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地方
读《查令十字街84号》,一页页地翻过一封封印刷体的信件,就如同走进一段温暖的时光,安静地倾听一个动人的故事。只需想到书中的这些生动有趣的信件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曾经被一字一句地书写,被细心地放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然后漂洋过海抵达收信人的手中,就会觉得浪漫无比。这是现代这个喧嚣而匆忙的世界所缺少的浪漫情节:一个生活在曼哈顿、以写作剧本勉强糊口的“老姑娘”海莲•汉芙,和一位身处海峡对岸、供职于英国查令十字街上一家旧书店的“一本正经先生”弗兰克•德尔,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却因书而结下长达二十年的情缘。尽管两人已经默契如同挚友,但二十年中海莲始终未能到访英伦,直到德尔溘然长逝,留下海莲独自感怀。
海莲酷爱英国文学,尤其喜欢阅读旧版图书,在报纸上看到“专营绝版书”的英国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后,她便寄来了一封信函和一份书单。这是在1949年,此时的海莲三十有三,在纽约的出租屋里过着贫困潦倒却精神富足的生活。给她回复的正是书店的店员弗兰克,一位礼貌、谦和而严谨的英伦绅士。弗兰克随信寄来的绝版书让海莲惊喜不已,就像之后的二十年中他为海莲寻找到的其他几十本书一样,极大地满足这位“女书痴”在富有历史感的好书之间畅游的愿望。与此同时,因为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热心的海莲还陆续向书店寄来了火腿、鸡蛋、牛舌罐头等补给,甚至还拜托到伦敦演出的朋友送几双丝袜给弗兰克的妻子和书店里的女员工。于是,不光是弗兰克,书店的所有成员都对大洋彼岸那位“善良而慷慨的女士”心存感激,纷纷写信致谢,邀请海莲来英国做客。
时间的推移让海莲和这家异国他乡的书店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海莲和弗兰克也习惯了彼此的嘘寒问暖,分享着彼此对好书的狂热,虽是远隔重洋却莫逆于心,即使惺惺相惜却无关风月。或许是经常为电视、舞台剧写剧本的缘故,海莲的信函总是机敏夸张、妙语生花,幽默调侃之处令人捧腹,偶尔还会像个小女生一样向弗兰克撒撒娇。而受海莲的影响,弗兰克对她的称呼也由“亲爱的夫人”到“亲爱的汉芙小姐”,最后到“亲爱的海莲”,在这段比爱情更加纯洁的关系中变得越发放松和自然。物转星移,转眼到了1968年,“老态益发龙钟”的弗兰克仍旧忙碌在书店中,在信件中告知海莲自己女儿们的近况,还允诺将在圣诞节前为对方找到简•奥斯汀的书。依旧是平平常常的寒暄,依旧是两个爱书人的约定,但这却是弗兰克写给海莲的最后一封信——没有等到这一年的圣诞来临,弗兰克因病去世,而海莲终于没能在他在世的时候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摸一摸这里的书架,闻一闻这里的书香。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如果你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的太多太多……”海莲在给自己的女性好友写信时如是说。这段感人肺腑的言辞既像是对朋友的请求,也像是对万千读者的嘱托。“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风景,滋养着她的灵魂,让她愈发变得丰富、温暖和幸福。与海莲一样,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个地方,可能是念念不忘的母校,可能是第一次约会的咖啡厅,可能是向往许久的海岛,可能是日思夜想的故乡,当然也可能是一个静静坐落在某街角的安静书店。这些地方也许并不全是举世闻名,也并不总是可爱迷人,甚至当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还会感到隐隐的失望,但这些都不妨碍你在普通平常的日子里,一想到它在那个地方,就好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亮光,在风雪中看到冒着炊烟的茅屋,告诉你世界并非全然冷漠,而你也从不孤单。
那么,还记得你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吗?或者说,除了信用卡消费时候的签名,你上一次拿起笔来写字是什么时候?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短信、QQ、微信、朋友圈里的即时回复,那种情感慢慢地酝酿成语言、语言缓缓从笔尖流出变成文字的经历已经离我们过于遥远,那种为了期盼远方友人来信的热切和焦灼也已显得无比陌生。还记得你少年时幻想过的远方吗?是不是当时觉得像天堂一样遥远的彼处,如今发现不过一张机票之遥?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和半个世纪前比起来,社会更加发达和便捷,人们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实现。年轻人们倡导并践行着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尽量不让自己花费耐心在所谓的等待之上。然而,每天朋友圈里的彼此点赞让朋友变得更亲密了吗?每次马不停蹄的旅行让你变得更快乐了吗?我们习惯了表面的自我满足,却忘记了内心才是最真实的裁判。
于大千世界偶然地珍藏一个地方,就像于芸芸众生中偶然地爱上一个人,所以,不要匆忙地去消费,不要任性地去挥霍。偶尔停下来,慢一点,等一等,像终生错过却始终相伴的海莲和弗兰克一样,感恩时空为我们安排的距离,享受从心头点滴涌起的欢欣,感受相见不如怀念的美好。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想你心中深藏着的那个地方,以及在那里的某个人,它还在吗?他/她还好吗?
海莲酷爱英国文学,尤其喜欢阅读旧版图书,在报纸上看到“专营绝版书”的英国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后,她便寄来了一封信函和一份书单。这是在1949年,此时的海莲三十有三,在纽约的出租屋里过着贫困潦倒却精神富足的生活。给她回复的正是书店的店员弗兰克,一位礼貌、谦和而严谨的英伦绅士。弗兰克随信寄来的绝版书让海莲惊喜不已,就像之后的二十年中他为海莲寻找到的其他几十本书一样,极大地满足这位“女书痴”在富有历史感的好书之间畅游的愿望。与此同时,因为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热心的海莲还陆续向书店寄来了火腿、鸡蛋、牛舌罐头等补给,甚至还拜托到伦敦演出的朋友送几双丝袜给弗兰克的妻子和书店里的女员工。于是,不光是弗兰克,书店的所有成员都对大洋彼岸那位“善良而慷慨的女士”心存感激,纷纷写信致谢,邀请海莲来英国做客。
时间的推移让海莲和这家异国他乡的书店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海莲和弗兰克也习惯了彼此的嘘寒问暖,分享着彼此对好书的狂热,虽是远隔重洋却莫逆于心,即使惺惺相惜却无关风月。或许是经常为电视、舞台剧写剧本的缘故,海莲的信函总是机敏夸张、妙语生花,幽默调侃之处令人捧腹,偶尔还会像个小女生一样向弗兰克撒撒娇。而受海莲的影响,弗兰克对她的称呼也由“亲爱的夫人”到“亲爱的汉芙小姐”,最后到“亲爱的海莲”,在这段比爱情更加纯洁的关系中变得越发放松和自然。物转星移,转眼到了1968年,“老态益发龙钟”的弗兰克仍旧忙碌在书店中,在信件中告知海莲自己女儿们的近况,还允诺将在圣诞节前为对方找到简•奥斯汀的书。依旧是平平常常的寒暄,依旧是两个爱书人的约定,但这却是弗兰克写给海莲的最后一封信——没有等到这一年的圣诞来临,弗兰克因病去世,而海莲终于没能在他在世的时候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摸一摸这里的书架,闻一闻这里的书香。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如果你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的太多太多……”海莲在给自己的女性好友写信时如是说。这段感人肺腑的言辞既像是对朋友的请求,也像是对万千读者的嘱托。“查令十字街84号”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风景,滋养着她的灵魂,让她愈发变得丰富、温暖和幸福。与海莲一样,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个地方,可能是念念不忘的母校,可能是第一次约会的咖啡厅,可能是向往许久的海岛,可能是日思夜想的故乡,当然也可能是一个静静坐落在某街角的安静书店。这些地方也许并不全是举世闻名,也并不总是可爱迷人,甚至当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还会感到隐隐的失望,但这些都不妨碍你在普通平常的日子里,一想到它在那个地方,就好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亮光,在风雪中看到冒着炊烟的茅屋,告诉你世界并非全然冷漠,而你也从不孤单。
那么,还记得你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吗?或者说,除了信用卡消费时候的签名,你上一次拿起笔来写字是什么时候?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短信、QQ、微信、朋友圈里的即时回复,那种情感慢慢地酝酿成语言、语言缓缓从笔尖流出变成文字的经历已经离我们过于遥远,那种为了期盼远方友人来信的热切和焦灼也已显得无比陌生。还记得你少年时幻想过的远方吗?是不是当时觉得像天堂一样遥远的彼处,如今发现不过一张机票之遥?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和半个世纪前比起来,社会更加发达和便捷,人们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实现。年轻人们倡导并践行着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尽量不让自己花费耐心在所谓的等待之上。然而,每天朋友圈里的彼此点赞让朋友变得更亲密了吗?每次马不停蹄的旅行让你变得更快乐了吗?我们习惯了表面的自我满足,却忘记了内心才是最真实的裁判。
于大千世界偶然地珍藏一个地方,就像于芸芸众生中偶然地爱上一个人,所以,不要匆忙地去消费,不要任性地去挥霍。偶尔停下来,慢一点,等一等,像终生错过却始终相伴的海莲和弗兰克一样,感恩时空为我们安排的距离,享受从心头点滴涌起的欢欣,感受相见不如怀念的美好。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想想你心中深藏着的那个地方,以及在那里的某个人,它还在吗?他/她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