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号外!第一本展示了林璎30年来的作品的综合专著《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正在当当网火热预售,敬请关注!点击直接进入
内部、外部和中间
林璎
过去的30年,我在创作艺术品、建筑和纪念碑三者之间不断往返。或许我作为建筑师的一面更愿意划出界限,独立地看待每一件作品,然而上述每一个领域对另外两个领域都有启发和影响。我将自己的作品看作一个连接这三个领域的三角支架;如果把其中一个从中剔除,那我也将不再完整。
我创作艺术品和建筑的过程截然不同:前者如同写诗,而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像写小说。艺术创作中,我努力保持简单的姿态或尽可能纯粹的想法;设计建筑则需要在秉持根本理念的同时构建功能与规划的层次。纪念碑,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融合建筑的功能性,这里的功能具有纯粹的象征意义。
贯穿我所有作品的一条线索是对自然世界的爱与敬仰。同时我发现自己对事物之间的领域很感兴趣,对立的事物在这里相遇:科学/艺术,东方/西方,理性的/直觉的,艺术/建筑,公共/私人。
每一个领域我都创作了室内和室外空间作品。艺术创作中,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大型沉浸式环境作品上。这些作品是改变人与大地的关系的试验,雕塑地形和打上微妙的系统化印记是主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也关注小型工作室作品,它们时常成为大型作品的灵感来源。小型作品的创作也是测绘过程,是对自然世界更科学化的研究,将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表现对数据的自觉感知的手绘融入实际作品。
我对设计的兴趣指向建筑和户外公共花园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中,建筑融入景观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曾通过塑造围护结构来试验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营造给人围合感的室外空间。它既不是建筑,也不是景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个重叠的空间里能体验两者的特性。这些作品框住了景观,同时向景观开放,让人重新感受与户外的联系。
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灵活的居住空间中设置更小更亲密的区域,将场地的冲击降至最低。可持续性设计完全融入我的工作中,能耗和材料都是如此。我选择一种材料的时候,都会考虑它如何能增进使用者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我的很多景观项目都是重建城市中被忽略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场地,最终让这些城市空间重现活力。这些景观设计也和纪念碑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而我也无法自拔地挖掘每一个场地更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每个领域,我都以3、5或7的作品数量组成系列,由此传递理念。这让我得以通过不同尺度的变化对一种形式和概念展开历时研究。纪念碑也是一个5件作品系列的一部分,我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两座纪念碑的工作:一座聚焦太平洋西北地区北美原住民的历史和问题,即汇流项目;另一座是已经开始的《什么正在消失?》,关注环境问题。
创作个人第一件作品——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声音,对地形、语言、时间和历史的兴趣会陪伴我多久,我一无所知。那时我没有意识到我的作品竟如此深入大地。
(内容节选于《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一书,转载请联系AA书友会)
目 录
自序 2
林璎的拓扑变换 4
俞孔坚
序言 11
约翰·麦克菲
内部、外部和中间 15
林璎
记忆之作 Ⅰ 18
出自大地 31
波场 32
迈克尔·布兰森
阅读大地 83
扭转潮流 85
莉萨·菲利普斯
绘制地图 141
林璎的时间 143
达娃·索贝尔
记忆之作 Ⅱ 211
语言花园 225
界限之间 227
菲利普·朱迪狄欧
设计空间 285
勇于省略 287
保罗·戈德伯格
记忆之作 Ⅲ 355
林璎的尾迹 357
威廉·L·福克斯
什么正在消失? 388
译后记 405
内部、外部和中间
林璎
过去的30年,我在创作艺术品、建筑和纪念碑三者之间不断往返。或许我作为建筑师的一面更愿意划出界限,独立地看待每一件作品,然而上述每一个领域对另外两个领域都有启发和影响。我将自己的作品看作一个连接这三个领域的三角支架;如果把其中一个从中剔除,那我也将不再完整。
我创作艺术品和建筑的过程截然不同:前者如同写诗,而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像写小说。艺术创作中,我努力保持简单的姿态或尽可能纯粹的想法;设计建筑则需要在秉持根本理念的同时构建功能与规划的层次。纪念碑,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融合建筑的功能性,这里的功能具有纯粹的象征意义。
贯穿我所有作品的一条线索是对自然世界的爱与敬仰。同时我发现自己对事物之间的领域很感兴趣,对立的事物在这里相遇:科学/艺术,东方/西方,理性的/直觉的,艺术/建筑,公共/私人。
每一个领域我都创作了室内和室外空间作品。艺术创作中,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大型沉浸式环境作品上。这些作品是改变人与大地的关系的试验,雕塑地形和打上微妙的系统化印记是主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也关注小型工作室作品,它们时常成为大型作品的灵感来源。小型作品的创作也是测绘过程,是对自然世界更科学化的研究,将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表现对数据的自觉感知的手绘融入实际作品。
我对设计的兴趣指向建筑和户外公共花园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中,建筑融入景观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曾通过塑造围护结构来试验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营造给人围合感的室外空间。它既不是建筑,也不是景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个重叠的空间里能体验两者的特性。这些作品框住了景观,同时向景观开放,让人重新感受与户外的联系。
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灵活的居住空间中设置更小更亲密的区域,将场地的冲击降至最低。可持续性设计完全融入我的工作中,能耗和材料都是如此。我选择一种材料的时候,都会考虑它如何能增进使用者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我的很多景观项目都是重建城市中被忽略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场地,最终让这些城市空间重现活力。这些景观设计也和纪念碑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而我也无法自拔地挖掘每一个场地更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每个领域,我都以3、5或7的作品数量组成系列,由此传递理念。这让我得以通过不同尺度的变化对一种形式和概念展开历时研究。纪念碑也是一个5件作品系列的一部分,我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两座纪念碑的工作:一座聚焦太平洋西北地区北美原住民的历史和问题,即汇流项目;另一座是已经开始的《什么正在消失?》,关注环境问题。
创作个人第一件作品——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声音,对地形、语言、时间和历史的兴趣会陪伴我多久,我一无所知。那时我没有意识到我的作品竟如此深入大地。
(内容节选于《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一书,转载请联系AA书友会)
目 录
自序 2
林璎的拓扑变换 4
俞孔坚
序言 11
约翰·麦克菲
内部、外部和中间 15
林璎
记忆之作 Ⅰ 18
出自大地 31
波场 32
迈克尔·布兰森
阅读大地 83
扭转潮流 85
莉萨·菲利普斯
绘制地图 141
林璎的时间 143
达娃·索贝尔
记忆之作 Ⅱ 211
语言花园 225
界限之间 227
菲利普·朱迪狄欧
设计空间 285
勇于省略 287
保罗·戈德伯格
记忆之作 Ⅲ 355
林璎的尾迹 357
威廉·L·福克斯
什么正在消失? 388
译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