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
每一段离婚的故事背后,都有一地的鸡毛蒜皮,不论是鸡毛蒜皮的小幸福还是小矛盾。
阿刘的一对高中同学,从自由恋爱到结婚到如今已十余年,一儿一女,一房两车,堪称人生赢家。后男方出轨一酒吧二十一岁啤酒妹,小三公然向正房太太挑衅“我和他是真爱,请你让位”,附数张亲热照片。小姑娘不懂事,这种公然挑衅的戏码,留下男方出轨的证据,打个离婚官司男方净身出户都不为过,不过原本男方就没有多少谈资、一房一车属女方嫁妆的另说。男方的朋友甚至评价该男几乎拎包入住。
后面的故事很狗血:女要离婚,男当作生气时的冲动话,依旧和朋友麻将游戏和啤酒妹真爱;女要离婚,男跟啤酒妹分了;女要离婚,男把自己的车托他父亲卖了;女要离婚,男有些后悔出轨了;女要离婚,男想挽回去道了歉;女要离婚,男借着工作调动躲去上海不肯回来签字,心里期望女回心转意;……这样拖拖拉拉一年多,双方已分居,各带一孩,女带孩独处一居,不说新欢但也在积极开启新生活面对新感情;男不肯签字不肯离婚。
故事的结尾:今年端午节假期,半年未现身的女来到男家,男父母以为她是来看小孩的,开门让她进来,于是男家里被子毯子窗帘网线电脑线电视机线全都被剪了,没砸什么贵重物品,用曲筱绡的话来说就是“上门给人家掸了掸灰尘”;男终于同意签字离婚。
男把一片狼藉的画面PO到朋友圈,恶狠狠地“感谢……”。
听完这个故事的结局,瞬间的感慨:现在这个时代,果然不似我们的父母辈那时候了。
父母辈们那一代的婚姻,出轨了回心转意的男人,家里女人是会原谅的,男人的回心转意的故作姿态是可以感动女人感动一票家人的。
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出轨了的男人就是背叛者,一次不忠百世不容,是不可原谅的,什么后悔忏悔,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甚至是出轨的起点,心想着有了第一次原谅便期待着第二次的原谅,所以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没完没了。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父母辈们那一代,男人是在外闯事业的,女人是在家照顾老小称之为贤妻良母的。多少女人在照顾家庭和个人事业之间是愿意选择家庭放弃事业的。“贤妻良母”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长年累月埋首家长里短一日三餐,与社会脱节太久,几乎完全丧失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离了老公家庭几乎一无所有,举步维艰。
在原谅对方就能继续享用男人提供的物质经济与一无所有地面对基本生存需求之间,大多数女人会选择前者吧。甚至觉得对方能够回心转意都要谢天谢地;而更多不肯回心转意的男人,他们的女人还要为此痛苦纠结,不甘心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的付出就换来一无所有孤独收场的结局,她们求天求地只求男人回心转意,一日拖一年拖着小三耗不起的青春拖到老公回归家庭。
我们这一代的男人女人,不一定都有“事业”,但女人大都是有工作有收入,温饱无忧的。照顾老小、从老公手中领家用的“贤妻良母”角色不再是大多数女人向往或者愿意接受的角色。我们追求相对的公平:男人女人或许力气不一样大收入不一样多,但家务是可以共同承担的,老小是可以共同照顾的,遇到事情是有商有量的;只拿钱的甩手掌柜,不再是男人的专属,女人也有这样的底气和硬气,如此不如共同请个保姆照顾家小,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见多了上一代人的悲剧,我们这一代的女人们,更看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不仅要养儿育女,还要有事业,家庭事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紧。婚姻缔结的基础是彼此信任的感情,有共同生活的愿景,是相伴一生的承诺。但凡有一方背弃誓言背叛忠诚,断裂的基础有如破碎的镜子,再无法复原。有能力养活自己,就可以遵循内心的想法,拥有实实在在的选择权:愿意接受回心转意男的道歉就接受其回归,不愿意接受道歉那是真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信誉的背叛者身上。
且随着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独身主义的兴起,婚姻再不是女人唯一的归属,追求美好生活才是终极目标。如果背叛者造成的婚姻只余下满室狼烟、痛苦不堪,那就南辕北辙了,不如趁早断个干净,重新相遇一份真感情。
出轨男人的回心转意,再不能同时代而语了。
古人婚嫁,除了讲求“门当户对”,也讲究“高门嫁女,低门取妇”,即嫁女儿要嫁到地位比自己家好的人家,娶媳妇儿要娶地位比自家低的。
这有很多种解释,一说男方家门第高于女方,男方有面子,女方也有面子;一说男方娶媳妇儿,条件比女方要好,这媳妇儿好管教;也说女方嫁女儿,男方条件好,不怕女儿会委屈。
这也符合周以后父系社会文化的强势主导,和儒家男尊女卑文化在历史河流里的传承。“女儿是客”,女子出嫁称“归”,“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朝嫁作他人妇,从此只为婆家活”。更别提历朝历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众多限制女性自由者。“男有再娶之意,女无再适之文”,这是以一个妇女的口吻对同性的自由作出严格的限制;“贞节、烈妇、顺女”的诏令屡见不鲜,这是从政治上宣传施压,禁锢自由;《烈女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从思想上进行腐化;《大明律》“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杖八十),追夺并离异”则是从律法上明文限令其自由之翼;到了清代更是将限制女性的婚恋自由与封建伦理最高规范之一的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控制权相抗衡了。
然而,这些根深蒂固的历史旧账,辛亥革命至今仅仅百余年,竟然就被消失得七七八八了,且越是发达的地区,女儿愈是宝贝,男女愈是平等。
有时候想想,也许、可能、一定程度上,是计划生育带来的意外惊喜吧。
计划生育的首批实践者,是城市的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员,这些人掌握权力掌握资源掌握话语权。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需要同男孩子一样公平地受教育、需要社会一视同仁,他们必然不遗余力地去为其争取,创造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大环境;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需要求职找工作,他们必然倾尽全力为其铺路,先河一开便有了可效仿操作的模范,男女平等就业环境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必须的结局;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嫁作他人妇,也仍然是他们的女儿,绝不忍说女儿是“客”,谁都不敢在他们面前叫嚣生女儿无人送终,任谁也不敢拦着他们的女儿孝敬自个儿;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心疼女儿超过一切,决不允许婆家对其施以无理的压迫,也更乐意男女平等,抑或生儿生女平等,即生女儿的人家也能和生儿子的人家一样平等享受天伦,无高低先后之分。
而随着计划生育参与人数、涉及范围的增加,逐渐涉及企业家、企业在职人员等在国家机关单位有注册有记录的人员。这些人经济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同样出于对其独生女儿的偏爱,不论其作为父亲还是作为母亲,对于男女平等、自由选择的需求不停歇。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这个社会欺负。有能力者,当然要为子女创造一片舒适的天空;有能力者,当然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退路。
逃脱在计划生育之外的,是农村、是偏远地区、是国家权力的手无法控制或控制不了的地方,那里,女性的地位相较于城市则存在明显的落差。举个例子,计划生育执行地不甚严格的潮汕农村地区,女性地位昭然若揭:生不出儿子就要一直生下去,一个不够至少两个;潮汕男人可以从早茶午市下午茶喝到夜宵,抽烟麻将喝酒逗乐就是个大老爷,潮汕的女人要服侍老人、照顾小孩、操持三餐、掌管家族祭祀、下地做活……一个潮汕农村的同学说,潮汕人不喜欢外地媳妇,外地媳妇接受不了本地习俗和文化,这种文化冲突会严重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长存。
计划生育之中,女性只要生一个孩子就够了,有充足的理由抗衡来自老一辈“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宪法。多出来的时间,女性可以走上社会,磨练技能。即使“一孩”政策已经是过去式,也让现在的人在考虑“二孩”时多一份理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足够的经济基础,承担第二个孩子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后遗症”,而非一味盲目地孝顺老人们“多子多福”的想法。
我们,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也是得利者。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过去的时代。
这个时代,我们自由可以自由思考,自由选择,自在生活。
阿刘的一对高中同学,从自由恋爱到结婚到如今已十余年,一儿一女,一房两车,堪称人生赢家。后男方出轨一酒吧二十一岁啤酒妹,小三公然向正房太太挑衅“我和他是真爱,请你让位”,附数张亲热照片。小姑娘不懂事,这种公然挑衅的戏码,留下男方出轨的证据,打个离婚官司男方净身出户都不为过,不过原本男方就没有多少谈资、一房一车属女方嫁妆的另说。男方的朋友甚至评价该男几乎拎包入住。
后面的故事很狗血:女要离婚,男当作生气时的冲动话,依旧和朋友麻将游戏和啤酒妹真爱;女要离婚,男跟啤酒妹分了;女要离婚,男把自己的车托他父亲卖了;女要离婚,男有些后悔出轨了;女要离婚,男想挽回去道了歉;女要离婚,男借着工作调动躲去上海不肯回来签字,心里期望女回心转意;……这样拖拖拉拉一年多,双方已分居,各带一孩,女带孩独处一居,不说新欢但也在积极开启新生活面对新感情;男不肯签字不肯离婚。
故事的结尾:今年端午节假期,半年未现身的女来到男家,男父母以为她是来看小孩的,开门让她进来,于是男家里被子毯子窗帘网线电脑线电视机线全都被剪了,没砸什么贵重物品,用曲筱绡的话来说就是“上门给人家掸了掸灰尘”;男终于同意签字离婚。
男把一片狼藉的画面PO到朋友圈,恶狠狠地“感谢……”。
听完这个故事的结局,瞬间的感慨:现在这个时代,果然不似我们的父母辈那时候了。
父母辈们那一代的婚姻,出轨了回心转意的男人,家里女人是会原谅的,男人的回心转意的故作姿态是可以感动女人感动一票家人的。
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出轨了的男人就是背叛者,一次不忠百世不容,是不可原谅的,什么后悔忏悔,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甚至是出轨的起点,心想着有了第一次原谅便期待着第二次的原谅,所以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没完没了。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父母辈们那一代,男人是在外闯事业的,女人是在家照顾老小称之为贤妻良母的。多少女人在照顾家庭和个人事业之间是愿意选择家庭放弃事业的。“贤妻良母”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长年累月埋首家长里短一日三餐,与社会脱节太久,几乎完全丧失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离了老公家庭几乎一无所有,举步维艰。
在原谅对方就能继续享用男人提供的物质经济与一无所有地面对基本生存需求之间,大多数女人会选择前者吧。甚至觉得对方能够回心转意都要谢天谢地;而更多不肯回心转意的男人,他们的女人还要为此痛苦纠结,不甘心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的付出就换来一无所有孤独收场的结局,她们求天求地只求男人回心转意,一日拖一年拖着小三耗不起的青春拖到老公回归家庭。
我们这一代的男人女人,不一定都有“事业”,但女人大都是有工作有收入,温饱无忧的。照顾老小、从老公手中领家用的“贤妻良母”角色不再是大多数女人向往或者愿意接受的角色。我们追求相对的公平:男人女人或许力气不一样大收入不一样多,但家务是可以共同承担的,老小是可以共同照顾的,遇到事情是有商有量的;只拿钱的甩手掌柜,不再是男人的专属,女人也有这样的底气和硬气,如此不如共同请个保姆照顾家小,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见多了上一代人的悲剧,我们这一代的女人们,更看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甚至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不仅要养儿育女,还要有事业,家庭事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紧。婚姻缔结的基础是彼此信任的感情,有共同生活的愿景,是相伴一生的承诺。但凡有一方背弃誓言背叛忠诚,断裂的基础有如破碎的镜子,再无法复原。有能力养活自己,就可以遵循内心的想法,拥有实实在在的选择权:愿意接受回心转意男的道歉就接受其回归,不愿意接受道歉那是真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信誉的背叛者身上。
且随着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独身主义的兴起,婚姻再不是女人唯一的归属,追求美好生活才是终极目标。如果背叛者造成的婚姻只余下满室狼烟、痛苦不堪,那就南辕北辙了,不如趁早断个干净,重新相遇一份真感情。
出轨男人的回心转意,再不能同时代而语了。
古人婚嫁,除了讲求“门当户对”,也讲究“高门嫁女,低门取妇”,即嫁女儿要嫁到地位比自己家好的人家,娶媳妇儿要娶地位比自家低的。
这有很多种解释,一说男方家门第高于女方,男方有面子,女方也有面子;一说男方娶媳妇儿,条件比女方要好,这媳妇儿好管教;也说女方嫁女儿,男方条件好,不怕女儿会委屈。
这也符合周以后父系社会文化的强势主导,和儒家男尊女卑文化在历史河流里的传承。“女儿是客”,女子出嫁称“归”,“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朝嫁作他人妇,从此只为婆家活”。更别提历朝历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众多限制女性自由者。“男有再娶之意,女无再适之文”,这是以一个妇女的口吻对同性的自由作出严格的限制;“贞节、烈妇、顺女”的诏令屡见不鲜,这是从政治上宣传施压,禁锢自由;《烈女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从思想上进行腐化;《大明律》“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杖八十),追夺并离异”则是从律法上明文限令其自由之翼;到了清代更是将限制女性的婚恋自由与封建伦理最高规范之一的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控制权相抗衡了。
然而,这些根深蒂固的历史旧账,辛亥革命至今仅仅百余年,竟然就被消失得七七八八了,且越是发达的地区,女儿愈是宝贝,男女愈是平等。
有时候想想,也许、可能、一定程度上,是计划生育带来的意外惊喜吧。
计划生育的首批实践者,是城市的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员,这些人掌握权力掌握资源掌握话语权。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需要同男孩子一样公平地受教育、需要社会一视同仁,他们必然不遗余力地去为其争取,创造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大环境;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需要求职找工作,他们必然倾尽全力为其铺路,先河一开便有了可效仿操作的模范,男女平等就业环境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必须的结局;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嫁作他人妇,也仍然是他们的女儿,绝不忍说女儿是“客”,谁都不敢在他们面前叫嚣生女儿无人送终,任谁也不敢拦着他们的女儿孝敬自个儿;他们唯一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女儿,心疼女儿超过一切,决不允许婆家对其施以无理的压迫,也更乐意男女平等,抑或生儿生女平等,即生女儿的人家也能和生儿子的人家一样平等享受天伦,无高低先后之分。
而随着计划生育参与人数、涉及范围的增加,逐渐涉及企业家、企业在职人员等在国家机关单位有注册有记录的人员。这些人经济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同样出于对其独生女儿的偏爱,不论其作为父亲还是作为母亲,对于男女平等、自由选择的需求不停歇。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这个社会欺负。有能力者,当然要为子女创造一片舒适的天空;有能力者,当然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退路。
逃脱在计划生育之外的,是农村、是偏远地区、是国家权力的手无法控制或控制不了的地方,那里,女性的地位相较于城市则存在明显的落差。举个例子,计划生育执行地不甚严格的潮汕农村地区,女性地位昭然若揭:生不出儿子就要一直生下去,一个不够至少两个;潮汕男人可以从早茶午市下午茶喝到夜宵,抽烟麻将喝酒逗乐就是个大老爷,潮汕的女人要服侍老人、照顾小孩、操持三餐、掌管家族祭祀、下地做活……一个潮汕农村的同学说,潮汕人不喜欢外地媳妇,外地媳妇接受不了本地习俗和文化,这种文化冲突会严重影响一个家庭的和谐长存。
计划生育之中,女性只要生一个孩子就够了,有充足的理由抗衡来自老一辈“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宪法。多出来的时间,女性可以走上社会,磨练技能。即使“一孩”政策已经是过去式,也让现在的人在考虑“二孩”时多一份理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足够的经济基础,承担第二个孩子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后遗症”,而非一味盲目地孝顺老人们“多子多福”的想法。
我们,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也是得利者。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过去的时代。
这个时代,我们自由可以自由思考,自由选择,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