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爱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
【摘要】
唐传奇是李唐王朝开明政治和繁荣社会的产物,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传奇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标志,是涌现了大量爱情题材的作品和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唐传奇里不仅有属于非现实类的女仙、女鬼、女妖,还有属于现实类的贵妇、闺秀、平民、妓女和侠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既有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部分,又有自己的新特点。
【关键词】
唐传奇 爱情小说 女性形象
【正文】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婚姻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任氏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 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在此,就以最为著名的《莺莺传》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对唐传奇爱情小说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
《莺莺传》反映了一个名门之女的爱情生活和悲剧命运,是唐传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曾说“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它后来被金人董解元改编为《弦索西厢》,被元人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
《莺莺传》的情节并不复杂,也许和现在流行的所谓的言情小说相比,它的故事情节并不能算是特别精彩,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却是当代的言情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莺莺形象的塑造上。
莺莺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因此,“情”和“礼”必然会成为她内心的主要矛盾冲突。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莺莺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她富有诗卷气,这应来自于古典诗歌辞赋对她的塑造熏染;而其端庄的举止,矜持深沉的性格,沉默少言的大家闺秀风范,则应归结于封建礼教对她的陶熔。莺莺初见张生时,“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表明她久居闺阁之中,见到生人时未免显得羞涩而局促不安;“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表明她性情孤傲,有自己的坚持,虽遵母命赴宴,却十分勉强;然而面对“性温茂,美风容”的张生时,情不自禁地萌发出爱恋感情。见到张生的《春词》二首,立即以彩笺题《明月三五夜》以报才貌双全的张生,相约于西厢下。这次会见理应是柔情蜜意的相逢,倾诉衷情的相聚,然而相见时,莺莺的态度却出人意料地严肃整饬,庄重自持,大斥张生的“非礼之动”
内心燃烧着爱情的火焰,而当面却违心的大数张生的“非礼之动”,并虚构几条“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的理由来收拾局面。这不是虚伪,更不是权术和手段。这充分反映了“情”与“礼”在莺莺的内心深处的激烈斗争。在束缚与自由,礼教与叛逆的冲突中前者占了上风。而其对张生的斥责和劝阻,实际上也是莺莺自己对爱情的诱惑在做最后的挣扎与反抗。
尽管在行动上迫不得已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但在感倩上却与张生更靠近了一步,致使她以情战胜了礼,主动投身张生的怀抱。后来莺莺多次与张生暗中相会,她早晨天不亮就走,晚上天黑后才来,一起住在西厢房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尽管莺莺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防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其内心中情与礼的矛盾仍然十分激烈。
莺莺与张生结合数月后,敏感地意识到张生对她的若即若离。当崔母发现女儿的私情,打算“因欲就成之”,而张生却无缘无故地西游长安数月。莺莺尽管分别时无“难词”,但“愁怨之容动人”。当张生“以文调及期”为由,再次西去时,莺莺“阴知其将诀”,她“恭貌怡声”,用自己的坦诚和柔情,来表达对张生的忠诚,以求挽住其心,但最终张生还是抛弃了她。
莺莺从一个温柔、多情、善良的少女,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为了爱情,为了争取合法的婚姻,莺莺曾多次进行了努力,最终面对被弃的结局,她不得不“委身于人”,高昂的代价,换来了觉醒,莺莺毅然离开了张生。而当张生婚后,欲以“外兄”的身份见面时,莺莺“终不为出”,拒绝再见。在张生将行时,又赋章以谢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这既是对负心者的揭露、忠告和针砭,也反映了莺莺性格中的冷绝、坚强和理智。同时也是一位少女柔中带刚,保持感情和人格尊严不可侮、不可犯的一种表现。
唐传奇爱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大多都如《莺莺传》里的崔莺莺一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当受到背叛时却也可以含泪毅然转身而去。她们善良、她们纯真、也许她们看似娇弱,但那强大的内心和不可忽视的勇气却让人为之倾佩。
唐传奇是李唐王朝开明政治和繁荣社会的产物,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传奇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标志,是涌现了大量爱情题材的作品和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唐传奇里不仅有属于非现实类的女仙、女鬼、女妖,还有属于现实类的贵妇、闺秀、平民、妓女和侠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既有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部分,又有自己的新特点。
【关键词】
唐传奇 爱情小说 女性形象
【正文】
唐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婚姻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任氏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 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
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抨击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同情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歌颂她们为争取爱情幸福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个性鲜明独特、可歌可敬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在此,就以最为著名的《莺莺传》里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对唐传奇爱情小说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
《莺莺传》反映了一个名门之女的爱情生活和悲剧命运,是唐传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曾说“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此篇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它后来被金人董解元改编为《弦索西厢》,被元人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
《莺莺传》的情节并不复杂,也许和现在流行的所谓的言情小说相比,它的故事情节并不能算是特别精彩,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却是当代的言情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莺莺形象的塑造上。
莺莺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和封建礼教的熏陶。因此,“情”和“礼”必然会成为她内心的主要矛盾冲突。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莺莺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她富有诗卷气,这应来自于古典诗歌辞赋对她的塑造熏染;而其端庄的举止,矜持深沉的性格,沉默少言的大家闺秀风范,则应归结于封建礼教对她的陶熔。莺莺初见张生时,“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表明她久居闺阁之中,见到生人时未免显得羞涩而局促不安;“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表明她性情孤傲,有自己的坚持,虽遵母命赴宴,却十分勉强;然而面对“性温茂,美风容”的张生时,情不自禁地萌发出爱恋感情。见到张生的《春词》二首,立即以彩笺题《明月三五夜》以报才貌双全的张生,相约于西厢下。这次会见理应是柔情蜜意的相逢,倾诉衷情的相聚,然而相见时,莺莺的态度却出人意料地严肃整饬,庄重自持,大斥张生的“非礼之动”
内心燃烧着爱情的火焰,而当面却违心的大数张生的“非礼之动”,并虚构几条“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的理由来收拾局面。这不是虚伪,更不是权术和手段。这充分反映了“情”与“礼”在莺莺的内心深处的激烈斗争。在束缚与自由,礼教与叛逆的冲突中前者占了上风。而其对张生的斥责和劝阻,实际上也是莺莺自己对爱情的诱惑在做最后的挣扎与反抗。
尽管在行动上迫不得已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但在感倩上却与张生更靠近了一步,致使她以情战胜了礼,主动投身张生的怀抱。后来莺莺多次与张生暗中相会,她早晨天不亮就走,晚上天黑后才来,一起住在西厢房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尽管莺莺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防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其内心中情与礼的矛盾仍然十分激烈。
莺莺与张生结合数月后,敏感地意识到张生对她的若即若离。当崔母发现女儿的私情,打算“因欲就成之”,而张生却无缘无故地西游长安数月。莺莺尽管分别时无“难词”,但“愁怨之容动人”。当张生“以文调及期”为由,再次西去时,莺莺“阴知其将诀”,她“恭貌怡声”,用自己的坦诚和柔情,来表达对张生的忠诚,以求挽住其心,但最终张生还是抛弃了她。
莺莺从一个温柔、多情、善良的少女,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为了爱情,为了争取合法的婚姻,莺莺曾多次进行了努力,最终面对被弃的结局,她不得不“委身于人”,高昂的代价,换来了觉醒,莺莺毅然离开了张生。而当张生婚后,欲以“外兄”的身份见面时,莺莺“终不为出”,拒绝再见。在张生将行时,又赋章以谢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这既是对负心者的揭露、忠告和针砭,也反映了莺莺性格中的冷绝、坚强和理智。同时也是一位少女柔中带刚,保持感情和人格尊严不可侮、不可犯的一种表现。
唐传奇爱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大多都如《莺莺传》里的崔莺莺一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当受到背叛时却也可以含泪毅然转身而去。她们善良、她们纯真、也许她们看似娇弱,但那强大的内心和不可忽视的勇气却让人为之倾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