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烧简史:“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烧制而成近代才经日本传入了美国,发展出了具有特色的“美式乐烧”。它独特的烧成方法,造就了乐烧作品的缤纷美丽,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追捧。
乐烧特点:乐烧具有刻意不将坯体烧至瓷化,使其能够吸附炭的特点,因此乐烧的温度通常都在900~1100℃的低温范围内。正是乐烧低温的特点,使得乐烧作品多为装饰陈设艺术品,而不被作为生活器皿使用。
乐烧烧成:乐烧过程中,在自制简易的小窑中烧制事先上了低温釉或者没有上釉的坯体,当烧到通体发红时,将坯体用铁钳夹出,放入之前准备好的铁桶之中(铁桶中放有报纸、木屑、干树叶等),高温的坯体可将桶中物体立即点燃,坯体在铁桶中闷烧15~30分钟,取出冷却、洗净之后,斑斓绚丽的美丽作品就诞生了。
器物特点:
1. 低温烧成,所以坯体并未瓷化,吸水性强,亦较脆弱;
2. 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坯体吸付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釉彩衬托得更鲜丽,另方面也使得釉药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炫烂!
3. 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药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
4. 釉药的调合,常以铅或硼做为媒熔剂,此为含毒之重金属,因而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为食器。
5. 坯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内所置的有机燃物也可随意变化,因此烧出的结果,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