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漂泊,我们曾这样写父亲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1918年9月15日,在《新青年》上,鲁迅写下了这段话。
第二年3月,胡适的长子胡祖望出生,胡适以诗贺之: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在诗的结尾,胡适写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将矛头对准父亲,为“新文化运动”投下浓重的弑父阴影。翻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父亲的形象堪称惨不忍睹,虽然也有《背影》这样的名著,但现实中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矛盾极深,朱鸿钧曾禁止朱自清踏入家门,双方至死也未正式缓和关系,对照《背影》中的描写,令人颇觉荒诞。
为什么几代作家要拿父亲开刀?父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
“打倒父亲”本非土产,而是“法国大革命”的舶来品,在“大革命”爆发前20年,法国逐步形成了否定父权、亵渎父亲的文化氛围。
一方面,在沉重的王权压力下,人民只能靠嘲讽、恶骂来对抗,既然法王动辄自称为民众的父亲,却又刻薄寡恩,大家自然要用否定父亲的方式来指桑骂槐。
在当时,法国的流行书籍多是黄色小说,相比之下,启蒙作家的著作远远算不上畅销,在畅销榜上,看不到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大师的名字,甚至连卢梭的书,也只有一本排在第8名。为了促进销量,启蒙作家们甚至将自己的作品拆散,夹在黄色小说中售卖,这意味着,读者要获得完整的精神营养,就得接受几倍的精神污染。
这些黄色小说大量编造法王及妻子的下流故事,以告诉读者:所谓的“父亲”就是这么肮脏无耻,根本不值得尊重。
另一方面,法王自称民众之父,亦有心理学上的根据。父权是一种自然权力,这是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不论制度如何变迁,父亲在家庭中总是享有最高权威,父亲无需选举产生,权利义务无需对等,任期无限,且无法制衡,所以古往今来,一切专制者莫不将父权神圣化、绝对化。事实证明,一个人能接受无边界的父权,就能接受无边界的王权,在我们面对暴君颤抖之先,必有面对父亲颤抖的基本训练。
欲推翻专制主义,就有革除其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将原本嵌入其秩序中的人释放出来,转化为革命的资源,这为“打倒父亲”提供了合法性。
于是,在莫里哀的《悭吝人》中,有了狠毒的阿拉贡,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父亲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吞噬自己的女儿。这一写作传统的顶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作家将一个血淋淋的弑父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外的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得到了热烈响应。
一方面,传统中国高度世俗化,名义上尊父,却并未将父权神圣化,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父亲不利的描写。
如元杂剧《破窑记》中的父亲刘仲实,让女儿抛绣球来选择丈夫,结果绣球打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刘仲实立刻反悔,甚至不惜将女儿赶出家门。再比如在汤显祖名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爱,因求之不得,抑郁而死,后杜丽娘重回阳间,她的父亲杜宝却主张把杜丽娘打死。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身为父亲的贾政完全是反面形象,而他的儿子贾宝玉却光彩照人。
通过这些作品,国人发泄着对现实中过于强势的父权的不满,这已为“打倒父亲”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在西方势力持续冲击下,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恐慌感,渴望找到迅速、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彻底摆脱困境。
“打倒父亲”有号召力,易在感觉上取得共鸣,且上手快、操作方便,通过实践,能给实施者带来强烈的在场感,由此产生自己正在“把握历史、主动作为”的幻觉,因此迅速流行开来。
转了一圈只好回归父亲
1919年,傅斯年在《万恶之原》一文中说:“可恨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从他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教训他怎样应时,怎样舍己从人,怎样做你爷娘的儿子。决不肯教他做自己的自己。”
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父亲的形象高度僵化,他们自私、保守、落后,反对一切新事物,全无半点情感,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的父亲”,以及胡适在《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的父亲”。这些父亲彼此雷同、毫无生气,无理由地坚持错误思想,俨然是“僵尸式的父亲”,只为敌视美好明天而存在。倒是在《药》中,鲁迅刻画的父亲华老栓比较真实,华老栓有一份本能的父爱,却不幸被愚昧、麻木套牢。
新文学第二个、第三个十年,随着作家们写实能力的提升,“僵尸式的父亲”渐渐淡出,性格更丰富、多元的父亲走上前台,但推究起来,仍以三种父亲为主。其一,是专制且残忍的父亲,如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等;其二,是尚有人性温暖却没有能力的父亲,如萧红《北中国》中的父亲、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老通宝等;其三,是落后于时代的丑角,如张天翼《包氏父子》中的老包、老舍《二马》中的老马等。虽然写法更生动灵活,可曾有的偏见并未消除,反而进一步加深。
王同坤先生曾提出,20世纪中国大师级作家中,许多人少年丧父,如鲁迅、胡适、周作人、老舍、巴金、茅盾、郁达夫、丁玲、田汉、夏衍、沙汀等,父亲角色的过早隐退让他们更多看到父权专横、暴虐的一面,却没看到父权担当、扶持的一面。
事实上,父权是有前提的,只有在父亲无条件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时它才成立,否则父权便会消解,父权和专制者的权力并不完全相同。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维系传统父权的社会条件纷纷崩溃,只能靠文化惯性来支撑,过高的期许,过低的兑现能力,父权遂成众矢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40年代,许多作家对父亲的评价忽然有所改变,如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都展现出对家的眷恋与温情。特别是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捷三,表面看,他劣迹斑斑,喜欢与歌女为伴,娶过三房姨太太,性格暴躁、专制,是“五四”初期常见的“僵尸式父亲”,可在他暴戾的外壳下,蒋捷三却有对儿女的一份深爱,这推动他暗自反省自己,在女儿蒋淑华的婚礼上,他选择了低头:“过去的错处,你们推给我们是可以的,但是未来……那是你们自己。”
或者,抗战的苦痛让作家们意识到,家不完全是制造奴隶的工厂,也是心灵最后的港湾,无数次历史的疾风苦雨,如无家的抚慰,我们的文明何能挺到今天?经历革命激情洗礼的一代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因逃无可逃,被迫与传统妥协。
“打倒父亲”的得与失
但,和解只是暂时的退让,“打倒父亲”仍激励着后来的年轻人。
“打倒父亲”的正面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无数麻木者,开始从“以家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这为中国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
“家庭本位”的最大弊端在它把社会分割为一个又一个小圈子,个体只对小圈子内的成员负责,致社会的信任度偏低。
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样,华人企业在全球均遭遇了“升级的困境”,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机遇,美国人、日本人能迅速把企业做大,而华人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因为家庭本位下,人们无法相信外人,交易成本陡增,大量的资源浪费在内耗中。美日公司易做大,因其社会组织特别发达,易结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们学会了如何合作,最终形成了现代企业。
父权至上的社会不利于共同体的形成,在一个个小家庭中,人们无法形成普遍的价值观,正如韦政通先生所说:“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家族需要荣耀,你就得为他贡献才智;家族需要维持门风,无论如何恶劣的婚姻关系,仍不能拆离;家族为了维护表面和平的家风,每个组成分子必须敛抑自己的个性,培养无限的容忍。”
然而,能否用工程的手段去改变社会,这是前贤们未曾深入探讨过的话题。社会是超复杂系统,贸然干预,很可能打破其平衡,由此引发更多的问题,并一劳永逸地将社会自我修复、自我再生的功能破坏掉。
对过分相信工程奇迹的人们来说,他们没有闲暇去思考:“打倒父亲”之后,人们心灵的真空靠什么来弥补?由此出现的生活意义丧失、道德沦丧等,该怎样应对?
法国大革命时,人们靠提倡“兄弟情”和“祖国爱”来弥补父亲的缺失,这也被引入到中国,在相当时期,战友、同窗、导师、领路人、长兄、领导等被神话,可由此也出现了水土不服。
毕竟古代中国“家在国上”,比如父亲犯罪,孩子是否应告发,孔子明确回答说:不应该告发,因为孝比忠更重要。这一观点融入到官方价值观中,被历代皇帝所认可,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对父爱总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期待。
“打倒父亲”之后,只好再重建父亲,比如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将刚毅、果敢、权威等父亲的品质,融合到地方干部身上,他们完美无缺且充满温情,以此安慰了作家对父爱的渴望。
然而,重建出来的父亲能像血缘的父亲那么鲜活且负责吗?1949年后相当时期,两个父亲的苦斗成为许多小说的母题,作家们一遍遍告诉读者:“血缘父亲”出卖了子女,而“理念的父亲”却拯救了他们的人生,所以后者更靠谱。
可事实是,这个“理念的父亲”根本无法替代“血缘父亲”。
父亲仍是一个尴尬角色
改革开放后,文学得以回归自我,随着时代对文学需要的减弱,小说渐渐被边缘化,作家因而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作品中,父亲获得了较完整的正面形象,但仔细推敲,许茂仍然是“理念的父亲”的变形,他无原则的善良与觉醒,如果去掉与外部世界错谬的对抗,就会让人觉得难以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打倒父亲”的声音并未消失,反而更加常见与犀利,如苏童《河岸》中的库文轩、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父亲,此外还有王朔的小说,包括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等,都充满了对父亲的嘲弄与否定。
这几乎已成定式,每当社会需要批判精神,作家们便会不自觉地将眼光投向父亲,反叛父亲给了他们恐惧感,他们深深地沉浸在那份刺激中。可从结果看,只剩下批判的形式不断在更新,批判的内容却渐渐流失。
批判父亲,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构父亲,可百年“轮黑”,我们依然没搞明白,今天该怎样当父亲。
现实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去做传统型父亲,严肃且强势,要么去做自由的父亲,试图与孩子成为朋友。从逻辑看,后者似乎更符合时代需要,但事实与逻辑推理相去甚远。
鲁迅先生曾说:“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胡适先生深通教育之道,门生满天下,偏偏他的儿子胡思杜后来却加入批判胡适的阵营中,斥骂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宣布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
胡适中年以后日渐回归传统,终于成了“观其一生所表现的行为,则为一个服膺旧道德、实践旧伦理的纯正儒士。他是一个孝子,一个慈父,一个标准丈夫”。
始于弑父,终于为父,或者在胡适内心中也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必须找到一份重量,以此证明自己曾经活过,证明这次人生确有价值。
对于弑父后的空空荡荡,或者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莫言的文本。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发明出了一个“我爷爷”,那个叫余占鳌的土匪顶天立地、我行我素,有一份混不吝的自由天性;而“我父亲”却患得患失,在各种运动中惊恐地苟活着;而“我”则被贫穷、世故彻底压垮,习惯了麻木与隐忍。
莫言高明之处在于,既然父亲已倒,干脆用“我爷爷”来滥竽充数,在“我爷爷”身上,聚合着作家所能想象出来的、父亲的全部优秀品质,但这个“我爷爷”始终无法和现实捏到一起,他只能属于传说。
伟大的爷爷、渺小的父亲和无奈的我,由此拼成当下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论其中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总算给了每个当父亲的人一点解脱——我就这水平,你又不是我孙子,我凭什么给你当偶像?
第二年3月,胡适的长子胡祖望出生,胡适以诗贺之: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在诗的结尾,胡适写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将矛头对准父亲,为“新文化运动”投下浓重的弑父阴影。翻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父亲的形象堪称惨不忍睹,虽然也有《背影》这样的名著,但现实中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矛盾极深,朱鸿钧曾禁止朱自清踏入家门,双方至死也未正式缓和关系,对照《背影》中的描写,令人颇觉荒诞。
为什么几代作家要拿父亲开刀?父亲究竟做错了什么?
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
“打倒父亲”本非土产,而是“法国大革命”的舶来品,在“大革命”爆发前20年,法国逐步形成了否定父权、亵渎父亲的文化氛围。
一方面,在沉重的王权压力下,人民只能靠嘲讽、恶骂来对抗,既然法王动辄自称为民众的父亲,却又刻薄寡恩,大家自然要用否定父亲的方式来指桑骂槐。
在当时,法国的流行书籍多是黄色小说,相比之下,启蒙作家的著作远远算不上畅销,在畅销榜上,看不到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大师的名字,甚至连卢梭的书,也只有一本排在第8名。为了促进销量,启蒙作家们甚至将自己的作品拆散,夹在黄色小说中售卖,这意味着,读者要获得完整的精神营养,就得接受几倍的精神污染。
这些黄色小说大量编造法王及妻子的下流故事,以告诉读者:所谓的“父亲”就是这么肮脏无耻,根本不值得尊重。
另一方面,法王自称民众之父,亦有心理学上的根据。父权是一种自然权力,这是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不论制度如何变迁,父亲在家庭中总是享有最高权威,父亲无需选举产生,权利义务无需对等,任期无限,且无法制衡,所以古往今来,一切专制者莫不将父权神圣化、绝对化。事实证明,一个人能接受无边界的父权,就能接受无边界的王权,在我们面对暴君颤抖之先,必有面对父亲颤抖的基本训练。
欲推翻专制主义,就有革除其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将原本嵌入其秩序中的人释放出来,转化为革命的资源,这为“打倒父亲”提供了合法性。
于是,在莫里哀的《悭吝人》中,有了狠毒的阿拉贡,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父亲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吞噬自己的女儿。这一写作传统的顶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作家将一个血淋淋的弑父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外的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得到了热烈响应。
一方面,传统中国高度世俗化,名义上尊父,却并未将父权神圣化,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父亲不利的描写。
如元杂剧《破窑记》中的父亲刘仲实,让女儿抛绣球来选择丈夫,结果绣球打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刘仲实立刻反悔,甚至不惜将女儿赶出家门。再比如在汤显祖名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爱,因求之不得,抑郁而死,后杜丽娘重回阳间,她的父亲杜宝却主张把杜丽娘打死。最典型的例子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身为父亲的贾政完全是反面形象,而他的儿子贾宝玉却光彩照人。
通过这些作品,国人发泄着对现实中过于强势的父权的不满,这已为“打倒父亲”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在西方势力持续冲击下,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恐慌感,渴望找到迅速、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彻底摆脱困境。
“打倒父亲”有号召力,易在感觉上取得共鸣,且上手快、操作方便,通过实践,能给实施者带来强烈的在场感,由此产生自己正在“把握历史、主动作为”的幻觉,因此迅速流行开来。
转了一圈只好回归父亲
1919年,傅斯年在《万恶之原》一文中说:“可恨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从他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教训他怎样应时,怎样舍己从人,怎样做你爷娘的儿子。决不肯教他做自己的自己。”
在这种心态影响下,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父亲的形象高度僵化,他们自私、保守、落后,反对一切新事物,全无半点情感,如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的父亲”,以及胡适在《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的父亲”。这些父亲彼此雷同、毫无生气,无理由地坚持错误思想,俨然是“僵尸式的父亲”,只为敌视美好明天而存在。倒是在《药》中,鲁迅刻画的父亲华老栓比较真实,华老栓有一份本能的父爱,却不幸被愚昧、麻木套牢。
新文学第二个、第三个十年,随着作家们写实能力的提升,“僵尸式的父亲”渐渐淡出,性格更丰富、多元的父亲走上前台,但推究起来,仍以三种父亲为主。其一,是专制且残忍的父亲,如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等;其二,是尚有人性温暖却没有能力的父亲,如萧红《北中国》中的父亲、茅盾《农村三部曲》中的老通宝等;其三,是落后于时代的丑角,如张天翼《包氏父子》中的老包、老舍《二马》中的老马等。虽然写法更生动灵活,可曾有的偏见并未消除,反而进一步加深。
王同坤先生曾提出,20世纪中国大师级作家中,许多人少年丧父,如鲁迅、胡适、周作人、老舍、巴金、茅盾、郁达夫、丁玲、田汉、夏衍、沙汀等,父亲角色的过早隐退让他们更多看到父权专横、暴虐的一面,却没看到父权担当、扶持的一面。
事实上,父权是有前提的,只有在父亲无条件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时它才成立,否则父权便会消解,父权和专制者的权力并不完全相同。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维系传统父权的社会条件纷纷崩溃,只能靠文化惯性来支撑,过高的期许,过低的兑现能力,父权遂成众矢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40年代,许多作家对父亲的评价忽然有所改变,如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都展现出对家的眷恋与温情。特别是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捷三,表面看,他劣迹斑斑,喜欢与歌女为伴,娶过三房姨太太,性格暴躁、专制,是“五四”初期常见的“僵尸式父亲”,可在他暴戾的外壳下,蒋捷三却有对儿女的一份深爱,这推动他暗自反省自己,在女儿蒋淑华的婚礼上,他选择了低头:“过去的错处,你们推给我们是可以的,但是未来……那是你们自己。”
或者,抗战的苦痛让作家们意识到,家不完全是制造奴隶的工厂,也是心灵最后的港湾,无数次历史的疾风苦雨,如无家的抚慰,我们的文明何能挺到今天?经历革命激情洗礼的一代人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因逃无可逃,被迫与传统妥协。
“打倒父亲”的得与失
但,和解只是暂时的退让,“打倒父亲”仍激励着后来的年轻人。
“打倒父亲”的正面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无数麻木者,开始从“以家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这为中国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
“家庭本位”的最大弊端在它把社会分割为一个又一个小圈子,个体只对小圈子内的成员负责,致社会的信任度偏低。
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样,华人企业在全球均遭遇了“升级的困境”,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机遇,美国人、日本人能迅速把企业做大,而华人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因为家庭本位下,人们无法相信外人,交易成本陡增,大量的资源浪费在内耗中。美日公司易做大,因其社会组织特别发达,易结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们学会了如何合作,最终形成了现代企业。
父权至上的社会不利于共同体的形成,在一个个小家庭中,人们无法形成普遍的价值观,正如韦政通先生所说:“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家族需要荣耀,你就得为他贡献才智;家族需要维持门风,无论如何恶劣的婚姻关系,仍不能拆离;家族为了维护表面和平的家风,每个组成分子必须敛抑自己的个性,培养无限的容忍。”
然而,能否用工程的手段去改变社会,这是前贤们未曾深入探讨过的话题。社会是超复杂系统,贸然干预,很可能打破其平衡,由此引发更多的问题,并一劳永逸地将社会自我修复、自我再生的功能破坏掉。
对过分相信工程奇迹的人们来说,他们没有闲暇去思考:“打倒父亲”之后,人们心灵的真空靠什么来弥补?由此出现的生活意义丧失、道德沦丧等,该怎样应对?
法国大革命时,人们靠提倡“兄弟情”和“祖国爱”来弥补父亲的缺失,这也被引入到中国,在相当时期,战友、同窗、导师、领路人、长兄、领导等被神话,可由此也出现了水土不服。
毕竟古代中国“家在国上”,比如父亲犯罪,孩子是否应告发,孔子明确回答说:不应该告发,因为孝比忠更重要。这一观点融入到官方价值观中,被历代皇帝所认可,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对父爱总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期待。
“打倒父亲”之后,只好再重建父亲,比如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将刚毅、果敢、权威等父亲的品质,融合到地方干部身上,他们完美无缺且充满温情,以此安慰了作家对父爱的渴望。
然而,重建出来的父亲能像血缘的父亲那么鲜活且负责吗?1949年后相当时期,两个父亲的苦斗成为许多小说的母题,作家们一遍遍告诉读者:“血缘父亲”出卖了子女,而“理念的父亲”却拯救了他们的人生,所以后者更靠谱。
可事实是,这个“理念的父亲”根本无法替代“血缘父亲”。
父亲仍是一个尴尬角色
改革开放后,文学得以回归自我,随着时代对文学需要的减弱,小说渐渐被边缘化,作家因而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作品中,父亲获得了较完整的正面形象,但仔细推敲,许茂仍然是“理念的父亲”的变形,他无原则的善良与觉醒,如果去掉与外部世界错谬的对抗,就会让人觉得难以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打倒父亲”的声音并未消失,反而更加常见与犀利,如苏童《河岸》中的库文轩、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父亲,此外还有王朔的小说,包括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等,都充满了对父亲的嘲弄与否定。
这几乎已成定式,每当社会需要批判精神,作家们便会不自觉地将眼光投向父亲,反叛父亲给了他们恐惧感,他们深深地沉浸在那份刺激中。可从结果看,只剩下批判的形式不断在更新,批判的内容却渐渐流失。
批判父亲,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构父亲,可百年“轮黑”,我们依然没搞明白,今天该怎样当父亲。
现实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去做传统型父亲,严肃且强势,要么去做自由的父亲,试图与孩子成为朋友。从逻辑看,后者似乎更符合时代需要,但事实与逻辑推理相去甚远。
鲁迅先生曾说:“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胡适先生深通教育之道,门生满天下,偏偏他的儿子胡思杜后来却加入批判胡适的阵营中,斥骂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宣布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
胡适中年以后日渐回归传统,终于成了“观其一生所表现的行为,则为一个服膺旧道德、实践旧伦理的纯正儒士。他是一个孝子,一个慈父,一个标准丈夫”。
始于弑父,终于为父,或者在胡适内心中也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必须找到一份重量,以此证明自己曾经活过,证明这次人生确有价值。
对于弑父后的空空荡荡,或者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莫言的文本。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发明出了一个“我爷爷”,那个叫余占鳌的土匪顶天立地、我行我素,有一份混不吝的自由天性;而“我父亲”却患得患失,在各种运动中惊恐地苟活着;而“我”则被贫穷、世故彻底压垮,习惯了麻木与隐忍。
莫言高明之处在于,既然父亲已倒,干脆用“我爷爷”来滥竽充数,在“我爷爷”身上,聚合着作家所能想象出来的、父亲的全部优秀品质,但这个“我爷爷”始终无法和现实捏到一起,他只能属于传说。
伟大的爷爷、渺小的父亲和无奈的我,由此拼成当下国人的精神世界,不论其中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总算给了每个当父亲的人一点解脱——我就这水平,你又不是我孙子,我凭什么给你当偶像?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