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全集》随笔
![]() |
很早就从蒋介石的一些书籍中知道王阳明,断断续续了解到他的一些思想,下决心买下《王阳明全集》,也是逐渐感知他传递出的力量,想对历史上这位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天纵奇才做一个深度了解。从功利性考量,以便于自己的修身养性。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所谓良知也就是天道,天道就是符合人类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如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等,一言以蔽之,顺合做事之道。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良知不断被各种欲望遮掩,故要时刻勤拂,让心的真面目显露出来,这就是致良知。释家说人人都可成佛,儒家说个个皆可为尧舜,应该都是一样的意思。
人人都可成圣贤,前提是你真想要,故《大学》通篇一个诚字贯穿期间。离地三尺有神灵,慎独两字让多少好汉在暗室胆颤心惊。曾国藩见同僚侍妾心猿意马,晚上回到家就在日记中把自己骂成是禽兽不如的畜生。李鸿章受任一方和洋人打交道,曾问何以相处?李答打痞子腔。曾脸色不悦:余不知何谓痞子腔,余只知至诚能化天地万物。曾国藩引两三同志,竟变一代风俗,挽狂澜不倒,中兴清庭。
近代大潮风云激荡,儒家一脉最后溅起三朵浪花。人说梁漱溟以笃行胜;熊十力以思辨胜;马一浮以学问胜。
梁以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和毛对薄庙堂,舌战群“儒”。面对黑压压一片“万年”代表申纪兰们青春年华时的义愤填膺,幽幽一句匹夫不可夺志,真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势。自小生活在农村,余对“剪刀差”后工人农民物质差距之大造成的心理状态各异,体会之深,可谓深入骨髓。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能以九天九地之论为民请命,感激之情,一如“盲流”对孙志刚,终身难忘。
熊在上海对着陈毅嚎啕大哭:吾道不传啊。政策就是要把你养起来,你死了,你的东西也就没有了,连改造的成本也省下来了。昔时一老板对吾耳语:辞退后对公司有不利者,先把他养着,养废为止。异曲同工,枭雄本色。
马被红卫兵抄家时求留一砚台写字,被抽耳光,喃喃自语:斯文扫地,斯文扫地。红卫兵不会知道,中国的第一本《资本论》,就是这位老人从德国带回来的。
刘少奇手舞《宪法》保护自己,始作俑者,宁有后乎!遥观三人以诚为本,身体力行,生不逢时,亦可悲夫!虽如此,天道自在人心,三人学说渐广传播,儒家正传弟子终有其席位。
自己走上社会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力奉以诚字安身立命,然看多了俗世层面的成功失败,体悟不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流入官员嚎《为人民服务》一路货色,故不能和周边打交道者产生共鸣,达成良性互动。自问不是大计较金钱之辈,愿散千金以求诸人开颜,脸却常有悻悻之色,总在有意无意间揣摩人心,患得患失,生怕落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之境地。
许多困惑,问心便知,外求之意太重,则失去本心。王阳明的一位朋友指着一颗花树问:您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这棵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
王答:你未看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如此则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有这点意思。
心外无物,第一次看到王阳明这千古论说,有掩耳盗铃之感受。难道你没看见,这花就不存在吗?真的不存在吗?凭什么你如真理在手?
呵呵,学那先贤模样自问自答:汝只做去,做到非需要分辨处再提这层意思,自有了断。或许终身照此行事,而终身未遇需辩明此一分别之境地。
从另一方面讲,这何尝不是傻人有傻福之明证。非要穷根究底,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儒家说的止于至善,此之谓也。
以急躁狂狷之性情,担负企业发展之重任,力有不逮,可想而知。然十年一剑,兄弟同心,生意终在稳步发展中。自己的心力也渐有成长的方向,祸福不避,不起怒心,俯首阳明,起身力行。
用毛氏的话语解释: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天忽飘雪,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