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阿多诺与马勒
![]() |
![]() |
阿多诺曾经将黑格尔与贝多芬作类比,指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奏鸣曲式与辩证法的类似之处。如果可以类比,我目前觉得阿多诺更像马勒而不是勋伯格。
首先,阿多诺没有抛弃辩证法就如同马勒没有抛弃奏鸣曲式;
其二,阿多诺没抛弃“概念”的同一性,以“非一同物”之概念在同一性内部成功地制造了爆破,马勒则在传统音乐形制中制造内爆,同样导致整个体系内部各种关系的重组;
其三,两人都把对无望者的拯救作为自己事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是,都基本没有十分明确的解决之道,而是否定性的力量逼迫人们作出反思(布鲁克纳有天国,勋伯格是某种隐藏的毕达哥拉斯式教派的教主,瓦格纳有爱之死,而这些,马勒都是不具备的);
其四、无论非理性主义者还是理性主义者,主要都侧重于阿多诺和马勒身上的后现代性的特征,从近年来的音乐诠释的发展可以看到,马勒音乐中的受难与勇毅,如今正在变得稀薄——这种情景或可类比于后现代主义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而为阿多诺大唱赞歌;
其五、阿多诺不属于第一传统——“自身--终极奠基”的系列,这个系列包括费希特、黑格尔直到胡塞尔,而是属于怀疑主义的反驳,“那种以一个哲学从未穿透的现实性的名誉作出的反抗”,这个传统包括谢林、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和马克思,而马勒的传统则是晚期的贝多芬、韦伯、舒伯特和瓦格纳,阿多诺所属的系列与马勒所属的系列在一定程度上呈某种对应关系。
![]() |
![]() |
鉴于阿多诺是“在倒影式的翻转中忠诚于黑格尔”,马勒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倒影式的翻转中忠诚于贝多芬”。十八部交响曲加两部残片,均等地分成两组,中间相隔一百年,其大业,皆完成于两大巨人的天命之年。其巨大的重量,正对应着百年历史人类所背负的苦难。
![]() |
![]() |
十月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心目中的布列兹十大录音(2025年修订) (7人喜欢)
-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e小调上的规训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