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 |
草堂门前尚有几株旧松 |
稍后人们重拾参观旧居的癖好
选取一些影印心血置于尘案之上
拍照清谈、口若悬河、改头换面
趋之若鹜是所能设想最美妙的行径
尚有寥寥的几人深知光阴辗转之难
「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经卷茫茫,生死茫茫,后世也茫茫
泱泱此国偃盖更与谁张
——《茫茫》
杨绛过世那天,我确确切切地心凉了一会儿,是深知人死了什么都没了的那种心凉。上一次还是黄裳去世,我读过他的《珠还记幸》,里边记载有许多的人情书事,自那时便深觉,但凡能担当得起大家称谓或是有学识知传统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当然,过世的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能留下,所以我也只能写道:「百年身写千卷事,道曾有恨又还无」。杨绛自己当然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旁人却难免会惋惜哀叹,我就是其中肤浅的一个。
是的,我也只曾浅浅地读过她的书,我在乎的,更多的是她与钱钟书这样两个人存世的意义,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令年少的我敬慕且感到勉励。
“吾年少时,因《谈艺录》而识钱钟书先生,其中亦有杨绛先生诸多心血,读之多年,不胜敬慕感佩。吾生于世尝有一愿,若有一人与我携琴握卷,有钱杨万分之一风骨神貌,则无憾矣。今忽闻杨绛先生逝世,心甚哀痛,更觉难再有此二人。如此眷侣,吾国恐不复有也。”
我们如今的年代,阅读写文,是非常便捷的,甚至集结成书传阅出版也不是难事。但所能见的大家是越来越少几趋于无了。钱钟书在《谈艺录》的序言中说,想到杜甫那句「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每为感怆。杜甫初建草堂之时,曾借了四株小松栽于堂前。后来屡经离乱,携妻子回到成都,虽春草满空堂,四棵松树却相邻而立,用杜甫的话说,即便是死后送终作棺木也足够了。而钱钟书生前与杜甫有过一般的经历,四海飘零,于烽烟中著书,如《赴鄂道中》写道:「路滑霜浓唤起前,老来离绪尚缠绵。别般滋味分明是,旧梦勾回二十年」,何尝不也是生无根蒂之人?杜甫有四松为师为友,钱钟书有杨绛为妻为友,时代离乱,即使是这样有学识品格的人,到底也免不了有茫茫无着落之感。
“拙笔难尽,惟以深心念之。吾辈余生亦惟读书耕纸,承前启后,方不负吾国先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