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青春
一
有部分人到了成年的时候,或许就没有资格谈青春了,不是外界强硬剥夺了他的权力,而是他自己心里觉得,我都已经快要二十岁了,青春是那些小孩子的事,已经与我无关……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我们中很多人都堂堂正正地这么觉得,青春是没有界限的事,青春是一辈子的事。
这样想和这样说,我见过太多了,就如同很多人规劝别人,你不要怎样怎样,因为怎样怎样,真的不是那样那样……然后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和自己多么有见地,总是故意把话说得很容易、轻巧,“多么简单的道理,你看你”云云。其实这些人(包括我)只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而已,当他们自己真正经历了,事情还不一定是何种情况。所以——
青春对我来说,对现在的我来说,仍然是美好的,但却是远去了的。这跟年龄无关,是我的心在对我说,你已经不属于那个年华。
我之所以这样说,这样想,是因为我骨子里的那种逻辑,——我也是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无比诧异于自己的这种顽固——我给自己内心的设定是,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事情。我应当开始思虑那个我曾经十分不解和怀疑的事情——责任,以及承担。
尽管现在我仍旧对这些字的内涵不甚了了。
我甚至开始给自己某种不算具体的规划。因为曾经我刻意让自己思考自己的出身以及这种出身所带给我的独一无二的使命。我自己强加给自己沉重的负担,让我不得不从年龄上考虑超出我目前心智之外的东西。
二
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表达欲,无数次在纸上重复勾勒、毁坏,继而在网上贴上自己的断章,博得一些同伴的喝彩,以为那就是所谓的“写作”,然后就因此幻想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梦,一直做到现在。
而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样的脆弱心智,没有了对未知的过多猎奇,没有纯粹的、无处倾诉的话,我的所谓写作越来越难以为继。也就越是因此,越变得急躁,冒进和没有耐心。而当我真的了解真正的写作是怎样的一回事的时候,我能做的居然只有一遍一遍怀疑自己。
我大量读书,抄写我觉得不错的文章,妄图通过那些人家的牙慧能够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高二下学期,我费力算是完成了一篇文章,郑重地到邮局,生平第一次写信,将作文寄到上海萌芽杂志社。
等了几个月换来的,却是无声的沉默。高三上学期同样是石沉大海……那些我想象出来的冷漠的铁面,就像早上朝阳残照的湖面,沉默而不容置疑。直到高考结束,我都没有获得怎样的承认。我记得那天下午回家,打开门,里面空无一人,只剩钟表在无休止地滴答,那一刻,我心都碎了。
我写不出来。可我是一个“作家”啊。
三
我已经不再想说什么高考。我的同学们高考好像发挥得都不够理想。
四
见过许多的比喻和说法,美好到不行。说青春像是什么什么,说没有青春就没有什么什么,说年轻怎样怎样……说再不怎样就老了。我记得当初我很喜欢那句,“年轻不冒险,老了拿什么说当年。”
我的青春尾声就是这样吗?暑假已经闲散了将近十天的时间。这期间家兴、贵林、我,我们三个几乎每天都逛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跟家里说在找活干,其实也很用力用心地找了,但别说价钱美丽又合适的活儿找不着,就是缺人地方的也寥寥无几(何况我们的前提是三个人一起干)。看来这找工作和找媳妇是一样的难了,我这么想。
五
去沂水的我们班快有两位数了吧。听说小日子过得特别好在那边。一直在叫我们几个去,可是还是有距离上的限制。那是一种别样的集体生活。除去在学校里的钢铁骨架一般的作息安排,那里没有什么压力,反倒有一种超出日常的乐趣。我其实很喜欢这样的伙伴关系,亲密无间的氛围越是在轻松的背景下越容易展现吧。想想在学校里的日常,我们都被莫大的课业压力重重压制着,还有想起来就让人不能呼吸的“前程”。
六
说了不少琐事,很没意思,那是一时找不到什么话可说。
说说张钧彦同志吧。钧彦,我一直叫你同志,是因为啊我和你差不多啊,我们都这么喜欢“写”。当然关于“写”,我们还有好多类似的同学,而我们的缘分早在2013年的夏天就种下种子了吧。那时候啊我们没有见过,而是通过文字互相了解的。这种相识和相知的方式,是不是很有味道?可是我们却并没有那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原因大概是我无知而狂妄,眼里只有自己罢。
但是现在我不太一样了。一样的是,我也还在艰难地写着,这一点你放心,我永远都不变。而你也一直在写,高考前你也跟我说过毕业是不是写一些什么,现在我已经开始写了。
可你却是一直都有不竭的动力和勇气,就像你一直都那么热爱生活。
有部分人到了成年的时候,或许就没有资格谈青春了,不是外界强硬剥夺了他的权力,而是他自己心里觉得,我都已经快要二十岁了,青春是那些小孩子的事,已经与我无关……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我们中很多人都堂堂正正地这么觉得,青春是没有界限的事,青春是一辈子的事。
这样想和这样说,我见过太多了,就如同很多人规劝别人,你不要怎样怎样,因为怎样怎样,真的不是那样那样……然后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和自己多么有见地,总是故意把话说得很容易、轻巧,“多么简单的道理,你看你”云云。其实这些人(包括我)只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而已,当他们自己真正经历了,事情还不一定是何种情况。所以——
青春对我来说,对现在的我来说,仍然是美好的,但却是远去了的。这跟年龄无关,是我的心在对我说,你已经不属于那个年华。
我之所以这样说,这样想,是因为我骨子里的那种逻辑,——我也是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无比诧异于自己的这种顽固——我给自己内心的设定是,我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事情。我应当开始思虑那个我曾经十分不解和怀疑的事情——责任,以及承担。
尽管现在我仍旧对这些字的内涵不甚了了。
我甚至开始给自己某种不算具体的规划。因为曾经我刻意让自己思考自己的出身以及这种出身所带给我的独一无二的使命。我自己强加给自己沉重的负担,让我不得不从年龄上考虑超出我目前心智之外的东西。
二
初中毕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表达欲,无数次在纸上重复勾勒、毁坏,继而在网上贴上自己的断章,博得一些同伴的喝彩,以为那就是所谓的“写作”,然后就因此幻想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梦,一直做到现在。
而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样的脆弱心智,没有了对未知的过多猎奇,没有纯粹的、无处倾诉的话,我的所谓写作越来越难以为继。也就越是因此,越变得急躁,冒进和没有耐心。而当我真的了解真正的写作是怎样的一回事的时候,我能做的居然只有一遍一遍怀疑自己。
我大量读书,抄写我觉得不错的文章,妄图通过那些人家的牙慧能够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高二下学期,我费力算是完成了一篇文章,郑重地到邮局,生平第一次写信,将作文寄到上海萌芽杂志社。
等了几个月换来的,却是无声的沉默。高三上学期同样是石沉大海……那些我想象出来的冷漠的铁面,就像早上朝阳残照的湖面,沉默而不容置疑。直到高考结束,我都没有获得怎样的承认。我记得那天下午回家,打开门,里面空无一人,只剩钟表在无休止地滴答,那一刻,我心都碎了。
我写不出来。可我是一个“作家”啊。
三
我已经不再想说什么高考。我的同学们高考好像发挥得都不够理想。
四
见过许多的比喻和说法,美好到不行。说青春像是什么什么,说没有青春就没有什么什么,说年轻怎样怎样……说再不怎样就老了。我记得当初我很喜欢那句,“年轻不冒险,老了拿什么说当年。”
我的青春尾声就是这样吗?暑假已经闲散了将近十天的时间。这期间家兴、贵林、我,我们三个几乎每天都逛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跟家里说在找活干,其实也很用力用心地找了,但别说价钱美丽又合适的活儿找不着,就是缺人地方的也寥寥无几(何况我们的前提是三个人一起干)。看来这找工作和找媳妇是一样的难了,我这么想。
五
去沂水的我们班快有两位数了吧。听说小日子过得特别好在那边。一直在叫我们几个去,可是还是有距离上的限制。那是一种别样的集体生活。除去在学校里的钢铁骨架一般的作息安排,那里没有什么压力,反倒有一种超出日常的乐趣。我其实很喜欢这样的伙伴关系,亲密无间的氛围越是在轻松的背景下越容易展现吧。想想在学校里的日常,我们都被莫大的课业压力重重压制着,还有想起来就让人不能呼吸的“前程”。
六
说了不少琐事,很没意思,那是一时找不到什么话可说。
说说张钧彦同志吧。钧彦,我一直叫你同志,是因为啊我和你差不多啊,我们都这么喜欢“写”。当然关于“写”,我们还有好多类似的同学,而我们的缘分早在2013年的夏天就种下种子了吧。那时候啊我们没有见过,而是通过文字互相了解的。这种相识和相知的方式,是不是很有味道?可是我们却并没有那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原因大概是我无知而狂妄,眼里只有自己罢。
但是现在我不太一样了。一样的是,我也还在艰难地写着,这一点你放心,我永远都不变。而你也一直在写,高考前你也跟我说过毕业是不是写一些什么,现在我已经开始写了。
可你却是一直都有不竭的动力和勇气,就像你一直都那么热爱生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