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一个勇敢者的自我手术
一般来说,像奥威尔这样的人,恐怕一生也难写出伟大作品。
奥威尔生在殖民地中下层官员之家,父亲长年在亚洲,母亲出身名门,因被未婚夫抛弃,一怒之下嫁给奥威尔之父,她一生冷漠,既不爱丈夫,也不爱孩子。
奥威尔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虽进入伊顿公学,却是其中的穷小子,这让他变得孤僻、冷漠。七八成的伊顿毕业生能进剑桥、牛津,可奥威尔却选择了工作,他跑到缅甸去当警察,重复起父亲的人生。
从小到大,奥威尔的教育告诉他,英国在东方的统治是高尚的,是在向后者输入先进文明。但5年的经历让奥威尔明白了,统治的代价是令统治者自身道德堕落。以写作为名,奥威尔断然辞职,但他此前几乎没发表过任何东西,此后多年,他也没怎么写过文章,最困难时,他只好靠写书评谋生,有时一年要写五六十种,练就了只看50页书就能写的“绝技”。
因为辞职,奥威尔陷入赤贫,在很多人看来,奥威尔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他不太聪明,算不上风趣幽默,文笔一般,思想亦欠深刻,这样的作家也能成功吗?
但,批评者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奥威尔的真诚。
奥威尔来自传统,身上带着家庭、社会、教育赋予他的重重阴影,他暴躁易怒,在担任殖民地警察期间,动辄殴打自己的仆人,他缺乏爱,一次次背叛妻子。奥威尔的背景告诉他,道德就是耻感,“成年人”之所以不逾矩,仅仅来自对被羞辱的恐惧。所以人人都望着别人,只要别人不反对,再黑暗、再无耻、再肮脏的事,也可以坦然去做。
于是,以文明为名义,可以肆意伤害殖民地的人民;以爱国为理由,就能频繁使用暴力、打压异见者;以尊严为借口,动辄挑动战争、将万千生命化为齑粉;以高尚为号召,坦然剥夺他人的自由与财产……
在耻感遮蔽下,不义在公行。可世上偏偏就有奥威尔这等人,一次次将那些借口当成真的,又一次次被它们出卖。
在西班牙,奥威尔战斗在第一线,结果发现“义士”们派系重重、彼此倾轧,在一片掌声中,奥威尔以为自己在为正义而战,却遭同伴通缉,差点被枪毙。在“二战”中,英国政府戴上了反法西斯的面具,可具体行为上,又处处和希特勒同调,同样反常识,同样荒唐……在“为自由而战”的光环下,真正闪光的是人性的愚昧、无知和懒惰。
奥威尔意识到,不改变内心的希特勒,人类终将被黑暗所奴役,可内心的希特勒从何而来?它天然就在吗?我们的教育、文化、社会,乃至父母的教导,真的都是对的?
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奥威尔在努力地从“必须如此”“只能如此”中剥离着自我,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但他坚持了下来。
没有钱,没有人赞赏,包括被T•S•艾略特这样的大师屡屡否定,直到40岁了,还靠给三流书籍写书评混饭吃,直到奥威尔的妻子爱琳在贫病中死去——为改善生活,她不得不工作,并累垮了身体,她选择做手术,因为那样可以省些钱。
人间这样伤害了奥威尔,奥威尔却回报以《动物庄园》。
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本书,能像《动物庄园》这样,透彻地揭示出理性虚妄的残酷与荒诞——在摆脱暴君的同时,我们创造了另一个暴君,我们一路欢歌地冲向地狱,却以为即将获得拯救。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以为拥有了自我,却不自觉地投入了撒野、背叛、下流的怀抱?又有多少人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其实却沦为帮凶、看客和蠢货?
通过自我手术,奥威尔终于超越了耻感的层面,而是以罪感的视角去俯视人间,不再靠琐碎的伤感、小人不得志的怨艾来讨好读者,在他的讽刺中,有绝大的悲悯与爱,它指向了永恒。
《动物庄园》之后,又有《1984》,但多年的肺病最终压倒了奥威尔,他仅仅活了46岁。
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穷困潦倒、苦难不断的一生,实在不值得经历,但对于写作来说,这又是一番伟大的历练,正是这段经历,让平庸者成为天才,奥威尔最终摆脱了时代的负累,收获了绝大智慧,与长命百岁却碌碌无为的生命相比,谁又能说这是悲剧呢?
短也罢,长也罢,每个人都将错过今生,对于从没真正解剖过自己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自以为完成超越却不脱粗鄙的人们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奥威尔曾活得多么精彩。
奥威尔生在殖民地中下层官员之家,父亲长年在亚洲,母亲出身名门,因被未婚夫抛弃,一怒之下嫁给奥威尔之父,她一生冷漠,既不爱丈夫,也不爱孩子。
奥威尔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虽进入伊顿公学,却是其中的穷小子,这让他变得孤僻、冷漠。七八成的伊顿毕业生能进剑桥、牛津,可奥威尔却选择了工作,他跑到缅甸去当警察,重复起父亲的人生。
从小到大,奥威尔的教育告诉他,英国在东方的统治是高尚的,是在向后者输入先进文明。但5年的经历让奥威尔明白了,统治的代价是令统治者自身道德堕落。以写作为名,奥威尔断然辞职,但他此前几乎没发表过任何东西,此后多年,他也没怎么写过文章,最困难时,他只好靠写书评谋生,有时一年要写五六十种,练就了只看50页书就能写的“绝技”。
因为辞职,奥威尔陷入赤贫,在很多人看来,奥威尔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他不太聪明,算不上风趣幽默,文笔一般,思想亦欠深刻,这样的作家也能成功吗?
但,批评者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奥威尔的真诚。
奥威尔来自传统,身上带着家庭、社会、教育赋予他的重重阴影,他暴躁易怒,在担任殖民地警察期间,动辄殴打自己的仆人,他缺乏爱,一次次背叛妻子。奥威尔的背景告诉他,道德就是耻感,“成年人”之所以不逾矩,仅仅来自对被羞辱的恐惧。所以人人都望着别人,只要别人不反对,再黑暗、再无耻、再肮脏的事,也可以坦然去做。
于是,以文明为名义,可以肆意伤害殖民地的人民;以爱国为理由,就能频繁使用暴力、打压异见者;以尊严为借口,动辄挑动战争、将万千生命化为齑粉;以高尚为号召,坦然剥夺他人的自由与财产……
在耻感遮蔽下,不义在公行。可世上偏偏就有奥威尔这等人,一次次将那些借口当成真的,又一次次被它们出卖。
在西班牙,奥威尔战斗在第一线,结果发现“义士”们派系重重、彼此倾轧,在一片掌声中,奥威尔以为自己在为正义而战,却遭同伴通缉,差点被枪毙。在“二战”中,英国政府戴上了反法西斯的面具,可具体行为上,又处处和希特勒同调,同样反常识,同样荒唐……在“为自由而战”的光环下,真正闪光的是人性的愚昧、无知和懒惰。
奥威尔意识到,不改变内心的希特勒,人类终将被黑暗所奴役,可内心的希特勒从何而来?它天然就在吗?我们的教育、文化、社会,乃至父母的教导,真的都是对的?
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奥威尔在努力地从“必须如此”“只能如此”中剥离着自我,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但他坚持了下来。
没有钱,没有人赞赏,包括被T•S•艾略特这样的大师屡屡否定,直到40岁了,还靠给三流书籍写书评混饭吃,直到奥威尔的妻子爱琳在贫病中死去——为改善生活,她不得不工作,并累垮了身体,她选择做手术,因为那样可以省些钱。
人间这样伤害了奥威尔,奥威尔却回报以《动物庄园》。
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本书,能像《动物庄园》这样,透彻地揭示出理性虚妄的残酷与荒诞——在摆脱暴君的同时,我们创造了另一个暴君,我们一路欢歌地冲向地狱,却以为即将获得拯救。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以为拥有了自我,却不自觉地投入了撒野、背叛、下流的怀抱?又有多少人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其实却沦为帮凶、看客和蠢货?
通过自我手术,奥威尔终于超越了耻感的层面,而是以罪感的视角去俯视人间,不再靠琐碎的伤感、小人不得志的怨艾来讨好读者,在他的讽刺中,有绝大的悲悯与爱,它指向了永恒。
《动物庄园》之后,又有《1984》,但多年的肺病最终压倒了奥威尔,他仅仅活了46岁。
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穷困潦倒、苦难不断的一生,实在不值得经历,但对于写作来说,这又是一番伟大的历练,正是这段经历,让平庸者成为天才,奥威尔最终摆脱了时代的负累,收获了绝大智慧,与长命百岁却碌碌无为的生命相比,谁又能说这是悲剧呢?
短也罢,长也罢,每个人都将错过今生,对于从没真正解剖过自己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自以为完成超越却不脱粗鄙的人们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奥威尔曾活得多么精彩。
-
牛一月J.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3 09:42:24
-
上官云蕾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21:30:17
-
cunj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3 00:43:52
-
Tiresi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1 22:18:31
-
撕逼小精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0 17:27:42
-
子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2 14:21:31
-
乔治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2 07:42:43
-
anne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28 15:06:11
-
舞动精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4 21:05:12
-
静晓宁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2 16:06:37
-
曹大茄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2 11:04:58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22 01:01:39
-
Longin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9 11:20:40
-
B stron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9 08:29:37
-
AUR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9 01:00:01
-
大发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9 00:06:36
-
BearMot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21:01:25
-
sher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20:26:34
-
スペンサー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7:17:00
-
nico19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6:41:45
-
叶叶生清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6:05:39
-
第三螺旋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4:43:09
-
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4:16:21
-
哀家害喜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4:14:52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