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时间与知识与独立思考与美中高中对比》
“碎片化”这个词的大热,似乎是在智能手机大热以来。百科的解释又臭又长,不宗也罢。
古人有三余:冬为岁之余,阴雨为时之余,夜为日之余,差相仿佛。当然,他这样分是以能不能在户外劳动为标准的。不能劳动的时间统称为“余”,用来读书。这是关于三国大儒董遇善于利用一切时间读书的例子。
对今人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一切时间都可以成为碎片化时间,大大深化和扩展了该词的含义。
手机携带方便,一手能持。通过它,随时随地能通话,查资料,聊天,追剧,看电影,购物,游戏,摄影……一句话,作为第三代科技革命代表产品的电脑能干的事它几乎都能干,不能干的事它也能干。它发挥着微型电脑+其他部分功能的作用。其最大特点是便携、适用性广。当然,这是针对普通人来说的。你非要用手机当服务器,演算大型数据,抱歉,臣妾可做不到。
于是,走路散步,等车坐车,吃饭,如厕,睡前,运动,你总能看到(有的场合你看不到)人们捧着或端着一只手机在进行数据的收发、转移、摄取活动。这是好事,它在真正的碎片化时间内娱乐我们的身心,充实了我们的人生,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也是坏事,它把本来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没意义,延长了我们做一件事的本来时间,增加了我们罹患脊椎弯曲、消化不良、痔疮、失眠等等疾病的可能性。如果有人在飞机上玩手机,呵呵,还会增加飞机失事的可能性。作者君没坐过飞机,难以想象玩手机被逮住是怎样一种酸爽。
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碎片化的知识。据说经常接触这样的知识会降低人的智商。我不知这个机理是怎么说通的。但我想,这大约相当于你想通过做题提高一下某方面的能力,结果读完题干后面直接链有答案,强迫你省去了独立思考的步骤,自然也就起不到思维锻炼的作用。
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上面往往密密麻麻地排列一大堆条目;你随手点开一个,文中有数个广告影响你的视觉,文末链接相似的条目推荐你继续阅读;你继续点击下去……后面有无数的层或坑消耗你的时间。也就是说,你每次试图花三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实际上,你很可能花更多的时间阅读一系列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量的巨大,你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文章的逻辑、真伪,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
以百科为例。很多时候,我本来是想抱着可有可无的想法查一下某个条目的资料,结果后面一翻一大堆,层层深入,刹不住车。半天后才反应过来,哎呀,我本来是查这个家伙的,结果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我原来读的东西哪去了?
网络,立体网状的脉络,通往上下左右前后古往今来八个维度,这一词真正把四通八达的意境道尽了。就其原义来说,蜘蛛编织每一条线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与之相对应,在数据的网络世界里,我们获取每一条信息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是每一条信息又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信息相联系的。本能的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去下意识地了解周围的更多信息。而这个获取途径很简单,你只要点一下鼠标或戳一下拇指。在你强烈的好奇心推动下,不同信息之间的间隙可能很短,短到你来不及思考。
反之,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本纸质书,忽然有了疑问或想法,你就是把它戳烂了也不会跳转到下一条。这时你的大脑会运转起来,努力回忆搜索你以前曾经接触过的知识,展开一系列联想、组织、再造等等活动,这促使你使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标题取胜、语不惊人不死心的时代,写作和发布信息的门槛和标准大大降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作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编辑、记者和主播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的人真心不知职业道德为何物——TA不是没有,是真的不知道,当然,TA本身的道德标准很low——导致了一些十分无下限的信息大量出现。这些垃圾信息如垃圾一样,堵塞了我们的网络空间,侵占了我们本来有限的时间。
另外,顺便吐一下槽。比如现在的微信有一种标题格式让人十分恶心:故意隐去关键性的人名或物名,以一个“他”、“她”或“它”指代,你想知道是谁,好,戳进去看完全文。不看,不看憋死你。好奇心就在那,只要见光就生长。从新闻题材的标准格式来看,这完全是反新闻的操作方式。标题不能说明一件事,要你何用!!!
独立思考对于获取知识非常重要。举个例子说明。昨天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号看到一篇关于美国高中生学习情况的帖子,感到非常震惊。原来这个大国的高中生比我们更拼。虽然至今为止我对以下这句话抱有极大怀疑:
“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完成作业方式的敬佩。在本文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高中生时期,美国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有的作业是十几页的论文。这些论文要求他们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错不重要,关键是原创,并不是像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那样东拼西凑、蒙混过关的。可以比较一下,人家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少比我们早了六七年。
写文章非常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一篇好文章,必然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肯定是自己的,有独到之处。再者,其肌肉骨骼也必须饱满。这样,在搜集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你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的辨析,以有针对性地获得对观点有效的东西。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人思考的逻辑性、条理性有很大的提升。
美国人至少从高中时代就接受这种系统性的训练。而那些精英青少年们为了报考名校,除了把基本的几大门功课念好,还必须花费许多时间,发展其他特长、兴趣爱好,并且在这些方面有突出成就。此外,他们还会参加各类专业社团、模拟法庭、体育竞赛、志愿活动。应该说,美国的高中生时代是一个大大开阔学生眼界的四年。这样的体系打造出来的精英青少年们,再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名校进一步深造。最后,别忘了,美国的大学可是宽进严出的。
不得不承认,能从美国名校毕业的人,真正称得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真正的社会精英。怪不得人家的牌子比咱们硬,不承认不行。
美国人建立了一整套鼓励竞争、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评价体系,辅之以丰富的师资力量。只要这个体系基本正常运转,其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和吸引力就会不断从世界各地吸纳人才种子,丰富完善自己国家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库。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工厂——衡中、毛坦厂们一边被各地中学模仿,一边又被模仿者举报;许多家长们一边把孩子送过去,一边又心疼孩子受苦。不能说衡中们的做法就一定对,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和高校师资力量之下,他们的做法无疑是最有效、最出成果的。
衡中们的封闭军事化管理、只让学生休息五六个小时,难道还能比美国高中的竞争机制使得精英学生们只能休息四个小时更不健康吗?在戕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上,两者没什么太大的分别,区别只是项目有所不同而已。美国的项目搭配更合理,更能让人提前适应现实;而中国的大多仅限于纸面上的考试能力,大大推迟了青少年适应真实社会的其他能力的发展。
于宁晋
狂风骤雨之夜
古人有三余:冬为岁之余,阴雨为时之余,夜为日之余,差相仿佛。当然,他这样分是以能不能在户外劳动为标准的。不能劳动的时间统称为“余”,用来读书。这是关于三国大儒董遇善于利用一切时间读书的例子。
对今人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一切时间都可以成为碎片化时间,大大深化和扩展了该词的含义。
手机携带方便,一手能持。通过它,随时随地能通话,查资料,聊天,追剧,看电影,购物,游戏,摄影……一句话,作为第三代科技革命代表产品的电脑能干的事它几乎都能干,不能干的事它也能干。它发挥着微型电脑+其他部分功能的作用。其最大特点是便携、适用性广。当然,这是针对普通人来说的。你非要用手机当服务器,演算大型数据,抱歉,臣妾可做不到。
于是,走路散步,等车坐车,吃饭,如厕,睡前,运动,你总能看到(有的场合你看不到)人们捧着或端着一只手机在进行数据的收发、转移、摄取活动。这是好事,它在真正的碎片化时间内娱乐我们的身心,充实了我们的人生,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也是坏事,它把本来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没意义,延长了我们做一件事的本来时间,增加了我们罹患脊椎弯曲、消化不良、痔疮、失眠等等疾病的可能性。如果有人在飞机上玩手机,呵呵,还会增加飞机失事的可能性。作者君没坐过飞机,难以想象玩手机被逮住是怎样一种酸爽。
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碎片化的知识。据说经常接触这样的知识会降低人的智商。我不知这个机理是怎么说通的。但我想,这大约相当于你想通过做题提高一下某方面的能力,结果读完题干后面直接链有答案,强迫你省去了独立思考的步骤,自然也就起不到思维锻炼的作用。
你随便打开一个网页,上面往往密密麻麻地排列一大堆条目;你随手点开一个,文中有数个广告影响你的视觉,文末链接相似的条目推荐你继续阅读;你继续点击下去……后面有无数的层或坑消耗你的时间。也就是说,你每次试图花三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实际上,你很可能花更多的时间阅读一系列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量的巨大,你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文章的逻辑、真伪,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
以百科为例。很多时候,我本来是想抱着可有可无的想法查一下某个条目的资料,结果后面一翻一大堆,层层深入,刹不住车。半天后才反应过来,哎呀,我本来是查这个家伙的,结果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我原来读的东西哪去了?
网络,立体网状的脉络,通往上下左右前后古往今来八个维度,这一词真正把四通八达的意境道尽了。就其原义来说,蜘蛛编织每一条线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精力。与之相对应,在数据的网络世界里,我们获取每一条信息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是每一条信息又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信息相联系的。本能的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去下意识地了解周围的更多信息。而这个获取途径很简单,你只要点一下鼠标或戳一下拇指。在你强烈的好奇心推动下,不同信息之间的间隙可能很短,短到你来不及思考。
反之,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本纸质书,忽然有了疑问或想法,你就是把它戳烂了也不会跳转到下一条。这时你的大脑会运转起来,努力回忆搜索你以前曾经接触过的知识,展开一系列联想、组织、再造等等活动,这促使你使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标题取胜、语不惊人不死心的时代,写作和发布信息的门槛和标准大大降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作家。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编辑、记者和主播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的人真心不知职业道德为何物——TA不是没有,是真的不知道,当然,TA本身的道德标准很low——导致了一些十分无下限的信息大量出现。这些垃圾信息如垃圾一样,堵塞了我们的网络空间,侵占了我们本来有限的时间。
另外,顺便吐一下槽。比如现在的微信有一种标题格式让人十分恶心:故意隐去关键性的人名或物名,以一个“他”、“她”或“它”指代,你想知道是谁,好,戳进去看完全文。不看,不看憋死你。好奇心就在那,只要见光就生长。从新闻题材的标准格式来看,这完全是反新闻的操作方式。标题不能说明一件事,要你何用!!!
独立思考对于获取知识非常重要。举个例子说明。昨天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号看到一篇关于美国高中生学习情况的帖子,感到非常震惊。原来这个大国的高中生比我们更拼。虽然至今为止我对以下这句话抱有极大怀疑:
“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完成作业方式的敬佩。在本文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高中生时期,美国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有的作业是十几页的论文。这些论文要求他们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错不重要,关键是原创,并不是像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那样东拼西凑、蒙混过关的。可以比较一下,人家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少比我们早了六七年。
写文章非常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一篇好文章,必然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肯定是自己的,有独到之处。再者,其肌肉骨骼也必须饱满。这样,在搜集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你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的辨析,以有针对性地获得对观点有效的东西。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人思考的逻辑性、条理性有很大的提升。
美国人至少从高中时代就接受这种系统性的训练。而那些精英青少年们为了报考名校,除了把基本的几大门功课念好,还必须花费许多时间,发展其他特长、兴趣爱好,并且在这些方面有突出成就。此外,他们还会参加各类专业社团、模拟法庭、体育竞赛、志愿活动。应该说,美国的高中生时代是一个大大开阔学生眼界的四年。这样的体系打造出来的精英青少年们,再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名校进一步深造。最后,别忘了,美国的大学可是宽进严出的。
不得不承认,能从美国名校毕业的人,真正称得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真正的社会精英。怪不得人家的牌子比咱们硬,不承认不行。
美国人建立了一整套鼓励竞争、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评价体系,辅之以丰富的师资力量。只要这个体系基本正常运转,其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和吸引力就会不断从世界各地吸纳人才种子,丰富完善自己国家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库。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工厂——衡中、毛坦厂们一边被各地中学模仿,一边又被模仿者举报;许多家长们一边把孩子送过去,一边又心疼孩子受苦。不能说衡中们的做法就一定对,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和高校师资力量之下,他们的做法无疑是最有效、最出成果的。
衡中们的封闭军事化管理、只让学生休息五六个小时,难道还能比美国高中的竞争机制使得精英学生们只能休息四个小时更不健康吗?在戕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上,两者没什么太大的分别,区别只是项目有所不同而已。美国的项目搭配更合理,更能让人提前适应现实;而中国的大多仅限于纸面上的考试能力,大大推迟了青少年适应真实社会的其他能力的发展。
于宁晋
狂风骤雨之夜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