三点总结
一.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1.戒自我为中心。世间人的一颦一笑,事的随波逐浪,都以为由自己引起,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把自己当成个“人物”,需“看轻”自己的分量。
例如要求自己永远不冒犯别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除非是有意,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冒犯之意,所以当接受到被冒犯的反馈时,要包容原谅自己,对于对方来说,我要看到他藏在深处的恐惧和痛苦,以此理解包容原谅他。
例如,以前任何时候都以感受,情绪的成功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后碰到事情都以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为第一,感受,情绪的成功为第二。
例如投射性认同原理,即人际交往中,自己对自己的概念被对方所感受到的话,便是一次投射性认同的完成。所以不能自我设限。想想韦小宝,不以自己的出身标签化自己。关于自我的概念,需要这些身份的认同才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是自我设限。
例如学会幽默的一个哏是自嘲自黑。
2.戒求关注。做许多事情的真正目的是寻求他人(父母,老师,同事等)的认可,需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期待,赞赏。
例如总想展现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至少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具备的。
例如妈妈对我婚姻的期待,那些“应该”被我全盘接受,而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些“应该”,迁怒于夫家。例如爸爸对于我事业的期待,那些“应该”让我不惜牺牲小家庭的经济发展和夫妻亲子之情来达到目的。
例如earn the respect,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一种是提高个人能力,一种是提高个人修养。
3.戒偏见。从小被环境灌输的“条条框框”(主要是来自父母,家族和媒体的不利于现实生活的信念)。打开眼界,扩宽知识面。不以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评判人和事。即解放思想。
例如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小农思想/看不起农村人,人性本恶。
例如易受他人影响,总是下意识的想学他人的某些行为和思想,认为他人比自己好。需要在人群中“保持自我”,即坚持自己所爱。
例如强烈的阶级意识,对社会阶级意识过浓,对下看不起(有优越性并对掉下去有恐惧),对上自卑(自我贬低)。
例如对以往经验的固守。
例如美好生活没有模式。
二,善意揣测。------与他人的关系。
1.戒以恶意揣测他人。没有确切证据,不做恶意判断。人的表情不可下论断,记住人心的复杂。为了节省精力,需“看轻”无关紧要的人。(以善意还是恶意揣测他人意图是一种人生观,而人生观往往来源于家族,我既已脱离,就应该给与自己自由去选择信念)
例如如果我希望转换信念就开始一项“认知行为训练”,即置于死地而后生。第一个行为:第一反应以善意揣测对方的想法。第二个行为:第一反应为他人着想。第三个行为第二反应感受自己的内心,不要强迫自己。
2.利己不损人为善。利己不恶,损人才恶。越为他人着想越为他人喜欢。
例如世俗的成功=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即正确判断他人的需求,并以实际行动去满足)
3.戒一成不变的定义一个人。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只能揣测这个人当下所处环境所呈现的人性(善还是恶),不能永久的定义他的本性。这时候的判断靠的就是以前平时的交往所获得的信任度了。
例如人生观分性本善和恶,认为性本善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就永远不会自私,贪婪,恶意,只是指他对非敌人的第一念头会是善意揣测,更容易以接受的姿态面对他人。认为性本恶的人也不意味着他不正直,不慷慨,不宽容,只是指他对非亲密人第一念头会是恶意揣测,不容易以接受姿态面对他人。
4.戒希望跟每一个接触的人成为朋友,搞好关系,讨他人喜欢。成为朋友的基础是“臭味相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这么简单,那么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否则无人喜欢也无人讨厌,所以我需要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朋友。
5.
三,活在当下。------与环境的关系。
1.戒不热爱生活。
例如没有独立的审美能力,需加强自我的美育和趣味,发觉的出世界的万种美好。比如读书,种花,烹饪,旅游,时尚,理财等等。只要永远保持好奇心,就不怕见不了世面。
例如生活在于折腾,有忙有闲,有苦有甜,痛苦和快乐一起拥抱,才能觉察自己活着。
例如建立“世事无常”的信念,提醒自己眼前的不好不会一直持续,眼前的好也不会一直持续。那么低谷时不失去信心,积极行动,高峰落下时可接受低谷的到来。
2.戒没有根据的幻想。需看到每件事的天花板,只做有根据的推理,即实事求是。特别是需要看清和接受自己既成事实的现状(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逼自己不做自己是个人不幸的根源,人一辈子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做自己)以及自己可以达到的设想。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纠结于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上面,而不是自己假拥有或期待得到的东西上,也不是跟人比较得来的,不嫉妒别人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例如看清和接受我的家庭背景(贫苦农民第二代),个人能力(我目前的工作正是因为自己学识不足,所以十分匹配)以及其一起构成的社会地位。
例如要求自己完美,不能犯错,不能有负面情绪是一种苛求,而且对“悲伤”不公平,它和“喜悦”一样,有着平等的地位去表现。
例如不看重身边人,却关注过往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最重要的永远是珍惜当下身边的 人。
例如接受现状,但努力改变,这就是生活。
例如《从0到1》中所说的“人们能完成困难的事情,但无法完成不可能的事情”,而我需要做的是判断清楚这是困难的事情,还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判断很多时候取决于“我是否相信”。
例如《从0到1》中所说的“幂次法则”,可以推论人所做事情的效率是在20%的时间中完成的,所以我要在状态好的时候以最集中的精力去完成最重要最核心有创新的行动,以便在80%低效率的时间中完成必要的重复。
例如电影《少年派的漂流生活》,小雨就是我的“老虎”,它给我“恐惧”的同时,给我活下去的目标(养育她),至到我到达人生的尽头-----死亡。如何看待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事情?让自己变的更好,也许不能让自己这辈子有质的飞跃,但是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给与小雨更高的性格和物质平台,秦始皇之所以成为秦始皇,是因为上面至少三代人的努力打基础才有的千秋万代。把这种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就目前看来是幻想,因为承上的基础不够,我的能力也不够。贵族气质起码要富贵三代后才能获得。
例如忍受矛盾和复杂性。
例如观点即是偏见。我受限于过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惯某件事或某个人,只能源于眼界狭隘。社会是多元的,包容万象的,海纳百川的,如果你看不到更多的选择,那只是你的思想所限。
我接受自己和他人会犯错,包容其缺点。-----我不期待自己和他人永不犯错和完美。
我接受生活中会发生挫折。-----我不期待一帆风顺。
1.戒自我为中心。世间人的一颦一笑,事的随波逐浪,都以为由自己引起,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把自己当成个“人物”,需“看轻”自己的分量。
例如要求自己永远不冒犯别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除非是有意,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冒犯之意,所以当接受到被冒犯的反馈时,要包容原谅自己,对于对方来说,我要看到他藏在深处的恐惧和痛苦,以此理解包容原谅他。
例如,以前任何时候都以感受,情绪的成功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后碰到事情都以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为第一,感受,情绪的成功为第二。
例如投射性认同原理,即人际交往中,自己对自己的概念被对方所感受到的话,便是一次投射性认同的完成。所以不能自我设限。想想韦小宝,不以自己的出身标签化自己。关于自我的概念,需要这些身份的认同才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是自我设限。
例如学会幽默的一个哏是自嘲自黑。
2.戒求关注。做许多事情的真正目的是寻求他人(父母,老师,同事等)的认可,需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期待,赞赏。
例如总想展现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至少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具备的。
例如妈妈对我婚姻的期待,那些“应该”被我全盘接受,而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些“应该”,迁怒于夫家。例如爸爸对于我事业的期待,那些“应该”让我不惜牺牲小家庭的经济发展和夫妻亲子之情来达到目的。
例如earn the respect,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一种是提高个人能力,一种是提高个人修养。
3.戒偏见。从小被环境灌输的“条条框框”(主要是来自父母,家族和媒体的不利于现实生活的信念)。打开眼界,扩宽知识面。不以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评判人和事。即解放思想。
例如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小农思想/看不起农村人,人性本恶。
例如易受他人影响,总是下意识的想学他人的某些行为和思想,认为他人比自己好。需要在人群中“保持自我”,即坚持自己所爱。
例如强烈的阶级意识,对社会阶级意识过浓,对下看不起(有优越性并对掉下去有恐惧),对上自卑(自我贬低)。
例如对以往经验的固守。
例如美好生活没有模式。
二,善意揣测。------与他人的关系。
1.戒以恶意揣测他人。没有确切证据,不做恶意判断。人的表情不可下论断,记住人心的复杂。为了节省精力,需“看轻”无关紧要的人。(以善意还是恶意揣测他人意图是一种人生观,而人生观往往来源于家族,我既已脱离,就应该给与自己自由去选择信念)
例如如果我希望转换信念就开始一项“认知行为训练”,即置于死地而后生。第一个行为:第一反应以善意揣测对方的想法。第二个行为:第一反应为他人着想。第三个行为第二反应感受自己的内心,不要强迫自己。
2.利己不损人为善。利己不恶,损人才恶。越为他人着想越为他人喜欢。
例如世俗的成功=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即正确判断他人的需求,并以实际行动去满足)
3.戒一成不变的定义一个人。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只能揣测这个人当下所处环境所呈现的人性(善还是恶),不能永久的定义他的本性。这时候的判断靠的就是以前平时的交往所获得的信任度了。
例如人生观分性本善和恶,认为性本善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就永远不会自私,贪婪,恶意,只是指他对非敌人的第一念头会是善意揣测,更容易以接受的姿态面对他人。认为性本恶的人也不意味着他不正直,不慷慨,不宽容,只是指他对非亲密人第一念头会是恶意揣测,不容易以接受姿态面对他人。
4.戒希望跟每一个接触的人成为朋友,搞好关系,讨他人喜欢。成为朋友的基础是“臭味相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这么简单,那么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否则无人喜欢也无人讨厌,所以我需要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朋友。
5.
三,活在当下。------与环境的关系。
1.戒不热爱生活。
例如没有独立的审美能力,需加强自我的美育和趣味,发觉的出世界的万种美好。比如读书,种花,烹饪,旅游,时尚,理财等等。只要永远保持好奇心,就不怕见不了世面。
例如生活在于折腾,有忙有闲,有苦有甜,痛苦和快乐一起拥抱,才能觉察自己活着。
例如建立“世事无常”的信念,提醒自己眼前的不好不会一直持续,眼前的好也不会一直持续。那么低谷时不失去信心,积极行动,高峰落下时可接受低谷的到来。
2.戒没有根据的幻想。需看到每件事的天花板,只做有根据的推理,即实事求是。特别是需要看清和接受自己既成事实的现状(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逼自己不做自己是个人不幸的根源,人一辈子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做自己)以及自己可以达到的设想。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纠结于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上面,而不是自己假拥有或期待得到的东西上,也不是跟人比较得来的,不嫉妒别人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例如看清和接受我的家庭背景(贫苦农民第二代),个人能力(我目前的工作正是因为自己学识不足,所以十分匹配)以及其一起构成的社会地位。
例如要求自己完美,不能犯错,不能有负面情绪是一种苛求,而且对“悲伤”不公平,它和“喜悦”一样,有着平等的地位去表现。
例如不看重身边人,却关注过往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最重要的永远是珍惜当下身边的 人。
例如接受现状,但努力改变,这就是生活。
例如《从0到1》中所说的“人们能完成困难的事情,但无法完成不可能的事情”,而我需要做的是判断清楚这是困难的事情,还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判断很多时候取决于“我是否相信”。
例如《从0到1》中所说的“幂次法则”,可以推论人所做事情的效率是在20%的时间中完成的,所以我要在状态好的时候以最集中的精力去完成最重要最核心有创新的行动,以便在80%低效率的时间中完成必要的重复。
例如电影《少年派的漂流生活》,小雨就是我的“老虎”,它给我“恐惧”的同时,给我活下去的目标(养育她),至到我到达人生的尽头-----死亡。如何看待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事情?让自己变的更好,也许不能让自己这辈子有质的飞跃,但是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给与小雨更高的性格和物质平台,秦始皇之所以成为秦始皇,是因为上面至少三代人的努力打基础才有的千秋万代。把这种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就目前看来是幻想,因为承上的基础不够,我的能力也不够。贵族气质起码要富贵三代后才能获得。
例如忍受矛盾和复杂性。
例如观点即是偏见。我受限于过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现在的社会环境。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惯某件事或某个人,只能源于眼界狭隘。社会是多元的,包容万象的,海纳百川的,如果你看不到更多的选择,那只是你的思想所限。
我接受自己和他人会犯错,包容其缺点。-----我不期待自己和他人永不犯错和完美。
我接受生活中会发生挫折。-----我不期待一帆风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