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旧记
《大闹天宫》郑保瑞
一只被阴谋论绑架而沦为工具的傻猴子。学艺、闯龙宫、闹天宫……一步一步都是陷阱,这只猴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被高高在上的佛祖所立下的命数的演绎,全然没有主动性,没有血性,人物动机太过被动,结局匆忙,不流畅。
《等风来》滕华涛
整体感觉,故事情节有些不够流畅,人物的语言、动作不够立得住。
《安德的游戏》加文•胡德
拯救地球 孩子 游戏 真实战争
根据198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未来,人类遭遇了外形虫族的进攻,遭受了惨重的代价终于击退敌人,幸存下来的人类未来预防虫族的再次进攻,在世界各地搜罗最聪明的孩子,并在“战斗学校”中将其训练为军事天才,安德成为总部看中并有意将其培养为指挥官的孩子,在他们的毕业考核,模拟战争中,安德突破性地打败了虫族,并将整个星球摧毁,在他以为自己将成功毕业时,却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毕业游戏,而是远程操控的战争,人类获胜了,虫族被消灭。
美国科幻片的母题,地球受困之际,拯救者必须是美国人。以往的科幻片在拯救之战中突出的视觉焦点往往是实际的战况,武器、人力的教练,而本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将主角人物聚焦在一群孩子身上,而科幻片的重头戏偏向游戏,更符合青少年的观影趣味。
《雪国列车》奉俊昊
一部反压迫的科学幻想片。步步紧逼的反抗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平衡阴谋论。在这趟封闭的人类列车上,除了自相残杀,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最后,通往外界的门被炸开,女人与孩子活了下来……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2012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看这种情绪性电影,有些像解揉在一起的乱麻,刚开始很痛苦,很累,但是慢慢的,理顺了,就会有甜蜜的幸福感涌出。
琐碎的日子,混乱的情感和生活,失控的情绪,受伤的心,像乌云一样遮蔽了生活的阳光,但是,我们得学会的去面对,直到拨开了那浓厚的乌云,被一丝光亮照耀,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卡里家里博士的小屋》1920 德国
故事开篇,一个男人同另一个男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倒叙:一个医生操纵梦游症患者在小镇行凶杀人,最后被制服
结尾,剧情逆转,讲故事的这个人原来是一个疯子,而医生正好是治疗他的医生,并发现了他的症结所在,找到了治疗他的方法。
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也是最重要大代表作。20年代,电影尚未发展成熟时,《卡里家里博士的小屋》以其流畅的叙事,先锋的风格,为电影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表演、布景、场面调度的实验式风格对之后电影的影响巨大。更重要的是,但应诞生在一战结束的德国,现实环境让电影拥有了更多指涉的寓言意义。
《上海之夜》徐克 1984 香港
好像香港的商业电影从来都不苛求严谨与逻辑,它追求的不过是生活的点滴、片段,热闹、戏谑,笑笑哭哭一场。
《望乡》熊井启 1974 日本
导演用平静的旁观手法记录了一段悲伤的故事被层层剥离显露出来的过程。揭开了日本近代史上丑陋、血腥、残忍的一面,那些十几岁便被贩卖到南洋的孤苦女孩儿被国家抛弃、被亲人抛弃,她们的坟墓静静地背对祖国,长眠异国他乡,这是对历史最有力的控诉。
片中,阿崎的两次哭泣特别震撼人心,一次是在她回国不被家人接纳后放纵绝望的痛哭,一次是和相处了3个星期的陌生女人离别时,抱着她的毛巾转过头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上帝之城》2002 巴西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以一个孩子的成长视角关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贫民窟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社会变迁过程。所谓上帝之城,不过是一个被上帝遗忘,充满血腥、暴力、无知、疯狂的无主之城,这里的孩子们在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自身变化为暴力的执行工具,一代的头目被另一代消灭取代,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视角亦是导演冷眼旁观的视角,纪录式的将社会群像呈现出来。
《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里恩 1962
传记、史诗片,既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又有对大的时代背景的交代,融细腻与宏大为一体。但个人感觉,叙事稍微有些拖沓,可能也是时代离今天比较远了的缘故,毕竟我们现下伸出快节奏时代,看这么一部大部头的慢节奏电影,实在是有些奢侈。
《醉乡民谣》乔尔•科恩 2013 美国
60年代的民谣歌手的故事。安静、淡淡的伤感、无奈。那些为了执着追求梦想,想要以梦为马生存下去,而不仅仅是找份范文工作存在于世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围墙的困窘下,会走向何方呢?没有人有答案。
Hang me! 我即将长眠于此,
Farewell
我已离家五百里……
民谣歌手的心声,其实更多的是追梦人的感怀……电影没有给出结局,如同生命往往充满未知,但我们还要前行……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 1959
经典段落:体育老师带领孩子绕街道跑操,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逃跑、消失……
片尾 奔跑、逃窜、争取自由的长镜头
谁的青春不迷惘?
《窃听风暴》2006 德国
1984年,东德笼罩在秘密警察的监视与政治高压下,整个社会充斥着白色恐怖,文艺创作、言论自由收到极大的限制。秘密警察卫斯勒上尉奉命监听以为戏剧作家,在逐渐深入的渗透融入他们的生活时悄然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从一个监视者、迫害者转变为秘密的守护天使,且在最危急的时刻拯救了戏剧家。
这是一部在极权、压抑与迫害中透析着人性温情的电影。虽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但却在不紧不慢中让人偶尔心头一紧。最后当作家知晓了全部情况并以写书的形式回报拯救者时,我们从卫斯勒“这本书是给我的”这句话中将两人的关系缺口补上了一笔,心满意足的享受了这个故事。
卫斯勒的扮演者,内敛、沉稳的表演真是棒极了,作为优秀的军事教师、缜密的特工,他冷静、镇定、严肃,在和戏剧家的“相处”中逐渐剥落了他的面具,露出了人性的欲望、温情,记忆中,《沉默的羔羊》中那个神经质医生、梁朝伟的脸和眼睛同样如此传神。
《奇遇》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安娜与男朋友感情出现危机,意外失踪,男朋友在和安娜的好朋友克罗地亚寻找她的途中发生感情,但两个人心理都存在着不安,彷徨;桑德罗故意打翻别人的墨水瓶、克罗地亚在等待桑德罗时突然发现身边都是男人、桑德罗与一个再次相遇的风情女人纠缠……
好像所有人都在不安、迷茫、困顿之中……大家都找不到归属感,向安娜的失踪一样让人茫然……
31《独行杀手》1967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杀手必须死去《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英雄本色》、《喋血双雄》
沉默寡言的冷酷杀手,在警察和雇主的追杀下走向死亡。
杰夫 鸟 女人
里昂 盆栽 女孩儿
一只被阴谋论绑架而沦为工具的傻猴子。学艺、闯龙宫、闹天宫……一步一步都是陷阱,这只猴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被高高在上的佛祖所立下的命数的演绎,全然没有主动性,没有血性,人物动机太过被动,结局匆忙,不流畅。
《等风来》滕华涛
整体感觉,故事情节有些不够流畅,人物的语言、动作不够立得住。
《安德的游戏》加文•胡德
拯救地球 孩子 游戏 真实战争
根据198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未来,人类遭遇了外形虫族的进攻,遭受了惨重的代价终于击退敌人,幸存下来的人类未来预防虫族的再次进攻,在世界各地搜罗最聪明的孩子,并在“战斗学校”中将其训练为军事天才,安德成为总部看中并有意将其培养为指挥官的孩子,在他们的毕业考核,模拟战争中,安德突破性地打败了虫族,并将整个星球摧毁,在他以为自己将成功毕业时,却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毕业游戏,而是远程操控的战争,人类获胜了,虫族被消灭。
美国科幻片的母题,地球受困之际,拯救者必须是美国人。以往的科幻片在拯救之战中突出的视觉焦点往往是实际的战况,武器、人力的教练,而本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将主角人物聚焦在一群孩子身上,而科幻片的重头戏偏向游戏,更符合青少年的观影趣味。
《雪国列车》奉俊昊
一部反压迫的科学幻想片。步步紧逼的反抗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平衡阴谋论。在这趟封闭的人类列车上,除了自相残杀,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吗?最后,通往外界的门被炸开,女人与孩子活了下来……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2012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看这种情绪性电影,有些像解揉在一起的乱麻,刚开始很痛苦,很累,但是慢慢的,理顺了,就会有甜蜜的幸福感涌出。
琐碎的日子,混乱的情感和生活,失控的情绪,受伤的心,像乌云一样遮蔽了生活的阳光,但是,我们得学会的去面对,直到拨开了那浓厚的乌云,被一丝光亮照耀,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卡里家里博士的小屋》1920 德国
故事开篇,一个男人同另一个男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倒叙:一个医生操纵梦游症患者在小镇行凶杀人,最后被制服
结尾,剧情逆转,讲故事的这个人原来是一个疯子,而医生正好是治疗他的医生,并发现了他的症结所在,找到了治疗他的方法。
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也是最重要大代表作。20年代,电影尚未发展成熟时,《卡里家里博士的小屋》以其流畅的叙事,先锋的风格,为电影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表演、布景、场面调度的实验式风格对之后电影的影响巨大。更重要的是,但应诞生在一战结束的德国,现实环境让电影拥有了更多指涉的寓言意义。
《上海之夜》徐克 1984 香港
好像香港的商业电影从来都不苛求严谨与逻辑,它追求的不过是生活的点滴、片段,热闹、戏谑,笑笑哭哭一场。
《望乡》熊井启 1974 日本
导演用平静的旁观手法记录了一段悲伤的故事被层层剥离显露出来的过程。揭开了日本近代史上丑陋、血腥、残忍的一面,那些十几岁便被贩卖到南洋的孤苦女孩儿被国家抛弃、被亲人抛弃,她们的坟墓静静地背对祖国,长眠异国他乡,这是对历史最有力的控诉。
片中,阿崎的两次哭泣特别震撼人心,一次是在她回国不被家人接纳后放纵绝望的痛哭,一次是和相处了3个星期的陌生女人离别时,抱着她的毛巾转过头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上帝之城》2002 巴西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以一个孩子的成长视角关注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贫民窟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社会变迁过程。所谓上帝之城,不过是一个被上帝遗忘,充满血腥、暴力、无知、疯狂的无主之城,这里的孩子们在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自身变化为暴力的执行工具,一代的头目被另一代消灭取代,恶性循环下去。孩子的视角亦是导演冷眼旁观的视角,纪录式的将社会群像呈现出来。
《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里恩 1962
传记、史诗片,既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又有对大的时代背景的交代,融细腻与宏大为一体。但个人感觉,叙事稍微有些拖沓,可能也是时代离今天比较远了的缘故,毕竟我们现下伸出快节奏时代,看这么一部大部头的慢节奏电影,实在是有些奢侈。
《醉乡民谣》乔尔•科恩 2013 美国
60年代的民谣歌手的故事。安静、淡淡的伤感、无奈。那些为了执着追求梦想,想要以梦为马生存下去,而不仅仅是找份范文工作存在于世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围墙的困窘下,会走向何方呢?没有人有答案。
Hang me! 我即将长眠于此,
Farewell
我已离家五百里……
民谣歌手的心声,其实更多的是追梦人的感怀……电影没有给出结局,如同生命往往充满未知,但我们还要前行……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 1959
经典段落:体育老师带领孩子绕街道跑操,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的逃跑、消失……
片尾 奔跑、逃窜、争取自由的长镜头
谁的青春不迷惘?
《窃听风暴》2006 德国
1984年,东德笼罩在秘密警察的监视与政治高压下,整个社会充斥着白色恐怖,文艺创作、言论自由收到极大的限制。秘密警察卫斯勒上尉奉命监听以为戏剧作家,在逐渐深入的渗透融入他们的生活时悄然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从一个监视者、迫害者转变为秘密的守护天使,且在最危急的时刻拯救了戏剧家。
这是一部在极权、压抑与迫害中透析着人性温情的电影。虽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但却在不紧不慢中让人偶尔心头一紧。最后当作家知晓了全部情况并以写书的形式回报拯救者时,我们从卫斯勒“这本书是给我的”这句话中将两人的关系缺口补上了一笔,心满意足的享受了这个故事。
卫斯勒的扮演者,内敛、沉稳的表演真是棒极了,作为优秀的军事教师、缜密的特工,他冷静、镇定、严肃,在和戏剧家的“相处”中逐渐剥落了他的面具,露出了人性的欲望、温情,记忆中,《沉默的羔羊》中那个神经质医生、梁朝伟的脸和眼睛同样如此传神。
《奇遇》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安娜与男朋友感情出现危机,意外失踪,男朋友在和安娜的好朋友克罗地亚寻找她的途中发生感情,但两个人心理都存在着不安,彷徨;桑德罗故意打翻别人的墨水瓶、克罗地亚在等待桑德罗时突然发现身边都是男人、桑德罗与一个再次相遇的风情女人纠缠……
好像所有人都在不安、迷茫、困顿之中……大家都找不到归属感,向安娜的失踪一样让人茫然……
31《独行杀手》1967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杀手必须死去《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英雄本色》、《喋血双雄》
沉默寡言的冷酷杀手,在警察和雇主的追杀下走向死亡。
杰夫 鸟 女人
里昂 盆栽 女孩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