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晚眺寄计甫草》笺注
晚眺寄计甫草
夜色萧条万里开,愁人临眺独徘徊。(1)
浮空远碧天边蓝,不断荒烟树杪来。(2)
孤障风高悲鼓角,春涛日落映楼台。
只今戎马迷南北,且向袁丝问侠才。(3)
【题解】
《晚眺寄计甫草》、稍后又有《行路难》(和吴海序、计甫草)诗、《东飞伯劳鸟》(同计甫草、赵山子作)诗,都写于十三、十四岁或稍前(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间)。其诗题中言之其人:计甫草。即是计东(1624-1675),字甫草,吴江茅塔人。其父名,字青辚,是吴兆骞幼年之业师。计东“七岁能文”,“少负经世才,自比马周、王猛。”。崇祯政权灭亡后,他曾著《筹南五论》,并持此《五论》曷见史可法,“可法奇之,弗能用也。”顺治十四年举顺天乡试,“御试第二名,名动长安。”但至顺治十八年奏销案发生。他的举人身份被禠革,以后三试礼部,仍未中试,“郁郁不得志”,“贫无以养,纵有四方”,贫困潦倒而卒,“年二十五”。有《狂山集》、《甫里集》、《广陵集》、《不其书》、《关塞集》等。殁后二十年,江苏巡抚宋荦,序其诗文,编为《改亭集》,刊行于世。计东为吴兆骞之少年时期好友之一。其上言之三首诗作收录于《秋笳集》卷五。
【注释】
(1)愁人临眺独徘徊: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树杪:树梢。
(3)南北:《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魏文帝出广陵 ,望大江” 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是冬, 魏文帝至广陵 ,临江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袁丝:《史记》卷一○一《袁盎列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
夜色萧条万里开,愁人临眺独徘徊。(1)
浮空远碧天边蓝,不断荒烟树杪来。(2)
孤障风高悲鼓角,春涛日落映楼台。
只今戎马迷南北,且向袁丝问侠才。(3)
【题解】
《晚眺寄计甫草》、稍后又有《行路难》(和吴海序、计甫草)诗、《东飞伯劳鸟》(同计甫草、赵山子作)诗,都写于十三、十四岁或稍前(崇祯十六年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间)。其诗题中言之其人:计甫草。即是计东(1624-1675),字甫草,吴江茅塔人。其父名,字青辚,是吴兆骞幼年之业师。计东“七岁能文”,“少负经世才,自比马周、王猛。”。崇祯政权灭亡后,他曾著《筹南五论》,并持此《五论》曷见史可法,“可法奇之,弗能用也。”顺治十四年举顺天乡试,“御试第二名,名动长安。”但至顺治十八年奏销案发生。他的举人身份被禠革,以后三试礼部,仍未中试,“郁郁不得志”,“贫无以养,纵有四方”,贫困潦倒而卒,“年二十五”。有《狂山集》、《甫里集》、《广陵集》、《不其书》、《关塞集》等。殁后二十年,江苏巡抚宋荦,序其诗文,编为《改亭集》,刊行于世。计东为吴兆骞之少年时期好友之一。其上言之三首诗作收录于《秋笳集》卷五。
【注释】
(1)愁人临眺独徘徊: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树杪:树梢。
(3)南北:《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魏文帝出广陵 ,望大江” 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是冬, 魏文帝至广陵 ,临江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袁丝:《史记》卷一○一《袁盎列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爱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