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访茶(下):山水清嘉如画
雨下了一夜,清晨醒来,窗外依然滴答,禁不起美景的召唤,虽然小伙伴还在熟睡,我却一个人撑着伞漫步到崇阳溪边。酒店不算完全满意,但出门即景,甚是难得,尤其这名字——雲起时,更是真实写照,奔流的崇阳溪对岸,丹峰碧崖间,烟云时起时消。不出酒店,就能领略云起、雨落、溪流、山变,这是何等幸福。武夷山就是这样的地方,人间烟火与山水清秀仅一溪之隔,那边茶园青翠正采摘,这边摇青烘焙待品茗。
雨没有停歇的意思,让我既满意又惆怅。满意的是,这一两年的短途游,让我越来越深信,南方诸山水,唯有烟雨中才能见真容。无论是隐秀雪窦,俊俏三清,还是田园楠溪,清丽天台,这雨一下,完全是一幅江南山水画的模样。上周才去的雁荡更是明证,第一天阴云散开后阳光普照,我反而逛得兴味索然,奇峰怪石遍布的灵峰景区,美感远逊第二天烟雨之中的方洞。惆怅的是,如此瓢泼大雨,别说桐木关去不成,连著名的“三坑两涧”都不方便去一睹真容。
好在我已习惯随遇而安,走过朱子渡,来到兰汤大桥,这下我完全被折服了,烟岚之中,远山层叠,忽隐忽现,近水潺流,浪花跌宕,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不正是“山得水而活,故水得山而媚”吗!大概因为起得早,兰汤大桥上鲜有人迹,偶尔遇见,倒像是为这眼前的山水更增一分生气似的。
后来鱼姐第二个醒来,我们一起吃了点早饭后我再次激动地请她一起上桥走到对岸,大概也是被这山水吸引,她比我更陶醉其中,往往一个角度都要拍上好多张照片,生怕烟云消散,美景不再,迟迟不肯离去。百米有余的一座桥,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对岸的茶园。陆游武夷归来曾留下诗句:“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我想我们亦有此意,鞋袜湿透都在所不惜。那片茶园,就在大王峰下崇阳溪畔,是那么安静,那么青翠,虽离人间烟火如此之近,却给我们带来超然的气息。茶的世界,常常有此意。
我们回到酒店,用吹风机吹干了鞋袜和裤腿,再次出发,原本想冒着大雨去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却被告知要买三日联票才能进。大伙儿都觉得留个念想下次补足九曲漂流、“三坑两涧”和桐木关更好,于是作罢。竟然第三次走上了兰汤大桥!
这一回,雨几近停歇,放眼望去,清丽有余,层次不足,没了清晨那种缥缈之美。我不禁感叹,其实到一个地方旅游,虽是同样的山水,却是千人千面,人声鼎沸的节假日自然意境全无,但不同季节、不同时日,都会有不同观感。人和人之间讲究缘分,人和景之间何尝不是,若不是小徐的带领,若不是这大雨倾盆,也许我们见识的就完全是另一个武夷。
过了兰汤大桥,一路往武夷宫去,大王峰路绿荫冠盖,让我们同时想起杭州的杨公堤。曼亭山房门口,遇到一位里面工作的厨师,他指引我们从曼亭山房厨房边的小路上山。走上小道,顿时暗了下来,树高林密,不见天日。半山腰,眼前忽然有野生动物窸窸窣窣的声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野生的雉!我的心砰砰直跳,想起朋友韦晔写秦岭遇见野生大熊猫时的场景,大概也是一样吧。第一次遇见这么多野生的雉,兴奋之中惊魂未定,反而是它们,并未吓得扑腾而去,只是逃到了较远处,却依然闲庭信步似的在树丛里寻觅,有灰白的短尾的,也有白色长尾的,甚是美丽。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态有多好。可惜我没有带长焦镜头,而山路也在攀升中渐渐没有了,我们只得下山而来。来到武夷宫,遇见一座茶社,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我们点了一壶正山小种,在长廊里歇息。我抽空到茶室周围闲逛,巧遇柳永纪念馆,想必他清丽婉约的诗词,应该也有武夷山水的一份功劳吧,好比楠溪山水才孕育了谢公那些流传后世的诗篇,真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刚从柳永纪念馆出来,又是一阵豪雨,我们就在这豪雨中离开了武夷宫。两天来并未进入收费的景区,却没有一丝遗憾,只这惊鸿一瞥,就已贪恋这里。我的同乡大诗人范仲淹在《武夷茶歌》中说:“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也许做不到“年年春来”,至少一定会再来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傻冒叔(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1560092/
图文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更多图文,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samophoto(一般图文游记等首先发这里)
雨没有停歇的意思,让我既满意又惆怅。满意的是,这一两年的短途游,让我越来越深信,南方诸山水,唯有烟雨中才能见真容。无论是隐秀雪窦,俊俏三清,还是田园楠溪,清丽天台,这雨一下,完全是一幅江南山水画的模样。上周才去的雁荡更是明证,第一天阴云散开后阳光普照,我反而逛得兴味索然,奇峰怪石遍布的灵峰景区,美感远逊第二天烟雨之中的方洞。惆怅的是,如此瓢泼大雨,别说桐木关去不成,连著名的“三坑两涧”都不方便去一睹真容。
好在我已习惯随遇而安,走过朱子渡,来到兰汤大桥,这下我完全被折服了,烟岚之中,远山层叠,忽隐忽现,近水潺流,浪花跌宕,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不正是“山得水而活,故水得山而媚”吗!大概因为起得早,兰汤大桥上鲜有人迹,偶尔遇见,倒像是为这眼前的山水更增一分生气似的。
后来鱼姐第二个醒来,我们一起吃了点早饭后我再次激动地请她一起上桥走到对岸,大概也是被这山水吸引,她比我更陶醉其中,往往一个角度都要拍上好多张照片,生怕烟云消散,美景不再,迟迟不肯离去。百米有余的一座桥,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对岸的茶园。陆游武夷归来曾留下诗句:“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我想我们亦有此意,鞋袜湿透都在所不惜。那片茶园,就在大王峰下崇阳溪畔,是那么安静,那么青翠,虽离人间烟火如此之近,却给我们带来超然的气息。茶的世界,常常有此意。
我们回到酒店,用吹风机吹干了鞋袜和裤腿,再次出发,原本想冒着大雨去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却被告知要买三日联票才能进。大伙儿都觉得留个念想下次补足九曲漂流、“三坑两涧”和桐木关更好,于是作罢。竟然第三次走上了兰汤大桥!
这一回,雨几近停歇,放眼望去,清丽有余,层次不足,没了清晨那种缥缈之美。我不禁感叹,其实到一个地方旅游,虽是同样的山水,却是千人千面,人声鼎沸的节假日自然意境全无,但不同季节、不同时日,都会有不同观感。人和人之间讲究缘分,人和景之间何尝不是,若不是小徐的带领,若不是这大雨倾盆,也许我们见识的就完全是另一个武夷。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过了兰汤大桥,一路往武夷宫去,大王峰路绿荫冠盖,让我们同时想起杭州的杨公堤。曼亭山房门口,遇到一位里面工作的厨师,他指引我们从曼亭山房厨房边的小路上山。走上小道,顿时暗了下来,树高林密,不见天日。半山腰,眼前忽然有野生动物窸窸窣窣的声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野生的雉!我的心砰砰直跳,想起朋友韦晔写秦岭遇见野生大熊猫时的场景,大概也是一样吧。第一次遇见这么多野生的雉,兴奋之中惊魂未定,反而是它们,并未吓得扑腾而去,只是逃到了较远处,却依然闲庭信步似的在树丛里寻觅,有灰白的短尾的,也有白色长尾的,甚是美丽。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态有多好。可惜我没有带长焦镜头,而山路也在攀升中渐渐没有了,我们只得下山而来。来到武夷宫,遇见一座茶社,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我们点了一壶正山小种,在长廊里歇息。我抽空到茶室周围闲逛,巧遇柳永纪念馆,想必他清丽婉约的诗词,应该也有武夷山水的一份功劳吧,好比楠溪山水才孕育了谢公那些流传后世的诗篇,真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刚从柳永纪念馆出来,又是一阵豪雨,我们就在这豪雨中离开了武夷宫。两天来并未进入收费的景区,却没有一丝遗憾,只这惊鸿一瞥,就已贪恋这里。我的同乡大诗人范仲淹在《武夷茶歌》中说:“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也许做不到“年年春来”,至少一定会再来吧!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傻冒叔(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1560092/
图文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更多图文,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samophoto(一般图文游记等首先发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