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二——《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荀子》选十一则读书笔记梳理
2016年6月15日 下午 天气隐晦
【打卡•读书】 废书不观盖旬月有余,流品逊劣不知几何,而自家面目,堪足自伤自怜,可憎可鄙,又何待言!近日同志重揭“每天一小时”之议,于我自如大旱之逢甘雨,不禁欣欣然而趋凑景从。然年过中年,精力定力均衰,重拾故技,谈何容易!午间捧书一读,辄昏昏欲睡,诚伤感事也。然既蒙师友不弃,自当驱策驽钝,奋力向前也。
前番活动,《中国历代文论选》未能卒篇而中辍,内心常恻恻不安。今接续攻读,期能早日竞业。因原读之四卷本第四册(近代卷)不在手畔,遂取该书一卷本暂代。两书于近代部分篇目稍有雷同,但一卷本涵盖古今,其所选近代以前之篇什,皆近代卷所无。
今天读的篇目是《荀子》节选十一则。荀子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传人,儒家“明道”、“征圣”、“尊经”的三位一体文学观,在荀子的学说中得以奠定。由于彼时文学尚处在发轫和成形阶段,因此,《荀子》的文学观,主要是通过对“言”这个概念的论说而呈现的。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激变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阶级均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敏感的人们感受到了身边变化的气息,尽管可能是表面性的征兆,但已经让他们惴惴不安,并深深感受到自身对世变的责任。因此,诸子百家纷纷出世著书立说,思匡扶天下,拨乱以反之正。这本是学界的公论,无需赘言。让我产生发言冲动的,恰恰是:当代中国也正处在这样一个激变时代。而荀子在那个时代所看到的,所赞扬的,所抨击的,所震怒的,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看到影子。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前贤的世事洞明肃然起敬。
一、关于先秦儒家对六经功能的定位。六经在中国古代充当着社会教化的重大职能。先秦儒家虽然不能占据独尊的地位,但自身对六经的普世教育意义非常重视,且有较为条析的论述。在先秦儒者的预设中,每一种经典,均有较为固定的教育功能,分别有针对性的刺激和开发受教者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最终综合塑造完善的人格。例如: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鲤趋而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3、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4、《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劝学)
5、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儒效)
二、关于先秦儒家对辩说能力的态度。儒家主张以“名实相副”作为衡量标准,对“言谈”坚持“过犹不及”的态度,具体有两个面向:
1、肯定言语表达能力是完善人格的拼图之一,强调言语表达的重要性。例如: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子曰: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鲤趋而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4)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荀子•非相)
(5)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2、反对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例如: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2)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3)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4)有小人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荀子•非相)
(5)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訒,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荀子•正名)
3、对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保持排斥敌视态度。例如:
(1)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2)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荀子•宥坐)
(3)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荀子•非相)
(4)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易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所能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其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之人、憨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荀子•儒效)
4、荀子对社会危机的敏感体察和特征概括。例如: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仪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荀子•乐论)【居士曰:呜呼,奈何荀子所言乱世之征,尽见于今日!】
5、寓教化于音乐,强调舆情的疏导和正面引导。
(1)认为音乐是人的天性所有,表达人感情,能动人心魄。例如: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
B、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
C、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軸,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乐论)
D、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表现为歌舞),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
(2)认为民众的情绪需要正面的娱乐形式和泄导媒介,否则有可能埋藏暴乱的因子。例如:
A、故人不能无乐,乐而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B、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C、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形,正其乐,而天下顺焉。(荀子•乐论)
【打卡•读书】 废书不观盖旬月有余,流品逊劣不知几何,而自家面目,堪足自伤自怜,可憎可鄙,又何待言!近日同志重揭“每天一小时”之议,于我自如大旱之逢甘雨,不禁欣欣然而趋凑景从。然年过中年,精力定力均衰,重拾故技,谈何容易!午间捧书一读,辄昏昏欲睡,诚伤感事也。然既蒙师友不弃,自当驱策驽钝,奋力向前也。
前番活动,《中国历代文论选》未能卒篇而中辍,内心常恻恻不安。今接续攻读,期能早日竞业。因原读之四卷本第四册(近代卷)不在手畔,遂取该书一卷本暂代。两书于近代部分篇目稍有雷同,但一卷本涵盖古今,其所选近代以前之篇什,皆近代卷所无。
今天读的篇目是《荀子》节选十一则。荀子是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传人,儒家“明道”、“征圣”、“尊经”的三位一体文学观,在荀子的学说中得以奠定。由于彼时文学尚处在发轫和成形阶段,因此,《荀子》的文学观,主要是通过对“言”这个概念的论说而呈现的。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激变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阶级均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敏感的人们感受到了身边变化的气息,尽管可能是表面性的征兆,但已经让他们惴惴不安,并深深感受到自身对世变的责任。因此,诸子百家纷纷出世著书立说,思匡扶天下,拨乱以反之正。这本是学界的公论,无需赘言。让我产生发言冲动的,恰恰是:当代中国也正处在这样一个激变时代。而荀子在那个时代所看到的,所赞扬的,所抨击的,所震怒的,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看到影子。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前贤的世事洞明肃然起敬。
一、关于先秦儒家对六经功能的定位。六经在中国古代充当着社会教化的重大职能。先秦儒家虽然不能占据独尊的地位,但自身对六经的普世教育意义非常重视,且有较为条析的论述。在先秦儒者的预设中,每一种经典,均有较为固定的教育功能,分别有针对性的刺激和开发受教者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最终综合塑造完善的人格。例如: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鲤趋而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3、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4、《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劝学)
5、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儒效)
二、关于先秦儒家对辩说能力的态度。儒家主张以“名实相副”作为衡量标准,对“言谈”坚持“过犹不及”的态度,具体有两个面向:
1、肯定言语表达能力是完善人格的拼图之一,强调言语表达的重要性。例如: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子曰: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鲤趋而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4)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荀子•非相)
(5)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2、反对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例如: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2)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3)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4)有小人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荀子•非相)
(5)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訒,是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荀子•正名)
3、对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保持排斥敌视态度。例如:
(1)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2)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荀子•宥坐)
(3)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荀子•非相)
(4)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易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所能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其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之人、憨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荀子•儒效)
4、荀子对社会危机的敏感体察和特征概括。例如: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仪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荀子•乐论)【居士曰:呜呼,奈何荀子所言乱世之征,尽见于今日!】
5、寓教化于音乐,强调舆情的疏导和正面引导。
(1)认为音乐是人的天性所有,表达人感情,能动人心魄。例如: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
B、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
C、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軸,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乐论)
D、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表现为歌舞),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荀子•乐论)
(2)认为民众的情绪需要正面的娱乐形式和泄导媒介,否则有可能埋藏暴乱的因子。例如:
A、故人不能无乐,乐而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B、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C、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形,正其乐,而天下顺焉。(荀子•乐论)
来自 豆瓣App
-
豆友6uG42voa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6 22:22:17
-
999感冒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6 18:22:30
-
南威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6 1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