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的枷锁
![]() |
“每个人都带着镣铐起舞。”
不知何时起,许多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面对现实的无奈。我自己也不能免俗地用过几次。让人不禁回想起小学初中那会儿,每篇作文开头都恨不得写上狄更斯的《双城记》里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但是,所谓的“镣铐”或“枷锁”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看完了威廉·萨摩赛特·毛姆的自传性质小说《Of Human Bondage》,中文译名是《人性的枷锁》,突然想谈一谈毛姆眼中与我理解的“枷锁”。
我一直很喜欢毛姆。中学的时候看过他的一篇散文,去年看的《Moon and Sixpence》,以及现在的《Of Human Bondage》。他的文笔总是冷静尖锐,描写底层社会的心酸苦难;有时略带辛辣刻薄,嘲讽大众的无知愚昧。
这部小说的主角Philip从5岁起就失去双亲,由当牧师的伯父抚养长大,因无法忍受学校的刻板教育与校园暴力,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后回到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事务所学当会计,几个月后离开。然后在巴黎学了两年绘画,最后回到伦敦,成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
到这里为止,Philip都与毛姆本人的经历几乎完全重合,不过,作者本人后来的人生要更加精彩万分。在一战期间,他赴法国战场救护伤员,后为英国情报局工作,一生游遍欧洲、亚洲以及南太平洋的许多小岛。这些绚丽的经历在小说中,成了主角Philip幻想规划过无数次、却最终回归家庭而放弃了的梦想。
我一直在想,是否正是因为毛姆自己走过了那般绚烂的人生,在他心底里,对于结婚生子工作老死这样安稳平淡的人生图景有一丝羡慕,于是才让主角在三十岁前停止了肆意折腾的步伐,走入了婚姻与家庭。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Philip,对我来说,他就像镜子中的另一个我,让我相逢恨晚。他所困惑的、哀伤的、振奋的、感悟的一切,我也在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中跟自己较劲过。
再过几个月就三十周岁了,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说自己还是二十多。这篇书评写在三十岁之前,也是给我自己即将跨入三十的一个不算成熟的总结。
与Philip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婴儿时期接受了洗礼,还有个圣名叫“玛利亚”。从有记忆起,我就在教堂里跑上跑下,读过《圣经》与《福音书》,能熟背各种祈祷文,也曾像期盼春节一样期盼过复活节逾越节与圣诞节。
从童年时期的深信不疑,到中学大学时的半信半疑,我坚持了将近二十年每周去教堂参加弥撒,每天睡前默念晚课,在千百个夜晚为家人的平安与自己的幸福而向上帝祈求过。
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我才开始真正独立思考问题,很快就发现了宗教中那么多清科戒律繁文缛节的荒谬可笑,在那一刻,信仰崩塌了。而Philip在海德堡大学里,也轻易地摆脱了童年时期的信仰,仿佛甩掉了一件不再需要的外套。
一开始,我们多少都觉得,缺少信仰的支撑,生命变得有点陌生孤独。我们都曾经无意识中依仗过宗教这支拐杖,却在猝不及防中被迫独立行走。有那么一段时间,生活似乎更加无情,夜晚也愈显冷清。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人生变成了激动人心的冒险,丢弃的信仰是蜕下的一层皮,我们盲目相信时以为它是舒适的保护罩,实际却是沉重得让人忍无可忍的负担与枷锁。
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但这不代表他们的处世原则没有受到宗教的影响。古代的中国,儒家文化有着与宗教一样教化人心的功能;而现在,人们崇尚金钱权势至上,整个社会都陷入追名逐利的漩涡。这两者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每个人都有种错觉,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其实不然。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时代狂流席卷而过的价值追求,法律与道德标准、他人的眼光以及自己内心的良知等,冥冥中无数的力量牵引着你作出每一个判断与决策。
学什么专业、进入哪个行业,是否买房,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你是否想过,我们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个决定,究竟是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还是别人灌输给你的?
常常有网友问我各种心理困惑方面的问题,我的回答最后一般都回归到努力学习,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自我价值感,只有获得在这世间立足的根基,才能找到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的平衡,以及与自己的和解。
就我自己而言,与Philip一样,除了一旦违反就可能被惩罚的法律以外,不再相信所谓的普世道德。
我构建了一个宇宙,中心就是我自己。
人类都是自私的,哪怕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也很难避免不是在追求虚荣、他人的感谢或内心的满足感等利己的目的。爱国主义、锄强扶弱、乐于助人等看起来高尚的情操,也不过是一种偏见罢了。虽然看起来很残酷,但实际上,只有明白并接受了人类无可避免且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利,才能不再要求他人牺牲自己成全你的欲望,也不再为得不到而感到失望,也才能够继续忍受这个世界。
你要明白,人类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追求愉悦。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翻译文献资料,我的回答是,为了我自己。
我做过许多不能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在大众的认知里几乎完全无用的事情,包括阅读、画画、翻译等,这些费尽心思殚精竭虑的事情,与吃喝玩乐一样,都是为了我自己。
阅读是奢侈的享受。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扫过那些字眼,但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个段落或仅仅只是一句话,它们击中了我的内心,在那一瞬间转化成了我的人格的一部分。
我能理解Philip,最初时,自己的智识只是一朵花蕾。翻过的大多数文章都只是扰人的清风,对它毫无影响,但总有那么几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找到了甘露般的文字,于是它打开了一片片花瓣,直到书读五车后,花已绽放。
关于画画。我画过漫画,大学里因专业要求学过素描、速写、水彩、彩铅和渲染。很神奇的是,与Philip一样,我可以通过勤奋和努力,将技艺练到非常纯熟,临摹的作品可以与原作一模一样,却缺乏成为一流画家所需要的灵性与才华。
现在已经很少动画笔了,我却不为荒废掉画画的技术而惋惜。用Philip的话说,就是:“我学会了用过去从不知晓的眼光看自己的双手,学会了在天空的映衬下观察树木与房屋,我还知道了阴影不是黑色的而是五彩的。”
至于翻译,我得到的更多。
当然,我喜欢有人留言说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安慰。但翻译的乐趣绝不止于此。
在中英文的切换跳跃中,我比过去更深刻明白了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别,英文严谨而中文飘逸,但二者都有一样的风骨,那是只有深入探索语言的极致可能的人才能体会的美感。
一篇文章通过我的眼睛和思维转化成了中文,这个过程是一种再创造。一个英文单词可能对应多个中文释义,我选取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那个,以我个人的审美重组了语句,仿佛绘画一样,我让别人看到与我感受的一样角度的风景。而且,翻译是件非常耗费心神的事情,每完成一篇作品,我又将自己能力的边界向外扩展了一点点,这种成就感是别的事情难以比拟的。
最后,别人如何评价我的文章其实就不是很重要了,我已经从中得到了我需要的一切。
有一句古话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与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异曲同工。在工作稳定每日按部就班地生活时,我想许多人都曾问过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过去几年里,我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赚的钱刚好够生存,于是每天都必须为了生存而将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工作上,这难道不是无代价的牺牲吗?青春易逝,过去的那么多年仿佛黄粱一梦。更年轻时,我也曾有过明亮的梦想和掌控人生的激昂,现在却只剩下在板结固化的阶层里庸庸碌碌,与无趣的人们聊着无趣的话题。别说改变世界,连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都几乎无望。那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人生根本毫无意义。
我们生活的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恒星附带的卫星罢了。因为适宜的物质环境而产生了生命,其中包括人类,而一切生命不久也因物质的原因而湮灭。人类并不比其它生命形式更重要,也不是各宗教宣扬的万物之灵,只不过是偶然出现的意外而已。
《Of Human Bondage》里有个故事我很喜欢,简单翻译如下:
在遥远的东方有位皇帝,他渴望知道人类的历史,于是一位智者为他奉上五百部书籍,涵盖了人类所有历史。但是皇帝忙于治理国家,没有时间读这么多书。于是他让智者去寻找将内容浓缩的方法。二十年后,智者回来了,带回了五十本书,然而,这时皇帝年事已高,已经读不动这么多书。于是他又要求智者将内容继续缩短。又过了二十年,头发灰白的智者回来,给躺在床上的皇帝带回了一本书。可是垂死的皇帝已经连读完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了。于是智者告诉他,整个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他出生,承受了苦难,然后离开了人世。”
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人类为了生存而承受的苦难也没有尽头。一个人出生与未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紧要。生命轻如鸿毛,死亡也无足轻重。
小说的主角Philip为想明白了这一点而欣喜若狂,肩上最后的一重负担终于卸下,这时他才觉得自由了。
那是我们所有人的终极枷锁。
接受了自己的渺小,才能得到与世界和解的力量。我们与残酷的命运是平等的,因为,假如生命无意义,那么世界也不存在残忍与恶意。我完成了的与尚未完成的,都无所谓。失败与成功都不指向任何结果。在人类悠久曲折的历史长河中,我只是一粒微茫的尘埃,在短暂的片刻存在于这个时空;然而,同时我也是强大的,因为我在这片混沌中找到了虚无的秘密。
落魄诗人Cronshaw送了一条又脏又破的波斯地毯给Philip,告诉他人生的秘密就藏在其中,但是需要他自己领悟。在破产又众叛亲离,饥肠辘辘地坐在博物馆里时,他突然明白了Cronshaw的意思。
编织地毯的人仅仅为了自己的审美趣味而创造了那些花样,与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何其相似。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形形色色的情感与思想,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人生这块毯子的一道道或精致或繁复或美丽的花纹。
尽管我们能自由控制与选择也许仅仅是个错觉,但也无关紧要,不是吗?一件事看起来是如何,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既定事实。生命是一股无源之水,也无海洋那样的终点可汇集。以此作为认知的基础的话,一切都无意义也无足轻重,那么我们可以为自己寻找更完美更绚丽的花纹或图案为目的而选择如何度过人生,并因此获得满足。
我们常常以是否得到幸福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然后总觉得生命随时存在可怕的陷阱与打击。然而,毛姆通过Philip,告诉我,人生还有别的测量标准。如果抛弃了对幸福的渴望,就能摆脱人生最后的幻想。幸福或不幸,与生活其它细枝末节一样无关宏旨,只是为毯子的设计增加了一道色彩而已。
回顾过去发生的林林总总,风光的学生时代、可怕的生病手术、充满激情的话剧社、通宵画图的教室、一个人北漂时怀抱的希望、小学时昏暗逼仄的租书店、十七八岁时老家房顶上看到的星河、台风前门廊歪倒的雨靴、奥地利童话般的小镇、海德堡大学阳光下抢食的鸽子、奈良若草山上拾到的乌鸦羽毛……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织就了一道道花纹——一切都不过如此,不再影响到我。
在波斯人剪断地毯时,在生命到达终点时,我希望自己会为完整的花纹而欣喜,期盼那是一件艺术。
————————————————————————————————————————
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给我最好的鼓励
公众号CAIN-HOLD-ON
长按下图关注公众号,期待与你成为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