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热点励志片
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热点励志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到构思这篇影评,期间距离了差不多5年了,而这部电影自2009年上映至今也有7年了。
这5年间我高中毕业,考上一所并不理想的大学,但我仍有梦想,甚至是越来越清晰的梦想。
这7年间这部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好评如潮,不断的被提及和评价,在我翻阅影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五星好评和一星差评的论据竟是惊人的相同,同样的电影,甚至是同样的观影体验,同样的笑和哭,竟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想无非是人主观上的背景相异所造成的,教育、家庭、经历、鉴赏力、观影目的等等。
对我而言,这5年电影没变,而我却大大的变了。要说差别就是它在我眼中从一部青春喜剧片变成了一部励志片。
这部电影2009年上映,是印度导演拉吉库马尔的作品,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围绕三个主角的大学生活,用“寻找兰彻”这一个大故事引出“兰彻的故事”、“法兰的故事”、“莱俱的故事”等等。借由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塑造了正反分明的人物形象,也标榜了正面形象最终会有好的结果。乐观积极、打破陈规、遵从内心、追求理想是电影的基本旋律,导演非常巧妙地把这些分配给不同的角色,让整个电影的叙事显得不拖拉,又突出了每一个主题。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会非常喜欢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笑过,哭过,结局圆满,这样看来它的确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励志片。
而我想谈的却不仅止于此。
重新来看,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励志片。谈爱情不如谈亲情,论亲情不如论友情,说友情又不如说教育,而教育又不如理想深刻,理想又归于人生之选择。当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时,故事大于人物,人物大于主题。的确,这么多故事和兴奋点,总会有一个角度让你感触颇深,从而轻易奉之为经典。但经典到底是什么?在我的视角里,这部电影还远远算不上是经典。
首先是人物。
电影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就是主角之一:兰彻。
他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也是被寻找的人。他是一个蔑视规则,乐观积极同时智力超群,技能满分的理工学神。为了凸显他的这些特质,电影中的学长是愚蠢守旧,老师是古板无能,校长是顽固无理。我都不得不说很喜欢这个角色,甚至,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谁不想呢?聪明人打破规则有多难呢?聪明人打破规则的意义何在呢?电影看到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兰彻,他可以说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科学家,慈善者,收获爱情、友情,给曾经的死对头“消音器”以致命的打击。但越看到最后我越讨厌兰彻,理想不是谁想实现就能实现的,凭什么他可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的兰彻呢?并没有。电影是虚构的艺术,的确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塑造出这样的正面人物,但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物太缺乏灵魂,像个“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神明。”电影为他安排的唯一弱点就是他的身世,他其实只是园丁的孩子,代替少爷取得大学文凭的工具。这样的安排使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励志片,从园丁的孩子到科学家,好像是典型的好莱坞。但这部电影显然不是好莱坞的风格,阿甘正传那种傻子的逆袭才是。相同的,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我喜欢的。
每一种走极端的背后都是心虚和逃避。
电影中接近观众的两个角色:法兰和莱俱
法兰的故事和莱俱的故事是这部电影为平凡人特制的大餐。法兰代表着梦想。他被父亲逼迫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程学,从而不得不放弃自己成为摄影师的梦想。遇到兰彻后,在他的影响和指点下最终决定挑战父亲的权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莱俱则代表着恐惧,因为贫穷落后的家庭他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恐惧,强烈的恐惧让他自卑、怯懦甚至笃信宗教。兰彻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连明天都恐惧的话,怎么过好今天?”最后他在一次车祸后突然领悟,只有战胜自己,战胜恐惧才能改变现状。这两个角色几乎是笼罩在兰彻的学神光环之下的,他们平凡普通甚至成绩吊车尾,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代表正义,代表觉醒,是影片中的正面人物。现实就是没有那么多天才,更多的人只能像他们一样追随着天才的脚步望尘莫及。
导演很聪明的用“寻找兰彻”这样的线索串联这么多的故事,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即:到底是规则获胜还是天才获胜。电影展示的结果是天才获胜。
电影中让人可气又可怜的两个角色:“消音器”和校长。
消音器是那种学校里常见的好学生的代表,他们是现有教育模式的牺牲品,是刻板压抑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产品。电影中用讽刺、夸张的方式将这个人物的守旧,呆板,麻木刻画的清清楚楚。他们的短期目标是优异的成绩,奖学金,长期目标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奇迹般的别无二致。当备受应试制度迫害的中国学子们看到这样一部明目张胆的讨伐学校教育的电影时,起码是当时的我,真的是觉得耳目一新又酣畅淋漓。所以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正反映了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校长是一个十足的旧式教育的代言人,他的全部生活都写满了两个字:规则。他所领导的学校也是以规则为先,打破规则的人即使学习好他也不待见。电影的后半段他因为女儿引发了对因为他而失去生命的儿子的反思,又因为接生事件彻底改变了对兰彻的看法,并把那根原子笔赠与他。校长的观念转变是电影主题的妥协,也正因为这样的转变给这部电影打上商业片的烙印。
其次要说的是电影配乐。
这部电影弥漫着浓厚的宝莱坞风情,以印度特有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为主。印象较深的是兰彻和校长二女儿碧雅恋爱时的歌舞。用几种不同的服装和舞蹈几乎演绎了恋爱到婚嫁的全过程,非常精彩和生动。印度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配乐非常的阴森,再加之演员的表情非常像是要发生什么不幸似的,这部也是。但整个电影的基调都还保持在欢快、愉悦的气氛里,印度风情歌舞也正好契合。
最后,一部电影至今还被议论和谈论,一定是有某种意义上的成功的。那就是对热点问题的成功把握,教育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思,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受教育就等同于抹杀理想、个性,那么我们的社会又会变成怎样的社会呢?这部电影起码给出了旗帜鲜明的观点,即使有极端的嫌疑,但勇气可嘉更意义非凡。当然,钟情于文艺片的人不会喜欢这部,同题材的,可能会喜欢死亡诗社,我就是这样的人。看到有影评拿两者去比较,我却是非常反感的,文艺片和商业片就好像是红酒和可乐,是口味问题也是目的不同,实在没有比较之处。爱者,取之,即可。
总之,如题: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热点励志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到构思这篇影评,期间距离了差不多5年了,而这部电影自2009年上映至今也有7年了。
这5年间我高中毕业,考上一所并不理想的大学,但我仍有梦想,甚至是越来越清晰的梦想。
这7年间这部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好评如潮,不断的被提及和评价,在我翻阅影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五星好评和一星差评的论据竟是惊人的相同,同样的电影,甚至是同样的观影体验,同样的笑和哭,竟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想无非是人主观上的背景相异所造成的,教育、家庭、经历、鉴赏力、观影目的等等。
对我而言,这5年电影没变,而我却大大的变了。要说差别就是它在我眼中从一部青春喜剧片变成了一部励志片。
这部电影2009年上映,是印度导演拉吉库马尔的作品,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围绕三个主角的大学生活,用“寻找兰彻”这一个大故事引出“兰彻的故事”、“法兰的故事”、“莱俱的故事”等等。借由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塑造了正反分明的人物形象,也标榜了正面形象最终会有好的结果。乐观积极、打破陈规、遵从内心、追求理想是电影的基本旋律,导演非常巧妙地把这些分配给不同的角色,让整个电影的叙事显得不拖拉,又突出了每一个主题。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会非常喜欢这样一部电影的原因,笑过,哭过,结局圆满,这样看来它的确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励志片。
而我想谈的却不仅止于此。
重新来看,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励志片。谈爱情不如谈亲情,论亲情不如论友情,说友情又不如说教育,而教育又不如理想深刻,理想又归于人生之选择。当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时,故事大于人物,人物大于主题。的确,这么多故事和兴奋点,总会有一个角度让你感触颇深,从而轻易奉之为经典。但经典到底是什么?在我的视角里,这部电影还远远算不上是经典。
首先是人物。
电影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就是主角之一:兰彻。
他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也是被寻找的人。他是一个蔑视规则,乐观积极同时智力超群,技能满分的理工学神。为了凸显他的这些特质,电影中的学长是愚蠢守旧,老师是古板无能,校长是顽固无理。我都不得不说很喜欢这个角色,甚至,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谁不想呢?聪明人打破规则有多难呢?聪明人打破规则的意义何在呢?电影看到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兰彻,他可以说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科学家,慈善者,收获爱情、友情,给曾经的死对头“消音器”以致命的打击。但越看到最后我越讨厌兰彻,理想不是谁想实现就能实现的,凭什么他可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的兰彻呢?并没有。电影是虚构的艺术,的确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塑造出这样的正面人物,但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物太缺乏灵魂,像个“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神明。”电影为他安排的唯一弱点就是他的身世,他其实只是园丁的孩子,代替少爷取得大学文凭的工具。这样的安排使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励志片,从园丁的孩子到科学家,好像是典型的好莱坞。但这部电影显然不是好莱坞的风格,阿甘正传那种傻子的逆袭才是。相同的,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我喜欢的。
每一种走极端的背后都是心虚和逃避。
电影中接近观众的两个角色:法兰和莱俱
法兰的故事和莱俱的故事是这部电影为平凡人特制的大餐。法兰代表着梦想。他被父亲逼迫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程学,从而不得不放弃自己成为摄影师的梦想。遇到兰彻后,在他的影响和指点下最终决定挑战父亲的权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莱俱则代表着恐惧,因为贫穷落后的家庭他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恐惧,强烈的恐惧让他自卑、怯懦甚至笃信宗教。兰彻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连明天都恐惧的话,怎么过好今天?”最后他在一次车祸后突然领悟,只有战胜自己,战胜恐惧才能改变现状。这两个角色几乎是笼罩在兰彻的学神光环之下的,他们平凡普通甚至成绩吊车尾,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代表正义,代表觉醒,是影片中的正面人物。现实就是没有那么多天才,更多的人只能像他们一样追随着天才的脚步望尘莫及。
导演很聪明的用“寻找兰彻”这样的线索串联这么多的故事,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即:到底是规则获胜还是天才获胜。电影展示的结果是天才获胜。
电影中让人可气又可怜的两个角色:“消音器”和校长。
消音器是那种学校里常见的好学生的代表,他们是现有教育模式的牺牲品,是刻板压抑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产品。电影中用讽刺、夸张的方式将这个人物的守旧,呆板,麻木刻画的清清楚楚。他们的短期目标是优异的成绩,奖学金,长期目标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奇迹般的别无二致。当备受应试制度迫害的中国学子们看到这样一部明目张胆的讨伐学校教育的电影时,起码是当时的我,真的是觉得耳目一新又酣畅淋漓。所以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正反映了中国电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校长是一个十足的旧式教育的代言人,他的全部生活都写满了两个字:规则。他所领导的学校也是以规则为先,打破规则的人即使学习好他也不待见。电影的后半段他因为女儿引发了对因为他而失去生命的儿子的反思,又因为接生事件彻底改变了对兰彻的看法,并把那根原子笔赠与他。校长的观念转变是电影主题的妥协,也正因为这样的转变给这部电影打上商业片的烙印。
其次要说的是电影配乐。
这部电影弥漫着浓厚的宝莱坞风情,以印度特有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为主。印象较深的是兰彻和校长二女儿碧雅恋爱时的歌舞。用几种不同的服装和舞蹈几乎演绎了恋爱到婚嫁的全过程,非常精彩和生动。印度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配乐非常的阴森,再加之演员的表情非常像是要发生什么不幸似的,这部也是。但整个电影的基调都还保持在欢快、愉悦的气氛里,印度风情歌舞也正好契合。
最后,一部电影至今还被议论和谈论,一定是有某种意义上的成功的。那就是对热点问题的成功把握,教育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思,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受教育就等同于抹杀理想、个性,那么我们的社会又会变成怎样的社会呢?这部电影起码给出了旗帜鲜明的观点,即使有极端的嫌疑,但勇气可嘉更意义非凡。当然,钟情于文艺片的人不会喜欢这部,同题材的,可能会喜欢死亡诗社,我就是这样的人。看到有影评拿两者去比较,我却是非常反感的,文艺片和商业片就好像是红酒和可乐,是口味问题也是目的不同,实在没有比较之处。爱者,取之,即可。
总之,如题: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杂烩型的热点励志片。
来自 豆瓣App
-
是大圣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8 19: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