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典 问缘
飞机快速拉高,离开已是必然。云层下,那汪凝结了千年的美丽湖泊渐渐淡去,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这一回我又把什么留下了呢?
走过不少地方,自觉唯有江南的清波最与我相通相投,相生相和。我不擅诉说,却又心念执着。纠结、郁积,终不堪其重,几欲崩溃。这次旅行,全然是为安自己的心而来。
多日来,常常一人独坐,翻读这些年留下的各种文字,回想自己虚耗的光阴,深感自己的可悲可笑。我能放下现实中的所有,看淡名利,唯有一样,始终悬于心头,终不得安。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失去爱的能力,心如枯井,日复一日,只等终老。可这一病,才知道自己从未放下,藏得愈深,背得愈重。平日里越是看上去风轻云淡,夜深孤寂之时,越是痛彻心扉。药能医病,无法医心。无计可施,我寄望于魂牵梦萦的水乡。多年前,心力交瘁时,它的柔波曾抚慰过我,让我得以安宁。如今,也只有她能解我心忧。
这世上就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的眼睛清澈如婴孩,心灵纯净如初雪。世俗的丑恶、狰狞、虚伪,他们也曾看在眼里,却从未落到心里。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与赤诚。他们待人很轻很轻,轻到不带任何技巧,不着任何伪装。他们就捧着一颗心,全全的,真真的,献于人前。他们所盼所求无非也只是能得到另一颗真心的回应。可偏偏因为所求太过纯粹,反成了这世上最难得的了。有人笑他们太过天真愚笨,不了解现实之重。真心又如何,真爱又如何,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当然,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人之生存所需,他们也是亦然。可如今的很多人,不是拥有得太少,而是拥有得太多却还嫌不够。
这个“纯”字是极好的。杂念愈少,杂质愈少,愈是简单,愈是单一,就愈接近于纯。这让我想起《长生殿》的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帝皇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动人之处,特别之处,正因为它是发生在皇家高墙之内。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人物以及人物需求。李隆基身为一个繁盛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的权利。万里江山之上的人是他的,物是他的,天是他的,地也是他的。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帝国里所有的人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接近他,讨好他,以他的喜为喜,以他的恶为恶。他坐拥三千佳丽,各不相同,却又个个相同。她们各有各的美丽,个个都仰他、敬他、爱他。可皇权的诱惑与威慑,让她们对他的情意从一开始就不再单纯。她们将自己模糊成一道影子,小心翼翼地迎合着,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将会失去所得的一切。这样的人就算同榻而眠,身体纠缠在一起,可心却相距甚远的。这样的千个万个同一个都没有又有什么区别?
杨玉环的可贵就在于她是一个毫无心机的单纯女子。她爱他,同一个普通男子无异。她爱的不是帝皇光环下的皇帝,而是一个身在高位,看似拥有一切,却连一个真心相伴的人都没有的孤独男子。她常常会忘记他是皇帝,只记得他是她的“三郎”,她的爱人,她的夫君。她待他就如同一对民间普通夫妻无异,她会淘气,会任性,会吃醋,更会负气离去。她所求只是情人间小小的欢喜和一个爱她宠她的男子。而他爱她不光因为她是个美丽可人的女子,更因为他是她的“三郎”。从此,一个帝皇不能有的恐惧、孤独、胆怯、无奈,他可以在她面前自然表露;一个普通男子能拥有的多情、温柔、惬意、轻松,他也能从她那儿统统获得。她越是爱得简单,他越是深陷其中;她越是所求不多,他越是拼尽全力。她给他一个女子最纯粹的爱,他给了她一个帝皇的全部真心。至此,深深的宫苑内少了一位高高在上的人间帝王,多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幸福“三郎”。
可世人只看到了“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唐与颓废,却不解这只是两个相爱男女最朴素的愿望:相守到老,相伴一生。故事的转折是痛苦的,她用的性命答谢三郎的真情,承担了自己和他的任性的苦果。幸好,三郎深情,梦里梦外,天上人间苦苦追寻。其心至真,其情至纯,感动天地,神灵垂怜,最终让二人相聚于天庭。故事也得以圆满的结局。
故事虽然只是故事,我仍觉得杨玉环是幸运的,她的单纯的心能遇到懂得其珍贵的三郎。在这份深情面前身份是苍白的,地位是苍白的,连责任也是苍白的,唯一鲜活的只有两人欢腾的心跳。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是困扰我一生的魔咒。从少年读书,情窦初开时起,这个信念就在我心中扎根滋长,固如磐石。历经多年寻觅辗转,它不复少年时的清晰具象,青年时的激烈沉重,而今它已然幻化虚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与它相依,时而落寞孤凄,时而充盈意满。“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这两日,我流连在西湖畔,不知是凉寒的风迷了眼,还是西湖的清波漾到了我的眼中,泪水总是在不经意间漫出眼眶。无论是在断桥上驻足,还是在灵隐寺的佛像下彷徨,亦或是在三生石前寻典,我的心中明明有千言万语在翻涌,可张嘴又是喑哑无声,唯一能向外表达的只剩下眼泪。
湖风凊寒,我穿越大半个西湖,赶在天黑透前立在断桥之上。凉透的人向昏暗中张望,隐隐约约中,一人着青衣长衫从虚空走来。我伸手相迎,他却停于一米之外,笑而不前。凝望之间,泪流满面。这么多年,他还是当年那个模样,一样的温和,一样的闲淡,一样的超脱。而我已是容颜老去,愚俗不堪。羞愧自惭时,凉风一阵,他慢慢退去,模糊。我无力挽留,只有泪眼相送。风动影散,亦幻亦真,独留空心人。
灵隐寺,拜在佛祖脚下,我不敢奢求过多,只求佛祖怜悯,赐我一缕佛光,洗净我一身铅尘,让我得以安宁。恍惚间,我分明看到佛祖怜惜、悲悯的眼神,他不怪我犯错太多,只是可怜我执念太重,劝我放下。放下就能救赎自己,放下就能得以安宁。我几次艰难地张嘴欲答应他,可心总有不甘,最后只得闭眼不再看他。当我转身离去之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声重重的叹息声。我知道,这是佛祖在哀叹我的愚钝和执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典故诱惑着我,一路问寻,向三生石奔去。若真有前世今生,若真是佛前五百次跪拜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回眸。那么前世的我一定是修行不够,所以今生总是迟到,只能眼睁睁地看那人在我眼前渐行渐远。今生我是寻得太久,寻得太苦了。如若真有来世,我今生修行,只愿来世不再为人。我愿为山为石,为木为草,无心无情,静享岁月之美。
反复酝酿,思虑多日,江南之行第三篇终于完成。话说到此,似乎心里的愿,心里的憾,心里的痛,都已说明说尽,只余空心一颗。可我知道,这也只是暂时,它是我注定要背负一生的苦,只求神佛怜悯,许我来世无忧。
走过不少地方,自觉唯有江南的清波最与我相通相投,相生相和。我不擅诉说,却又心念执着。纠结、郁积,终不堪其重,几欲崩溃。这次旅行,全然是为安自己的心而来。
多日来,常常一人独坐,翻读这些年留下的各种文字,回想自己虚耗的光阴,深感自己的可悲可笑。我能放下现实中的所有,看淡名利,唯有一样,始终悬于心头,终不得安。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失去爱的能力,心如枯井,日复一日,只等终老。可这一病,才知道自己从未放下,藏得愈深,背得愈重。平日里越是看上去风轻云淡,夜深孤寂之时,越是痛彻心扉。药能医病,无法医心。无计可施,我寄望于魂牵梦萦的水乡。多年前,心力交瘁时,它的柔波曾抚慰过我,让我得以安宁。如今,也只有她能解我心忧。
这世上就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的眼睛清澈如婴孩,心灵纯净如初雪。世俗的丑恶、狰狞、虚伪,他们也曾看在眼里,却从未落到心里。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与赤诚。他们待人很轻很轻,轻到不带任何技巧,不着任何伪装。他们就捧着一颗心,全全的,真真的,献于人前。他们所盼所求无非也只是能得到另一颗真心的回应。可偏偏因为所求太过纯粹,反成了这世上最难得的了。有人笑他们太过天真愚笨,不了解现实之重。真心又如何,真爱又如何,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当然,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人之生存所需,他们也是亦然。可如今的很多人,不是拥有得太少,而是拥有得太多却还嫌不够。
这个“纯”字是极好的。杂念愈少,杂质愈少,愈是简单,愈是单一,就愈接近于纯。这让我想起《长生殿》的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帝皇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动人之处,特别之处,正因为它是发生在皇家高墙之内。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人物以及人物需求。李隆基身为一个繁盛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的权利。万里江山之上的人是他的,物是他的,天是他的,地也是他的。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帝国里所有的人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接近他,讨好他,以他的喜为喜,以他的恶为恶。他坐拥三千佳丽,各不相同,却又个个相同。她们各有各的美丽,个个都仰他、敬他、爱他。可皇权的诱惑与威慑,让她们对他的情意从一开始就不再单纯。她们将自己模糊成一道影子,小心翼翼地迎合着,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将会失去所得的一切。这样的人就算同榻而眠,身体纠缠在一起,可心却相距甚远的。这样的千个万个同一个都没有又有什么区别?
杨玉环的可贵就在于她是一个毫无心机的单纯女子。她爱他,同一个普通男子无异。她爱的不是帝皇光环下的皇帝,而是一个身在高位,看似拥有一切,却连一个真心相伴的人都没有的孤独男子。她常常会忘记他是皇帝,只记得他是她的“三郎”,她的爱人,她的夫君。她待他就如同一对民间普通夫妻无异,她会淘气,会任性,会吃醋,更会负气离去。她所求只是情人间小小的欢喜和一个爱她宠她的男子。而他爱她不光因为她是个美丽可人的女子,更因为他是她的“三郎”。从此,一个帝皇不能有的恐惧、孤独、胆怯、无奈,他可以在她面前自然表露;一个普通男子能拥有的多情、温柔、惬意、轻松,他也能从她那儿统统获得。她越是爱得简单,他越是深陷其中;她越是所求不多,他越是拼尽全力。她给他一个女子最纯粹的爱,他给了她一个帝皇的全部真心。至此,深深的宫苑内少了一位高高在上的人间帝王,多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幸福“三郎”。
可世人只看到了“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唐与颓废,却不解这只是两个相爱男女最朴素的愿望:相守到老,相伴一生。故事的转折是痛苦的,她用的性命答谢三郎的真情,承担了自己和他的任性的苦果。幸好,三郎深情,梦里梦外,天上人间苦苦追寻。其心至真,其情至纯,感动天地,神灵垂怜,最终让二人相聚于天庭。故事也得以圆满的结局。
故事虽然只是故事,我仍觉得杨玉环是幸运的,她的单纯的心能遇到懂得其珍贵的三郎。在这份深情面前身份是苍白的,地位是苍白的,连责任也是苍白的,唯一鲜活的只有两人欢腾的心跳。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是困扰我一生的魔咒。从少年读书,情窦初开时起,这个信念就在我心中扎根滋长,固如磐石。历经多年寻觅辗转,它不复少年时的清晰具象,青年时的激烈沉重,而今它已然幻化虚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与它相依,时而落寞孤凄,时而充盈意满。“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这两日,我流连在西湖畔,不知是凉寒的风迷了眼,还是西湖的清波漾到了我的眼中,泪水总是在不经意间漫出眼眶。无论是在断桥上驻足,还是在灵隐寺的佛像下彷徨,亦或是在三生石前寻典,我的心中明明有千言万语在翻涌,可张嘴又是喑哑无声,唯一能向外表达的只剩下眼泪。
湖风凊寒,我穿越大半个西湖,赶在天黑透前立在断桥之上。凉透的人向昏暗中张望,隐隐约约中,一人着青衣长衫从虚空走来。我伸手相迎,他却停于一米之外,笑而不前。凝望之间,泪流满面。这么多年,他还是当年那个模样,一样的温和,一样的闲淡,一样的超脱。而我已是容颜老去,愚俗不堪。羞愧自惭时,凉风一阵,他慢慢退去,模糊。我无力挽留,只有泪眼相送。风动影散,亦幻亦真,独留空心人。
灵隐寺,拜在佛祖脚下,我不敢奢求过多,只求佛祖怜悯,赐我一缕佛光,洗净我一身铅尘,让我得以安宁。恍惚间,我分明看到佛祖怜惜、悲悯的眼神,他不怪我犯错太多,只是可怜我执念太重,劝我放下。放下就能救赎自己,放下就能得以安宁。我几次艰难地张嘴欲答应他,可心总有不甘,最后只得闭眼不再看他。当我转身离去之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声重重的叹息声。我知道,这是佛祖在哀叹我的愚钝和执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典故诱惑着我,一路问寻,向三生石奔去。若真有前世今生,若真是佛前五百次跪拜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回眸。那么前世的我一定是修行不够,所以今生总是迟到,只能眼睁睁地看那人在我眼前渐行渐远。今生我是寻得太久,寻得太苦了。如若真有来世,我今生修行,只愿来世不再为人。我愿为山为石,为木为草,无心无情,静享岁月之美。
反复酝酿,思虑多日,江南之行第三篇终于完成。话说到此,似乎心里的愿,心里的憾,心里的痛,都已说明说尽,只余空心一颗。可我知道,这也只是暂时,它是我注定要背负一生的苦,只求神佛怜悯,许我来世无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