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真是太好了
这次咨询提到了物理距离很近而心灵上很远的朋友,提到与家中长辈聊天的尴尬,提到十多年前和一个胖子的友情和朦胧的喜欢。也提到和自己相处:维护一个理想化的“热爱学习,学习很好”的形象,和现实中无能为力的感觉。
这次朋友来了又走,我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敞开心扉说些什么,多数时候她埋头与其他人微信,或者我听她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八卦。也许是我的期望有些偏差,类似咨询时的探讨,本来是极少出现在朋友间的,大概也不会出现在我和朋友相处时。
某天晚上我们在床上说起来“最好的朋友”这个话题(哈哈,我提的),她说没有最好的朋友,玩的来就一起玩儿,走散了也可以坦然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很不相同,但也许会慢慢趋于一致。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同了,她常用的流行的话我已经不能完全理解,常有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好在还有以上这样,可以聊一聊的事情。
与长辈聊天是在微信上,微信聊天时我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然后在一句平常的话戛然而止,与朋友如此还好,老娘就是少言寡语怎么样,和长辈原本就不知道说啥,尤其尴尬。好像鸡同鸭讲,可长辈明明也是理解能力正常的人啊。啊,微信,你怎么这么恐怖。
在央美看毕业展时有一些作品表现的是现代人无时不刻盯着手机的现象,有的是很多人挤在一起,似乎是一家人,但大家都低头看着手机,还有的画是人对手机“爱不释手”的各种姿态。还有的用黑色的人形将孤独具象化了,还有人说他自幼常常搬家,十岁时父亲去世,无助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画是黑色背景下黑色的鸟和羽毛。
我们果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艺术,看一个作品就像看镜子一样,只看到了自己。至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最触动我的,是让我看到自己的那些。
我从不太喜欢自拍已经进化到了不喜拍照了,看展览的时候有的人举着手机或相机,拍来拍去,我觉得他们收获了照片,却也损失了带着开放的心看到更多细节和理解整个作品的机会。遗憾的是存包时也存了手机的我没能扫很多感兴趣的作品的二维码,26号前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去一次。
午后,一个男孩在妈妈怀里睡得很香,口水打湿了他妈妈的衣服。后来又遇到时,他妈妈正在读着作品说明,解释:“你看,这个里边有人身体的一部分”。虽然不知道四五岁时看阴暗的让人说不出话的东西是好是坏,还是很羡慕他,我小时候是绝没有这个机会的。
和胖子,可能互相伤害过,只是在很短时间有过比较舒服的关系。感情变淡、消失原本再正常不过,但小学的我没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毕业后失去了联系,才终于忘记了。除了意识到自己几乎没有变,提起和胖子这段往事最大的意义是,咨询师说八九岁时开始喜欢异性是很正常的。
哦,可能不是因为我爸不爱我咯。
总之,为什么与人相处越来越难了呢?如何能找到比较舒适的与人相处的方式呢?
和自己嘛,大概是18岁前好好学生的形象维持不下去了。学习曾是生活的全部,放弃学习后呢?想到一周后的考试,我有些忧愁,之前努力实在太少了,觉得对不起人很好、讲课也很有趣的老师,也对不起上课时觉得好神奇的自己。大学前没考好时觉得对不起母亲,可现在母亲变成了偶尔的一通电话,不努力学习的负罪感减少了太多。太久没有尝试做好一件事情,也觉得做不好任何事了,这样想后,就更不用做事了。
最后总结的时候咨询师说我和别人、和自己的关系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响,而在这个影响之外,真实的我是怎样的,还有待发现和探讨。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需要理解、思考和接受。
除去我极不情愿的受到的父亲的影响,剩下的不是残缺的一丢丢我,而是真实的我么?那可真是太好了。
PS. 每次都觉得咨询师很可爱,只好把神坛垒得再高一点。这次我说了对梦里的地瓜的新的想法,我影响了他。“影响”这种抽象的词总是不太明白。
这次朋友来了又走,我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敞开心扉说些什么,多数时候她埋头与其他人微信,或者我听她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八卦。也许是我的期望有些偏差,类似咨询时的探讨,本来是极少出现在朋友间的,大概也不会出现在我和朋友相处时。
某天晚上我们在床上说起来“最好的朋友”这个话题(哈哈,我提的),她说没有最好的朋友,玩的来就一起玩儿,走散了也可以坦然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很不相同,但也许会慢慢趋于一致。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同了,她常用的流行的话我已经不能完全理解,常有种“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好在还有以上这样,可以聊一聊的事情。
与长辈聊天是在微信上,微信聊天时我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然后在一句平常的话戛然而止,与朋友如此还好,老娘就是少言寡语怎么样,和长辈原本就不知道说啥,尤其尴尬。好像鸡同鸭讲,可长辈明明也是理解能力正常的人啊。啊,微信,你怎么这么恐怖。
在央美看毕业展时有一些作品表现的是现代人无时不刻盯着手机的现象,有的是很多人挤在一起,似乎是一家人,但大家都低头看着手机,还有的画是人对手机“爱不释手”的各种姿态。还有的用黑色的人形将孤独具象化了,还有人说他自幼常常搬家,十岁时父亲去世,无助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画是黑色背景下黑色的鸟和羽毛。
我们果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艺术,看一个作品就像看镜子一样,只看到了自己。至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最触动我的,是让我看到自己的那些。
我从不太喜欢自拍已经进化到了不喜拍照了,看展览的时候有的人举着手机或相机,拍来拍去,我觉得他们收获了照片,却也损失了带着开放的心看到更多细节和理解整个作品的机会。遗憾的是存包时也存了手机的我没能扫很多感兴趣的作品的二维码,26号前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去一次。
午后,一个男孩在妈妈怀里睡得很香,口水打湿了他妈妈的衣服。后来又遇到时,他妈妈正在读着作品说明,解释:“你看,这个里边有人身体的一部分”。虽然不知道四五岁时看阴暗的让人说不出话的东西是好是坏,还是很羡慕他,我小时候是绝没有这个机会的。
和胖子,可能互相伤害过,只是在很短时间有过比较舒服的关系。感情变淡、消失原本再正常不过,但小学的我没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毕业后失去了联系,才终于忘记了。除了意识到自己几乎没有变,提起和胖子这段往事最大的意义是,咨询师说八九岁时开始喜欢异性是很正常的。
哦,可能不是因为我爸不爱我咯。
总之,为什么与人相处越来越难了呢?如何能找到比较舒适的与人相处的方式呢?
和自己嘛,大概是18岁前好好学生的形象维持不下去了。学习曾是生活的全部,放弃学习后呢?想到一周后的考试,我有些忧愁,之前努力实在太少了,觉得对不起人很好、讲课也很有趣的老师,也对不起上课时觉得好神奇的自己。大学前没考好时觉得对不起母亲,可现在母亲变成了偶尔的一通电话,不努力学习的负罪感减少了太多。太久没有尝试做好一件事情,也觉得做不好任何事了,这样想后,就更不用做事了。
最后总结的时候咨询师说我和别人、和自己的关系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响,而在这个影响之外,真实的我是怎样的,还有待发现和探讨。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需要理解、思考和接受。
除去我极不情愿的受到的父亲的影响,剩下的不是残缺的一丢丢我,而是真实的我么?那可真是太好了。
PS. 每次都觉得咨询师很可爱,只好把神坛垒得再高一点。这次我说了对梦里的地瓜的新的想法,我影响了他。“影响”这种抽象的词总是不太明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