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 》去旅行
![]() |
在我的书架上有十几本,不,应该是数十本新书和我一样期待发稿酬的日子。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重量轻,书体厚,内容扎实,比如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比如美国作家查克。露根的《盗窃城》,还有奥地利作家史蒂芬。奥德纪的《云的理论》。我会在出游或有工作出门的时候挑选任意一本陪我踏上旅途,它们是我的“旅行书”。
临出发前选书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如下:
这次大约( )天,会去( )( )或( ),应该与( )或( )见面,估计车上,旅馆里,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为( )小时,那么,我的心绪频率应该是:A 欢快,B紧张,C 无聊,D 兴奋难当。
根据以上选项,最佳旅伴书籍将是_________。
我最多带过三十本书上路。07年去法国签售,跟老哥约好在巴黎交接。我的旅行箱被塞进三十公斤零食和十几本打算留给老哥的小说。我自己带了厚厚一本《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同系列的《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被我带去厦门漫展,工作与采访间隙可以在旅馆和沙滩上研读。今年二月底去福建莆田南日岛拍摄纪录片时我带的是《了不起的帕图伊亚:库克船长的传奇领航员》,一本讲澳洲土著与英国海军之间冲突与合作的历史书。那几天天气不好,晚上几乎都在酒店里上网,读书,室内供应暖气,而窗外则是预报十级的海风,空荡荡的街上连条野狗都寻不着。不远的海边,大楼一样的风力发电机看起来像一幅巨大的3D明信片。
有一类书是肯定留给旅途的,就是工具书。比如研究强奸理论的《违背我的意愿》,或者提供谋杀方案的《法医,尸体,解剖室:犯罪搜查216问》。平时很难找到整块时间埋首理论,数据,旅途中几乎都是密闭空间(交通工具和旅馆房间),能很好地进入修行状态。曾有朋友建议一块儿去庙里住几天,隔绝红尘,青灯作伴,可以专心著文。可我已习惯每日坐在咖啡馆长桌前写写停停,抬眼所见都是打扮清凉的都是女郎,五色迷目之下能安心于面前方寸白纸。如果周围太安静,可能人就真的能空灵通透,却连累笔头变得寡言。
最糟的决定是带美食书上路,特别是当地食物并不合我意时,揭页都是折磨。
去年过年去印度,我带去的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和赫贝特的《带马嚼铁的静物画》。两本都不是以阅读快感为前提的作品。更多时候我用朋友送的红皮笔记本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比阅读好玩。
同去的朋友在旅行箱里塞了一本《新视线》的印度专辑,到印度的第四天我才翻开它,书中所讲与现实所见一一对应,倒是生出荒诞与真实的奇趣。杂志里介绍的印度诸神家谱让我们现学现卖,去下个景点的时候终于不再用蓝色大神去称呼毗湿奴,也知道那只掏心表忠的猴神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我们还逼问印度朋友,你是哪个种姓阶层?现在想想,是非常非常不礼貌的事(但我们还是问了)。
正好书中介绍的昌迪加尔就是我们落地后的第一站,在那里前后待了一个礼拜,我们却没有去杂志中提到的任何一处景点。我们四个中国人都不是喜欢景点的人,反而着迷于当地的市井日常——留在朋友家看他母亲将小麦团直接放在煤气炉上烤到膨胀,比站在柯布西耶设计的水塔前合照来得好玩。
好几年前去大理古城,本来打算住四、五天就离开,但气候太好了,吃的太好了,每天阅读,发呆,骑单车太好了,临时决定帮KING叔的咖喱(八十公斤的古牧)和东东(四十公斤的金毛)洗澡后,绕着古城遛狗太好了……这么多太好了叠加起来,让四、五天变成十四、五天。带去的书早早读完,当时在古城只有卖杂志的杂货书店(更新极慢)和一家教材多过图书的二手书店,虽然知道很难有收获,可每天中午吃饭前还是会进去转转——你能想象我要下多大决心才能说服自己买一本不感兴趣的本格推理么?
现在应该不会遇见这种事了,一是阿德海豚书店崛起,二是在离开前想到,既然我可以提前订房,也可以提前在网上订好书快递过去,这样人未至,书先到,开启神仙生活。
电子书出现后似乎不再需要为旅行出门带什么书发愁,随手点击屏幕,上千上万本书任君选择。但我始终相信局限带来的好处——只带一本书出门,你就只能专心读这一本书。
不过以上论点也要看去哪里,最近半年常有去香港小住几天的机会,一开始我都会挑选几本书带上,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必要——常常在到埠当天,我就会钻进城邦书店或诚品书店,买下一到基本新鲜出炉的小说或杂文集。香港虽然人口密度大,咖啡馆里倒是永远找得到空位。每天出门,去哪家小坐会决定我阅读与写作进度……写到这里,我觉得下次可以写一篇《带着《 》回来》,回忆一下那些在旅行中购买的书籍,各位觉得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