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小记
峨眉,一直以来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一个美丽的词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看武侠剧中峨嵋派一身青衣的清秀女弟子与深深竹林,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字本身就流露出不可否认的婉丽。这是我对峨眉最初期的印象,仿佛梦一般虚幻的遥远。
《中国国家地理》曾出版过一期《选美中国》特刊,在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就有峨眉山。一幅插图,两页文字,配体是“峨眉山,从盆地升上天庭”。记得图片中峨眉山中上部的全图,没有山尖,山顶是一块大大的平地。整个山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梯形体。这是怎样一座山?山巅哪去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如此厉害。
向往着峨眉,一天一天。去峨眉就像是一次势在必行的征途、不可不去的旅行。连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仿佛川中的那一座大山向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铁石心肠 ”,逃不了。
和以往一样,在去之前我始终没有上网去查看峨眉山的图片景点等,我害怕,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已经被摧残得面目全非。我有一个心理洁癖:我不喜欢景色成为景点景区。我不愿看到任何大自然的精致或人文景观收到现代旅游的篡改。就比如在故宫宫墙上订上各种警示牌,颐和园昆明湖里泛着快艇、苍山上直达顶峰的索道 ••••••这些在我看来就像一副好画上被泼了污物一样倒胃口。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我的某些行为,比如景观照片中不允许“现代人”的出现。我怀疑着,峨眉秀绝天下的自然风光和名满佛门的梵林气场,是否还在。
从成都火车站前往峨眉。一路上有点激动有点忐忑不安,没注意沿途的风景,靠在座位上沉思,我终于要去峨眉山了。两个小时很短却已到正午,火车停在峨眉站,峨眉站有点旧,却很干净整洁。下车后明显感觉炎热了很多,脱离了成都,又变成了全国大多数城市七八月份固有的炎热。在站口服务台询问后得知去峨眉山只需直接坐一趟公交即可,决定吃过午饭再去,便往县城里走。这是一个相似于家乡小镇的小县城,人很少,马路两旁的树下,藤椅上呼呼大睡的大爷,路边摆摊卖水果的大娘,无聊得走走停停的狗狗。店铺不多,很冷清。挑了一家装修随意的饭店,点完菜直接坐在门口树荫下的木桌旁,正对着我们的是我见过最大的风扇,直径差不多有一米。于是一点也不热了,一荤一素一汤,一共四十块钱,吃的饱饱的。老板做菜很麻利,也很爽朗,走的时候还特地告诉我们路线。回到火车站旁,坐上人不多的公交。我喜欢这样的小城。
沿途有大规模的佛寺建筑,了解到这是快要完工的大型寺庙旅游区,还配娱乐、购物、休闲功能区。远观就很壮观,我想完工开业后会吸引许多人吧,想必这样也好过去山上糟蹋古建筑。我仍然对仿古建筑不屑一顾。下车后,看不到山在哪,哪是山。不知道怎么走,往哪走。手机查了下路线,走了几百米来到报国寺门前一大街。报国寺貌似很壮观很恢宏。报国寺是峨眉山第一寺庙,是进山的门户,由峨眉的起点,也是峨眉山佛事活动中心。“报国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大臣王藩手书。冯玉祥将军也曾写“名山起点”。急于进山,没有进寺。躲过“坑蒙拐骗”坐上“黑车”直至清音阁。进山便退去了一身炎热,找了客栈安顿下来,房间开窗便是青山绿水,一片清凉。
清音阁,境如其名。一座有水的山,才能称得上秀丽。这是一幅完美的构图:两山之间一个狭长的湖,湖水青蓝;湖上两条索桥,湖边石径小道,山间翠竹茵茵,客栈屋舍插筑湖边。青山倒映于绿水中,水波没有一丝荡漾;走上索桥,木板吱吱,索桥晃动。不愿大幅摇摆,怕惊扰了清音阁的清幽。绕到湖的上游,湖的源头,一条清清浅浅的溪。溪水清澄透彻,清亮晶莹,犹是下面石粒渗过千万次的山泉干净,比普通水少了杂质污浊,比蒸馏水多了这山的灵气与秀气。踏溪而上,有拱桥,桥基的苔藓与桥身的斑驳,便知这桥年岁久远。再走,便见以阁楼居高临下。这便是清音阁所在。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传说是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拆掉旧亭重接新阁。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山环水绕,庙宇园林。傍晚的清音阁,清幽宁静,偶听泉水潺潺,偶听诵经木鱼。此刻,心也是静的。“何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第二天清晨,别过山间清薄的水雾,从清音阁坐车去往金顶。一路上有一层淡淡的阳光,一层淡淡的雾,使放眼都是明亮的暖意。远眺远处的山峰,不能看到山顶,山顶都在云雾缭绕。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早已分不清高低南北左右,像在明亮的迷雾森林中穿行。没有晕车,没有睡觉,看着窗外,害怕稍不注意错过特别的风景。两个多小时的曲曲绕绕,到了一停车场,一下车便感受到凉意,天色黯淡了许多,视野也小了许多,水雾之大,感觉吸入的气息都饱和了重重的水分。这不是最高处,还要做索道才能上金顶。爬过一公里左右的石阶路,路边有山民在卖各种御寒的围巾披肩棉服,还有专门租军大衣的,除此之外,还有卖吃食的,烤红薯、烤玉米、烧饼等。应该没下过雨,石阶是湿滑的。没有风,只有湿湿的空气,正在一点一点地更换着身上山下带来的浊气与俗气。
排了很长时间的对,终于坐上了缆车。在缆车上看到周围云雾缭绕,巨杉参天。那些杉木,应该生长了很多年,在这高入云端的高山上,在这飘渺的云雾间,已然没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仿佛天庭的琼树。即便接触人息,也只是在这滑过的缆车上匆匆一瞥。很快下了缆车,是金顶下面的接引殿。风光已不同之前。这山巅,虽有云雾,显然旷阔。在一块平地那,介绍是观看日出与贡嘎雪山的最佳位置。此刻一眼望出去尽是云海一片。贡嘎雪山在我心中一直是神山的地位,不知此生我有没有机会与勇气亲自拜谒。在这峨眉山顶,虽然视野被云雾遮挡,但我知道,我梦中的贡嘎就在我前方远远的地方,屹立在那,阳光照在雪山上,洁白耀眼,山顶云雾缭绕,亦或者日照金山••••••我与它之间,此刻,仅隔着云雾这一介质。这是从未有过的亲近的距离。我面向贡嘎的方向,虔诚的凝视。
登临金顶。一座观音像高耸于此,信徒走过两边白象雕塑护着的宽阔石阶,到了观音脚下,即便佛的气派所震撼。短短几分钟,观音四周气象万变,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照射。所以时而云里雾里如在仙境时而光芒四射如见真身。观音立于川中,一定庇佑着这里的生灵万物。再往前走是金殿和另外几个大殿。据说金殿是铜铸的,金色的大殿,极为气派。旁边不远便是舍身崖。虽有云雾,也能看出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山崖,云雾聚散,除了云雾,向上便是天,向下是深不可测的山崖。之前了解过,这座升向天庭的盆地,没有山尖,一个梯形体。舍身崖便是这个梯形体的最高处,它与最低面几乎垂直,两千多米的相对高差,时间能有几个这样的崖?不知它为何取名舍身崖,谁人有这么大的勇气舍身一跃而下?舍身为谁?
峨眉真的很大,由于时间紧迫,只游览了清音阁和金顶两个地方;一个山腰偏下,一个在山巅。所游不足这山的十一。据当地一位山民说,在峨眉没有被旅游开发之前,常有高僧到此修行。从山脚到金顶,得行走几个月,走破几双鞋,不仅仅是一路经历艰辛,更是一次身贴大地的修行。而今的人不求修行不取经,时间空间的狭隘导致急功近利内心浮躁,这山川毓秀之地,亦成了景区而非参悟之所。
没有看到峨眉佛光,没有看到金顶日出,没有遇到峨眉猕猴,但却实实在在领略了一次天下名山的清秀壮观。人,旅于大地,当知敬畏,思何所来何所终,并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中体认人类的本质、宿命与超越。羡慕古人,可以避开世俗尘世,隐居山林,青衫布衣,闲云野鹤,流觞曲水,居茅庐饮山泉,听清音食野味,没人打扰没人在意,逍遥自在,世外桃源。不知峨眉千年,收容过多少遁世之人?当地山民,在开旅馆开黑车之前,小桥流水人家,炊烟古道清茶,过了多少年?
《中国国家地理》曾出版过一期《选美中国》特刊,在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就有峨眉山。一幅插图,两页文字,配体是“峨眉山,从盆地升上天庭”。记得图片中峨眉山中上部的全图,没有山尖,山顶是一块大大的平地。整个山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梯形体。这是怎样一座山?山巅哪去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如此厉害。
向往着峨眉,一天一天。去峨眉就像是一次势在必行的征途、不可不去的旅行。连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仿佛川中的那一座大山向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铁石心肠 ”,逃不了。
和以往一样,在去之前我始终没有上网去查看峨眉山的图片景点等,我害怕,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已经被摧残得面目全非。我有一个心理洁癖:我不喜欢景色成为景点景区。我不愿看到任何大自然的精致或人文景观收到现代旅游的篡改。就比如在故宫宫墙上订上各种警示牌,颐和园昆明湖里泛着快艇、苍山上直达顶峰的索道 ••••••这些在我看来就像一副好画上被泼了污物一样倒胃口。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我的某些行为,比如景观照片中不允许“现代人”的出现。我怀疑着,峨眉秀绝天下的自然风光和名满佛门的梵林气场,是否还在。
从成都火车站前往峨眉。一路上有点激动有点忐忑不安,没注意沿途的风景,靠在座位上沉思,我终于要去峨眉山了。两个小时很短却已到正午,火车停在峨眉站,峨眉站有点旧,却很干净整洁。下车后明显感觉炎热了很多,脱离了成都,又变成了全国大多数城市七八月份固有的炎热。在站口服务台询问后得知去峨眉山只需直接坐一趟公交即可,决定吃过午饭再去,便往县城里走。这是一个相似于家乡小镇的小县城,人很少,马路两旁的树下,藤椅上呼呼大睡的大爷,路边摆摊卖水果的大娘,无聊得走走停停的狗狗。店铺不多,很冷清。挑了一家装修随意的饭店,点完菜直接坐在门口树荫下的木桌旁,正对着我们的是我见过最大的风扇,直径差不多有一米。于是一点也不热了,一荤一素一汤,一共四十块钱,吃的饱饱的。老板做菜很麻利,也很爽朗,走的时候还特地告诉我们路线。回到火车站旁,坐上人不多的公交。我喜欢这样的小城。
沿途有大规模的佛寺建筑,了解到这是快要完工的大型寺庙旅游区,还配娱乐、购物、休闲功能区。远观就很壮观,我想完工开业后会吸引许多人吧,想必这样也好过去山上糟蹋古建筑。我仍然对仿古建筑不屑一顾。下车后,看不到山在哪,哪是山。不知道怎么走,往哪走。手机查了下路线,走了几百米来到报国寺门前一大街。报国寺貌似很壮观很恢宏。报国寺是峨眉山第一寺庙,是进山的门户,由峨眉的起点,也是峨眉山佛事活动中心。“报国寺”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大臣王藩手书。冯玉祥将军也曾写“名山起点”。急于进山,没有进寺。躲过“坑蒙拐骗”坐上“黑车”直至清音阁。进山便退去了一身炎热,找了客栈安顿下来,房间开窗便是青山绿水,一片清凉。
清音阁,境如其名。一座有水的山,才能称得上秀丽。这是一幅完美的构图:两山之间一个狭长的湖,湖水青蓝;湖上两条索桥,湖边石径小道,山间翠竹茵茵,客栈屋舍插筑湖边。青山倒映于绿水中,水波没有一丝荡漾;走上索桥,木板吱吱,索桥晃动。不愿大幅摇摆,怕惊扰了清音阁的清幽。绕到湖的上游,湖的源头,一条清清浅浅的溪。溪水清澄透彻,清亮晶莹,犹是下面石粒渗过千万次的山泉干净,比普通水少了杂质污浊,比蒸馏水多了这山的灵气与秀气。踏溪而上,有拱桥,桥基的苔藓与桥身的斑驳,便知这桥年岁久远。再走,便见以阁楼居高临下。这便是清音阁所在。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传说是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拆掉旧亭重接新阁。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山环水绕,庙宇园林。傍晚的清音阁,清幽宁静,偶听泉水潺潺,偶听诵经木鱼。此刻,心也是静的。“何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
![]() |
第二天清晨,别过山间清薄的水雾,从清音阁坐车去往金顶。一路上有一层淡淡的阳光,一层淡淡的雾,使放眼都是明亮的暖意。远眺远处的山峰,不能看到山顶,山顶都在云雾缭绕。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早已分不清高低南北左右,像在明亮的迷雾森林中穿行。没有晕车,没有睡觉,看着窗外,害怕稍不注意错过特别的风景。两个多小时的曲曲绕绕,到了一停车场,一下车便感受到凉意,天色黯淡了许多,视野也小了许多,水雾之大,感觉吸入的气息都饱和了重重的水分。这不是最高处,还要做索道才能上金顶。爬过一公里左右的石阶路,路边有山民在卖各种御寒的围巾披肩棉服,还有专门租军大衣的,除此之外,还有卖吃食的,烤红薯、烤玉米、烧饼等。应该没下过雨,石阶是湿滑的。没有风,只有湿湿的空气,正在一点一点地更换着身上山下带来的浊气与俗气。
排了很长时间的对,终于坐上了缆车。在缆车上看到周围云雾缭绕,巨杉参天。那些杉木,应该生长了很多年,在这高入云端的高山上,在这飘渺的云雾间,已然没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仿佛天庭的琼树。即便接触人息,也只是在这滑过的缆车上匆匆一瞥。很快下了缆车,是金顶下面的接引殿。风光已不同之前。这山巅,虽有云雾,显然旷阔。在一块平地那,介绍是观看日出与贡嘎雪山的最佳位置。此刻一眼望出去尽是云海一片。贡嘎雪山在我心中一直是神山的地位,不知此生我有没有机会与勇气亲自拜谒。在这峨眉山顶,虽然视野被云雾遮挡,但我知道,我梦中的贡嘎就在我前方远远的地方,屹立在那,阳光照在雪山上,洁白耀眼,山顶云雾缭绕,亦或者日照金山••••••我与它之间,此刻,仅隔着云雾这一介质。这是从未有过的亲近的距离。我面向贡嘎的方向,虔诚的凝视。
登临金顶。一座观音像高耸于此,信徒走过两边白象雕塑护着的宽阔石阶,到了观音脚下,即便佛的气派所震撼。短短几分钟,观音四周气象万变,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照射。所以时而云里雾里如在仙境时而光芒四射如见真身。观音立于川中,一定庇佑着这里的生灵万物。再往前走是金殿和另外几个大殿。据说金殿是铜铸的,金色的大殿,极为气派。旁边不远便是舍身崖。虽有云雾,也能看出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山崖,云雾聚散,除了云雾,向上便是天,向下是深不可测的山崖。之前了解过,这座升向天庭的盆地,没有山尖,一个梯形体。舍身崖便是这个梯形体的最高处,它与最低面几乎垂直,两千多米的相对高差,时间能有几个这样的崖?不知它为何取名舍身崖,谁人有这么大的勇气舍身一跃而下?舍身为谁?
![]() |
![]() |
![]() |
![]() |
![]() |
![]() |
峨眉真的很大,由于时间紧迫,只游览了清音阁和金顶两个地方;一个山腰偏下,一个在山巅。所游不足这山的十一。据当地一位山民说,在峨眉没有被旅游开发之前,常有高僧到此修行。从山脚到金顶,得行走几个月,走破几双鞋,不仅仅是一路经历艰辛,更是一次身贴大地的修行。而今的人不求修行不取经,时间空间的狭隘导致急功近利内心浮躁,这山川毓秀之地,亦成了景区而非参悟之所。
没有看到峨眉佛光,没有看到金顶日出,没有遇到峨眉猕猴,但却实实在在领略了一次天下名山的清秀壮观。人,旅于大地,当知敬畏,思何所来何所终,并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中体认人类的本质、宿命与超越。羡慕古人,可以避开世俗尘世,隐居山林,青衫布衣,闲云野鹤,流觞曲水,居茅庐饮山泉,听清音食野味,没人打扰没人在意,逍遥自在,世外桃源。不知峨眉千年,收容过多少遁世之人?当地山民,在开旅馆开黑车之前,小桥流水人家,炊烟古道清茶,过了多少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