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考古中国·文明前传之三星堆的文明孤旅
#前几集待补# 【第五集】 3000年前,制造许多青铜树(祭祀需要,通天),耗资巨大,伤及国力。 挖掘出时发现已断裂,被火烧和敲打过,唯一能修复的是一号大铜树,但顶部部件已缺失,估计原来有5米高。修复的时候,在内部加固了钢管和铜管。 九只鸟的翅膀皆被折断并丢失,唯有二号树上一只鸟保留完整(估计是损毁是偶然留下的)。 一号树上有龙,应是神树。 # 古代传说中的神树: 《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 《淮南子·地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古蜀人幻想成仙上天的天梯,同太阳所在的地方相连接,在东方叫扶桑,西方叫若木。 “都广/广都”:应是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平原。 观点1:从形态和功能看,三星堆神树应该是建木。 观点2:与太阳崇拜有关,一株扶桑,一株若木。中原没有铜树的原因可能在于宗教系统不同,商周的宗教信仰重视祖宗崇拜,并且不铸造祖宗形象,只是布置牌位,有时找孙子辈的小孩代替为祭祀对象;但三星堆文化则把祭祀的对象铸造出来了。 观点3:建木。和贵州、延元、大理发现的树是一个系统的,均有龙、鸟。 树代表力量。 代表自始至终,宇宙再生的永恒。 提到了四方与四象,认为来源可追溯到是河南某遗址,在冯时的“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讲座中有说过的:https://www.douban.com/note/379026553/ 《生命之树》:原始哲学的天道观在七千年前母系氏族晚期的原始社会已经形成,对我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并无孔不入地深入我国民族文化各方面,其源头是河姆渡人的华冠华盖符号——河姆渡人群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人死后灵魂升天通天通神的生命永生符号。 古代文化中普遍存在对太阳、鸟、生命之树、生命之花的崇拜。 # 轮形铜器。 观点1:祭祀舞蹈时的一种法器,一种干或者盾。 观点2:象征太阳的太阳轮。 人类掌握舟楫的技术远远早于对马的使用。 《山海经·大荒经》中提到,十颗太阳是由十只鸟背负着上升下降。 而三星堆神树上只有九只鸟,可能的原因是,第十只鸟是值班的鸟,已经出发上班了(略萌啊) 璋是鸟的栖息树,一种礼器。 在南方,自然环境好,神话中人神不是对抗的关系,甚至有相融合的情况。比如人化为鸟,鸟化为蛇,顺着树上天等。但在北方,自然条件差,神话故事就是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是对抗中求生存。 树上有挂坠的地方,可能是借以挂着小型青铜器的地方,比如铃器,花型器,鸟型器等(出土有)。 【第六集】 九鼎:传说中,夏王朝为了建立人神沟通的工具,用青铜制造了九只鼎器。 方孔:铸造出来以后切割的。说明一开始青铜器铸造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后来的用法,说明这个青铜器的用法有过较大的转变。 铜矿:据分析,三星堆1、2号坑来自同一铜矿来源地,可能性最大的区域是?东北一带(dian?听不清楚)。 四川盆地与外界沟通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峡江道 北方穿越山岭进入四川盆地,沿着切割山岭的大河行走,嘉陵道 五丁关,打通了蜀和秦的通道 蜀的铜锡比例与商王朝不同: 兵器里加比较多的锡(更坚固、锋利),礼器锡比较少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决定攻取蜀国。 沿着石牛道穿越秦岭。 蜀国灭亡。 王子安阳王带领残部辗转到达交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持续一百多年的王朝。 蜀国覆灭前都城是成都;开明五世之前是今天的双流县。

当时可能同时有多个族群。 可能当时有一批有青铜技术和玉器技术的族群来到三星堆,被三星堆人接受,从而覆灭了鱼凫古城,成为最中心的都城。 两个埋葬坑以及器物的埋葬都做了精心的设计。 观点1:内部文化因素,为了祭祀祖先而面向岷山。 观点2:器物坑是火葬墓,因为有疑似是人骨的碎片;三星堆西城墙外某村附近发掘的29座墓的形态方向与三星堆一致。 观点3:失灵灵物掩埋坑。属于萨满文化,辟邪巫术。 观点4:犁庭扫穴坑。敌人毁坏了礼器。 观点5:亡国宝器掩埋坑,以免落入敌手。 或许三星堆内部产生了权力斗争,导致覆灭,灵物损毁。后三星堆人转移至他处,渐渐形成了其他的文化中心。 比如在成都,建立了后来的蜀国。
《广汉三星堆》 作者:陈显丹
作者在纪录片中也出现过,书中主要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历程、出土的文物以及一些文化方面的推断和猜想,以下稍微整理一下。
1930s,广汉月亮湾。 当地村民燕道诚一家在自家门口地里发现玉器,后华西大学葛维汉对此进行了挖掘考古。 出土的文物与殷墟、仰韶的文物有相似之处。
1950s,为修建铁路,四川省考古工作者到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新繁水观音遗址调查。 把新繁、成都羊子山等遗址同三星堆遗址联系在一起,同属“蜀文化”。
1963,月亮湾,四川大学、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 墓葬六座,其中三座有随葬品,另三座有骸骨,且皆为未成年人。 该遗址为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的堆积。 第二层处于青铜时代,且铜器是本地制造。
1980.11-1981.1,三星堆遗址进一步挖掘。 根据出土的器物和纹饰,特别是云雷纹,发掘区域被认为属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出土的陶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土的石璧是礼器。
1981.3.11-4.18,继续挖掘。 无金属出土。 房屋18座(方形、圆形、长方形)。 四座墓葬:一个成年女子,27岁,3个7-12岁的儿童,皆无随葬品和葬具。
1981.4.25 中国考古史首次航拍。
1981.6 外出考察。 三星堆出土的器物部分与江苏草鞋山、湖北红花套、毛桃溪、石家河、关庙山、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或相同,这些遗址打斗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
1982.4 酥粉的人骨、飞禽骨;猪、鹿的牙齿。
1982.12 在四川第一次发现四千年前古代蜀人的陶窑。
1984.3 真武大队 西泉坎。 发现奴隶造型的石雕人像。 认为该地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明确的分工,有专门制作礼器石璧的作坊和专门烧制陶器的陶窑。
1986.2 最大规模的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共三个发掘区。 第一区:灰陶蟾蜍、石蟾蜍; 第二区:青铜器残片,铜瑗、玉瑗残片; 第三区:石雕人像(无头、跪姿),三足形炊器(可能是火锅的前身),泥制褐陶虎,商代漆木器,倒塌的房屋,陶塑双面猫头鹰。 这次发掘的雕塑动物:鸟类(可辨别类型的有鹦鹉、鱼老鸦、鹰)、马、猪、羊、老鼠(商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几乎没有)、鸡、蛇、鹿、狗(先秦前很少)。 可以想见,古蜀原始环境优美,除了农耕狩猎,还能式样家畜。 可能遭遇了自然灾害,如洪水。
1986.7.18 当地农民工发现玉器。祭祀坑一号。 被火烧过的骨渣(有大象的)。 “金腰带”(实为金杖),上面雕琢有鱼、鸟、王冠的图案,可能与古蜀王鱼凫有关。 龙虎尊,内有金料(来源:程度平原西部的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有大量金矿和金沙)、金面罩(很薄,中国考古史首次发现)。 未发现文字,但有“图语符号”,由单体图案构成,多个单体图案为一组(3-8个),按传统看法,体现中国王权的物品是鼎,在商代以前并未发现过鼎,而权杖是不符合中原文化的物品,是中东、近东和西方才可能出现的,传统说法认为是古代埃及法老和希腊神话中的万祖之神宙斯的专利品。 青铜人像:眼睛呈杏叶状,眼球微微凸出,耳朵穿孔,脸部为方颐形,颈部呈倒三角。 金箔虎、玉琮、玉石戈、玉剑、带锯齿的戈。 罕见的动物造型:龙柱形器。 没有任何花纹图案的石板(大石文化:“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
1986.8.14 二号祭祀坑。 3个纵目青铜面具。蜀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神似一个装饰有龙身的纵目面具,古蜀人把祖先想象成人面龙(蛇)身的人。(《山海经》中的烛龙,长相是人面龙身,眼球是直的,不是圆的,最早的活动区域就是岷江流域) 各种青铜面具。(面具的用途:1)狩猎类:伪装;2)图腾类:追溯先祖渊源、祭祀;3)医术类:治病疗伤;4)妖魔类:吓唬、避邪;5)鬼魂类:避邪、祭祀、起死回生的祈祷;6)战争类:祈祷、迷惑敌人;7)社稷类:祭祀祈祷国家江山永固;8)祈雨类:祈祷天公降雨;9)祭悼:悼念死者、安抚亡灵;10)王室最高标志;11)与阴间世界相联系,例如将面具覆于死者脸上;12)(中国古代)沟通人神)) 青铜兽面具。 满坑象牙中有一只巨大的青铜握拳的手。亚洲象(三星堆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大象臼齿和已石化的大象门牙,说明至少在是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成都平原仍有大象活动。) 六棵青铜树。可能是神树的模拟物,可能代表用于社稷的桑榆。其中一棵神树有4米高,被称为一号神树,由树座、树身、树枝和龙四部分组成,包括上中下三层树枝,或许代表天地人,一共九枝,或许代表整个宇宙。树也可能是天梯的象征。树上有十只鸟,可能代表太阳(许多地方都有射日神话的传说, 金乌即太阳的别名)。 三角形器、菱形器,表示眼球。 三层堆积:上层象牙,中层大型青铜器,下层小型器物和大型器物的零部件。 海贝:在1号坑中,装在龙虎尊里,青铜人头像里;在2号坑中,有一部分是在青铜尊和罍里。 大立人像:形体最大年代最早的青铜雕像,人高180厘米,加上底座共262厘米。埋入坑时被折腰斩断。原因可能:1)政权更迭:新政权者将原政权者崇拜信奉的神灵作为战利品献给天帝,或作为最大的封神所巨型的碎祭;2)在面临灭顶之灾时,蜀王的自我牺牲(替身谢罪)。 青铜神坛:代表天地人神。(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因而有多神信仰)
1990 古城墙。 东西1600-2100米,南北2000米,有三面城墙,北边是鸭子河,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宫、西星坎都在中轴线上,1929年和1986年出土的祭坑也在中轴线上,外城墙的外侧均有壕沟,与城址内外的马牧河、鸭子河相通。
1998 发现墓葬29座。人骨与墓坑底部同时被夯砸。 发现玉蜗形器、最早的陶人之一、玉锥形器(与良渚文化有关)
2000 发现建筑构件
2005 发现大型建筑遗迹
两坑的性质有争议:
1.墓葬及火葬墓
1)西北羌氐族盛行火葬,认为灵魂乘火上天可得永生
2)壮族将非正常死亡的人火葬以免恶鬼缠身
2.盟誓
1)杀牲歃血+玉器,本就是盟誓的通例
2)铸造活动在会盟前不久完成,而非长期陈列的宗庙祭器
3.亡国灭族之坑
鱼凫灭国,杜宇王朝兴起
4.不祥宝器掩埋坑
1)祭祀坑往往十分密集,而三星堆仅有两座,且存在时间差异
2)已故蜀王或旧时代蜀王神庙中的东西,新王用之不祥(可能)
5.祭祀坑
1)两坑方向一致
2)填土是人工有序地一层一层地夯实的,而非随意掩埋
3)器物有序排放
4)文物为王公贵族的礼器或宗庙神像
5)动物碎骨,然后是被有意识地倒进器物之中的
6)燎祭,焚烧祭品,以求气达于天
古蜀和周边及中原文化的关系:
1)学术界大部分认为:以土著文化为基础,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独立的政治体系,在西周初年成为西周的封国,文化受中原影响,蜀人曾参与伐纣,之后受西周王室分封,可能蜀夏同处于颛顼。
2)秦文化中的鍪、釜、甑是从蜀文化中吸取的
3)商州时,蜀影响了楚
4)在战国末秦代之际,蜀人向越南大规模南迁
5)一些学者认为,殷商时期古蜀文化与西亚文明有某种联系,因青铜雕像群、金杖、金面罩、神树、海贝、象牙与中国文化相异,且无本土来源,而在西亚、近东文化中可以找到(文化采借)
6)“支那”VS“成都”
【一些常识】
秦惠王九年,司马错伐蜀灭蜀,蜀地正式入中国版图。
文化层:不是自然堆积的自然地层,而是由古代人类活动遗弃物堆积起来的,包含人类活动留下的遗物、遗迹。
房屋建筑的特征:
土木建筑 -- 黄河、华北
杆栏式、巢居 -- 长江
洞穴式 -- 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帐幕式 -- 东北、西藏、内蒙
而三星堆的有杆栏式和土木建筑,具有四川平原的特色。
古蜀王朝曾经历过蚕丛、柏鹳、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世。
鱼凫:鱼,水里游的;凫,天上飞的;鱼凫则象征天地合一(当时的人类办不到)
三星堆古蜀王国与埃及处于同一纬度(北纬30-35度之间)。
南方丝绸之路。战国以前就与越南、印度有联系。
从成都平原,经过云南,再经滇越之间古代的近桑、步头两道,前者沿盘龙江,后者沿红河,到达越南,再通过缅甸,之后可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
古蜀人的自然崇拜
1.动物
1)以求庇护:龙蛇虎鹰
2)龙(大河文化,随着干旱,人们从小河移居到大河)蛇(小河文化):生命与丰饶的象征
· 蛇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见其尸体,但见人们被它咬伤
· 蛇的头部与男性器官相似
· 蛇蜕皮是生命再生的象征
· 蛇极能适应自然环境(除了南北极以外,各地都有)
3)以求力量:猛兽的形象被铸在兵器之上
4)鸟类崇拜:可能与先祖的主要一支有鸟的图腾崇拜有关;鸟能往返天地人间;鸟有锐眼和利爪
2.祖神
1)先祖既是创业者,死后也是保护神
2)古蜀的每个先王的名字都与飞禽走兽相关:蚕丛与传说中的独蚕或烛龙神有关;柏濩(柏灌)、鱼凫、杜宇与鸟有关;开明王与猛兽有关
3)青铜人像鼻梁装饰有龙蛇等图案
3.天地诸神
古人对自然灾害与日月星辰又敬畏又不解。
4.太阳
1)太阳给人们带来了生命力,也带来了灾害
2)多个太阳的传说可能源于对太阳幻影的无法解释
5.地神
三个阶段:
1)把土地当成自然神,直接向土地礼拜、献祭(古蜀所处的阶段,直接挖深坑,埋祭品,举行杀牲放血仪式)
2)拟人化土地神,集中着对土地的自然力与对生活的影响力
3)崇拜土地公,是地域的管理者,起到社会作用而非自然作用
6.山神
1)玉石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祭山
2)祖先原居于山中(岷山)
3)岷山山高险峻,有奇禽猛兽,被古人看作具有神力或神灵居所或通天之路
4)把山幻想为神灵的化身,或认为有神灵在守护、管理山中的物产和财宝
-
月海游梦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0 1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