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
《白鹿原》看完有两周了吧,具体的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了。试着讲几个方面来讲一下还留在脑海里的东西。
第一个,中国人的土地情节,反映到现在就是土地不能买卖,导致农民很贫困,自己手里有土地,但是自己来种并不赚钱。放到那个历史环境,有那么一亩三分地,你就可以不用给别人当长工或者短工,可以安心的在家耕种,不用担心没有米下锅(前提,风调雨顺,没有灾难)。
第二个,多子多福。小说的开头就说白嘉轩娶了几房媳妇都“莫名其妙”的死去,在我读的时候,真的感觉莫名其妙,比他发现原上冬季神奇的花,朱先生驾鹤飞去更莫名其妙。文中对许多故事也是围绕着乞求多子。最荒唐的是,让黑娃捐精。
第三个,黑娃。正如朱先生所说的,自己最后收的这个弟子是真正的读书人,他读书是为了修身。小时候的黑娃只是没有用功读书,长大后,肯出力,只是刚好碰到小娥,如果,没有碰到小娥,也许跟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熬活的长工吧。其实,黑娃是文中一个可塑造的人,至于后来的加入共产党,当土匪,读书,其实都是因为前面有个领路人。他的父亲,对他不喜欢读书,只是一味的骂,不成材。读到黑娃招安读书,当时觉得黑娃这个发展一条主线,不要让全书一路走到黑。但是黑娃的死让这条线断了,而且真的死在了发小身上。
第四个,芒儿,一个心灵手巧的木匠竟然成了土匪。芒儿,这个除了家境不好,没有其它任何毛病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逼迫下最终选择了当和尚(斩青丝),直至占山为王。不仅思考,如果我生活在这个社会,怎么才能体面的活下去,熬活,只能让人不死的活着;做生意,没有本钱(好像也不会安全吧)。或许只能扛起锄头上山,但是你上山抢的似乎更多的是劳苦大众辛苦的果实,并不是不易之财。书中几个地主,多数自己也下地劳作的。
第五个,鹿家的发家故事。一个人要学艺也要出卖自己。而白家起家的故事,则是一步一个脚印。导致两家的家风不一样。回想这个锅除了丢给社会,好像没人愿意背。但是如果说,你可以完全换个地方,好人总是有的。像芒儿的学艺,他的师傅在传授技艺的时候,还是毫无保留的。而白家的故事,似乎本身就是矛盾的,白家祖上能一个人,一个铜钱一个铜钱的攒钱再起家,但是白家的长工鹿三,不也是本分的打工,况且还碰到了白家这样好的东家。
<2016-8-7>
第六个,白家唯一的女儿。书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似乎书中的“文化人”都去革命了,除了朱先生外。她自然也是。曾经有过儿女私情,但是党派之争疏远了他们,在一起的工作又让她找到了另一半。她的故事的结局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第一个,中国人的土地情节,反映到现在就是土地不能买卖,导致农民很贫困,自己手里有土地,但是自己来种并不赚钱。放到那个历史环境,有那么一亩三分地,你就可以不用给别人当长工或者短工,可以安心的在家耕种,不用担心没有米下锅(前提,风调雨顺,没有灾难)。
第二个,多子多福。小说的开头就说白嘉轩娶了几房媳妇都“莫名其妙”的死去,在我读的时候,真的感觉莫名其妙,比他发现原上冬季神奇的花,朱先生驾鹤飞去更莫名其妙。文中对许多故事也是围绕着乞求多子。最荒唐的是,让黑娃捐精。
第三个,黑娃。正如朱先生所说的,自己最后收的这个弟子是真正的读书人,他读书是为了修身。小时候的黑娃只是没有用功读书,长大后,肯出力,只是刚好碰到小娥,如果,没有碰到小娥,也许跟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熬活的长工吧。其实,黑娃是文中一个可塑造的人,至于后来的加入共产党,当土匪,读书,其实都是因为前面有个领路人。他的父亲,对他不喜欢读书,只是一味的骂,不成材。读到黑娃招安读书,当时觉得黑娃这个发展一条主线,不要让全书一路走到黑。但是黑娃的死让这条线断了,而且真的死在了发小身上。
第四个,芒儿,一个心灵手巧的木匠竟然成了土匪。芒儿,这个除了家境不好,没有其它任何毛病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逼迫下最终选择了当和尚(斩青丝),直至占山为王。不仅思考,如果我生活在这个社会,怎么才能体面的活下去,熬活,只能让人不死的活着;做生意,没有本钱(好像也不会安全吧)。或许只能扛起锄头上山,但是你上山抢的似乎更多的是劳苦大众辛苦的果实,并不是不易之财。书中几个地主,多数自己也下地劳作的。
第五个,鹿家的发家故事。一个人要学艺也要出卖自己。而白家起家的故事,则是一步一个脚印。导致两家的家风不一样。回想这个锅除了丢给社会,好像没人愿意背。但是如果说,你可以完全换个地方,好人总是有的。像芒儿的学艺,他的师傅在传授技艺的时候,还是毫无保留的。而白家的故事,似乎本身就是矛盾的,白家祖上能一个人,一个铜钱一个铜钱的攒钱再起家,但是白家的长工鹿三,不也是本分的打工,况且还碰到了白家这样好的东家。
<2016-8-7>
第六个,白家唯一的女儿。书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似乎书中的“文化人”都去革命了,除了朱先生外。她自然也是。曾经有过儿女私情,但是党派之争疏远了他们,在一起的工作又让她找到了另一半。她的故事的结局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