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气”
医学的基础是认识人体。现代医学认识人体的手段很直接,手术刀,显微镜,看得见摸得着。古人没这些本事,认识人体,主要依靠对“气”的感应。这里说的气,不是空气,而是一种很特殊的物质,大多数人经过训练之后都可以感应到它,感应到气在人体经络中如何运行、经络和脏腑关系如何、脏腑各自的气机运行规律、脏腑间的气机如何联系,等等,以此为基础,古人构建了独特的人体模型,并运用当时流行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六经等,现在则是马列、科学)来加以表述和装饰,就成了中医基础理论。
此种基础上形成的人体观和理论体系,在近代以来一直为人诟病,比如经络,解剖学上找不着,不练气功的人也感受不到,再比如五臓那些奇奇怪怪的功能,什么肝主疏泄,肾主收藏,拿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不知所云。这是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经过训练之后,都能体会到气的存在,感应到它的循行,但以现代的技术水平,却无法用仪器加以测量。在很多人眼里,仪器无法测量就等于没有,人的感觉在仪器面前毫无意义。因此,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研究仍然浮于表面。
在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来理解一下“气”这个概念,看看它的由来和演变。
它最早的写法,是上面一个“既”,底下一个“火”,见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的竹简:
这批战国竹简中,气字多见,比如《太一生水》篇:“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
《性自命出》篇:“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再比如《老子》(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心使气曰强”。
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的帛书上,也有相同的写法,其文句是“热气寒气,以为其序”。
在上面这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气”的认识:一方面,它是构成天的基础物质,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人体之内、能与人的心神互动的物质。
“既”字左边的部分“皀”,是个锅,右边部分“旡”,是个跪坐的人,人的脸是背向锅的,意味着已经吃完饭,要离席而去。锅的底下生着火,是和“既”字的区别。可能是古人在吃饱了以后就感觉到身体里有某种物质充盈着,所以这样造字?瞎猜的,嘿嘿。最大的可能是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既只表音,没有意义,下面的火才是表意的。
古代书写不易,能简则简,“既”字麻烦的左半边“皀”被舍去,剩下了右边的“旡”,而底下的“火”则被简化成四个点,也就是今天说的四点水,于是简化的“炁”字得以流行。后人不清楚这一演变过程,纷纷用虚无缥缈的理论加以解释,比如认为:“炁”字是上面一个“无”,底下一堆火,说明了这是一种虚无状态的神秘物质,等等,皆是无稽之谈。
“炁”字在建国后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被取消,为现在通行的“气”字取代。
“气”字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脉络,在这条脉络上发展出的“氣”字,很长时间内都是和“炁”字意义相通的,两者可以互换。
“气”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写法就是三横,与“三”相近,上下两横长,中间一横短;青铜器的铭文中更是多见,为了与“三”区别,出现了变化,上面一横左侧上扬,下面一横右侧下弯,与今天书写的“气”字很接近。汉代《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这是象形字,将其解释为“象云气也”。但通过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对比上下文,通篇考量,会发现许慎这种说法是错的。古文字学大师徐中舒老先生认为:“‘气’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的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另一位古文字大师于省吾老先生的观点与之相近。
古代文献里,用到“气”字的地方很少,它通常是作为“氣”字的声旁出现,表声,没有意义。建国后的文字简化工作亦将“氣”字统一为“气”。
另一个不常见但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写法,是从气从火,“气”为声旁,“火”表意,也许是指这种物质在体内运行起来以后,可以像火一样升腾活跃。这种写法,见于天津市博物馆藏的战国《行气铭》玉器上。玉器呈十二面棱柱体,高五厘米,上面刻着目前发现最早的气功修炼的文字,篇名《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说两句题外话,这段文字,可谓平泄天机,绝非黄坤载“一气周流”说可及,对于我们理解人体内气机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种物质无形无象,和空气这种由口鼻呼吸的物质很象,所以古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而且中国古人认为这种物质充塞于天地万物,无所不在,事物的外部有何种状态,有何种直观特征,内部即是有何种气在起作用。近代学者严复曾以此为挖苦对象:“问人之何以病?曰邪气内侵。问国家之何以衰?曰元气不复。于贤人之生,则曰间气。见吾足忽肿,则曰湿气。他若厉气、淫气、正气、余气、鬼神者二气之良能,几于随物可加”。所以,古人在使用“气”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些人是可以感受到这种物质的存在,而更多人则是将其当成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西方医学理论中,有着与“炁”几乎完全相同的概念。
卡斯蒂廖尼的《医学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与其说埃拉锡斯特拉斯是位解剖家,倒不如说他是位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有些历史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生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每种器官都有三种脉管:静脉、动脉和神经。他认为进入肺内的空气甚至也进入心脏,并在心脏内形成‘生命灵气’(vital spirit),由动脉输送至全身各部。生命灵气在脑中(可能是在脑室中)转变为动物灵气(animal spirit),并由神经传至全身各部”。埃拉锡斯特拉斯(Erasistraus),古代马其顿医学家,其生活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中晚期。他和中国古代医家一样,认为呼吸的空气在体内形成精气,并且沿着具体的通道流行于全身,而这种思想被以后的欧洲医学家所继承,并发展出“有何种状态就是有何种气”的思想,用来指导诊断与临床。
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大量转引了欧洲中世纪的医学手稿,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问如何治疗疯癫?答曰:“如果在疯癫时精神元气陷于无规律运动之中,那是因为精神元气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重量来遵循自然轨迹的引力作用。因此,需要扶持精神元气”。具体办法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味可以增强精神元气,对付忧郁气。令人不快的感觉能够刺激精神,从而使精神产生反抗力并迅速地汇集到反击忧郁气侵袭之处,阿魏、琥珀油、烧焦的皮毛均可以用来(达到这一效果)。总之,凡是能使心灵产生强烈不快感觉的东西均可起作用”。又问人何以疼痛?答曰:是spirit这种物质“猛烈地涌到某个部位,在那里造成痉挛甚至疼痛,……并使器官功能失调,无论是被元气遗弃的器官,还是元气所涌入的器官,都会因元气分布不均衡而受到严重损害,因为这种不均衡完全违背了生理系统的法则”。 解除了“忧郁气”,就可以解除忧郁的状态,与中医理论的除湿气、拔寒气几乎是同种思维。
此段译文中的“精神元气”一词,在法语中是spirit。而spirit一词在今天普遍翻译为“精神、精力”,在古代拉丁语系中,这个词的含意具有一定的物质性,更关键的是,它在很多文本中和penuma一词是可以互换的,penuma意为肺中的空气,因此刘北成先生将spirit翻译为“精神元气”是非常恰当的。由此可见,不但其指导思想与中医理论相通,甚至治疗方法也多有相似,都是使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让人体郁结的气机流通。
无论是中国古代医家,还是西方古代医家,都已经认识到“炁”的运行对人体的影响,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彩的理论,摸索出宝贵的经验,今人更是应该予以重视,以更好地研究古代医学,发展现代医学。当然,其意义重大,绝不仅限于医学一门。
此种基础上形成的人体观和理论体系,在近代以来一直为人诟病,比如经络,解剖学上找不着,不练气功的人也感受不到,再比如五臓那些奇奇怪怪的功能,什么肝主疏泄,肾主收藏,拿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不知所云。这是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经过训练之后,都能体会到气的存在,感应到它的循行,但以现代的技术水平,却无法用仪器加以测量。在很多人眼里,仪器无法测量就等于没有,人的感觉在仪器面前毫无意义。因此,现代科技对传统中医的研究仍然浮于表面。
在这里,我们不妨通过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来理解一下“气”这个概念,看看它的由来和演变。
它最早的写法,是上面一个“既”,底下一个“火”,见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的竹简:
![]() |
![]() |
这批战国竹简中,气字多见,比如《太一生水》篇:“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
![]() |
《性自命出》篇:“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 |
再比如《老子》(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心使气曰强”。
![]() |
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的帛书上,也有相同的写法,其文句是“热气寒气,以为其序”。
![]() |
![]() |
在上面这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气”的认识:一方面,它是构成天的基础物质,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人体之内、能与人的心神互动的物质。
“既”字左边的部分“皀”,是个锅,右边部分“旡”,是个跪坐的人,人的脸是背向锅的,意味着已经吃完饭,要离席而去。锅的底下生着火,是和“既”字的区别。可能是古人在吃饱了以后就感觉到身体里有某种物质充盈着,所以这样造字?瞎猜的,嘿嘿。最大的可能是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既只表音,没有意义,下面的火才是表意的。
古代书写不易,能简则简,“既”字麻烦的左半边“皀”被舍去,剩下了右边的“旡”,而底下的“火”则被简化成四个点,也就是今天说的四点水,于是简化的“炁”字得以流行。后人不清楚这一演变过程,纷纷用虚无缥缈的理论加以解释,比如认为:“炁”字是上面一个“无”,底下一堆火,说明了这是一种虚无状态的神秘物质,等等,皆是无稽之谈。
“炁”字在建国后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被取消,为现在通行的“气”字取代。
“气”字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脉络,在这条脉络上发展出的“氣”字,很长时间内都是和“炁”字意义相通的,两者可以互换。
“气”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写法就是三横,与“三”相近,上下两横长,中间一横短;青铜器的铭文中更是多见,为了与“三”区别,出现了变化,上面一横左侧上扬,下面一横右侧下弯,与今天书写的“气”字很接近。汉代《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这是象形字,将其解释为“象云气也”。但通过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对比上下文,通篇考量,会发现许慎这种说法是错的。古文字学大师徐中舒老先生认为:“‘气’象河床涸竭之形,二(两长横)象河之两岸,加一(中间的短横)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另一位古文字大师于省吾老先生的观点与之相近。
古代文献里,用到“气”字的地方很少,它通常是作为“氣”字的声旁出现,表声,没有意义。建国后的文字简化工作亦将“氣”字统一为“气”。
另一个不常见但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写法,是从气从火,“气”为声旁,“火”表意,也许是指这种物质在体内运行起来以后,可以像火一样升腾活跃。这种写法,见于天津市博物馆藏的战国《行气铭》玉器上。玉器呈十二面棱柱体,高五厘米,上面刻着目前发现最早的气功修炼的文字,篇名《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说两句题外话,这段文字,可谓平泄天机,绝非黄坤载“一气周流”说可及,对于我们理解人体内气机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
![]() |
![]() |
这种物质无形无象,和空气这种由口鼻呼吸的物质很象,所以古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而且中国古人认为这种物质充塞于天地万物,无所不在,事物的外部有何种状态,有何种直观特征,内部即是有何种气在起作用。近代学者严复曾以此为挖苦对象:“问人之何以病?曰邪气内侵。问国家之何以衰?曰元气不复。于贤人之生,则曰间气。见吾足忽肿,则曰湿气。他若厉气、淫气、正气、余气、鬼神者二气之良能,几于随物可加”。所以,古人在使用“气”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些人是可以感受到这种物质的存在,而更多人则是将其当成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西方医学理论中,有着与“炁”几乎完全相同的概念。
卡斯蒂廖尼的《医学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与其说埃拉锡斯特拉斯是位解剖家,倒不如说他是位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有些历史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生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每种器官都有三种脉管:静脉、动脉和神经。他认为进入肺内的空气甚至也进入心脏,并在心脏内形成‘生命灵气’(vital spirit),由动脉输送至全身各部。生命灵气在脑中(可能是在脑室中)转变为动物灵气(animal spirit),并由神经传至全身各部”。埃拉锡斯特拉斯(Erasistraus),古代马其顿医学家,其生活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战国中晚期。他和中国古代医家一样,认为呼吸的空气在体内形成精气,并且沿着具体的通道流行于全身,而这种思想被以后的欧洲医学家所继承,并发展出“有何种状态就是有何种气”的思想,用来指导诊断与临床。
![]() |
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大量转引了欧洲中世纪的医学手稿,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问如何治疗疯癫?答曰:“如果在疯癫时精神元气陷于无规律运动之中,那是因为精神元气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重量来遵循自然轨迹的引力作用。因此,需要扶持精神元气”。具体办法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味可以增强精神元气,对付忧郁气。令人不快的感觉能够刺激精神,从而使精神产生反抗力并迅速地汇集到反击忧郁气侵袭之处,阿魏、琥珀油、烧焦的皮毛均可以用来(达到这一效果)。总之,凡是能使心灵产生强烈不快感觉的东西均可起作用”。又问人何以疼痛?答曰:是spirit这种物质“猛烈地涌到某个部位,在那里造成痉挛甚至疼痛,……并使器官功能失调,无论是被元气遗弃的器官,还是元气所涌入的器官,都会因元气分布不均衡而受到严重损害,因为这种不均衡完全违背了生理系统的法则”。 解除了“忧郁气”,就可以解除忧郁的状态,与中医理论的除湿气、拔寒气几乎是同种思维。
此段译文中的“精神元气”一词,在法语中是spirit。而spirit一词在今天普遍翻译为“精神、精力”,在古代拉丁语系中,这个词的含意具有一定的物质性,更关键的是,它在很多文本中和penuma一词是可以互换的,penuma意为肺中的空气,因此刘北成先生将spirit翻译为“精神元气”是非常恰当的。由此可见,不但其指导思想与中医理论相通,甚至治疗方法也多有相似,都是使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让人体郁结的气机流通。
![]() |
无论是中国古代医家,还是西方古代医家,都已经认识到“炁”的运行对人体的影响,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彩的理论,摸索出宝贵的经验,今人更是应该予以重视,以更好地研究古代医学,发展现代医学。当然,其意义重大,绝不仅限于医学一门。
-
听风看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5 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