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你在北京还好吗?
文/赫恩曼尼
(微信ID: changxiaodai1990)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羊脂球》
前几天,陆禾的新书《你在北京还好吗》上市。她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活动“你在北京还好吗”。我接受了邀请,上传了这么一段文字:
“尽量不去想自己的境遇问题,可能是逃避自我厌恶的最好方法。在北京,租的房子门窗都不太结实。早上关窗锁门的时候就想:其实不锁也可以,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搬进来半年多,煤气、电灯、橱柜、洗衣机、微波炉、洗澡喷头,只要能想到的都坏了一个遍。房子太老,经不起折腾。于是就折腾我。折腾也是过日子,在哪里都一样,北京就是人多车多没户口买不起房空气不好,除此之外,也可以过得很乐呵。”
在这个大到没边儿、同学聚个会坐车能做两个小时的地界,深感自己的渺小。说来奇怪,当年在广袤无垠的大加州,在海浪滔天的一号公路上,在阴风怒号的苏格兰荒原上,都没觉得自己渺小。来北京,站在地铁口,往下望,乌泱泱的人头不停攒动,开始有点儿慌,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都是来这里打拼生活的人,都是有那么点儿小愿望希望实现的人,都是不愿意守着老家那一亩三分地,渴望挣脱牢笼的人。这群人聚在一起,行走在这群人中间,才无比真实地感到自己渺小。
北京就像一个巨大的枢纽,不管是飞向世界,还是在国内奔忙,都绕不过它。熟悉的不熟悉的,来了这地方就下意识地喊一句:聚啊。然后就免不了一顿酒足饭饱。原本是个特别不爱聚会的人,可能是大学的时候吃够了那些酒啊肉啊,也聊够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到头来一切都没有改变——既然什么都没有改变,又何苦去赴一场没有结果的宴席呢?
但北京不一样。聚在一起,不管工作生活多让人心烦,照样聊得不亦乐乎。大家心里都有数,人在卯着劲儿往一个目标冲的时候,在奋斗无果的时候,会变得急躁不安。所以我们从来不比谁混得好,而是相互调侃。先从调侃自己开始。
于是,你会认识这么一群人:不拿报酬、周末不停加班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太忙,来北京四五年连故宫、后海都没去过的设计师;为了买房向家里借钱,心存愧疚的公务员;因为失恋,喝酒一直把肝喝坏了的情种;从国外回来郁郁不得志却毫无办法的老同学;换了无数工作,一直找不到方向,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成家生娃的落魄鬼……
但大家还不是照样喝着酒、吐着烟,悠闲地聊着自己不堪回首的当下,第二天继续安安生生地过日子。
从前,我总觉得人应该干一番大事业才叫伟大,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后来,在北京,认识了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地界昂首阔步地走着,不畏不惧,明知自身的困境,却依然敢用自己脆弱的肉身搏一搏。这才叫厉害。
在北京,曾经熟悉的人早就不知身在何处,失了联系。陈年旧事,也不知道去哪里提一提。“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那些萍水相逢之人却总能给你平淡的生活里加点儿料。
林就是其中之一。在豆瓣上给我发了一封豆邮之后,就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在我单位楼下。他压低了帽子,让人看不见他的眼睛,像个躲避狗仔的明星,行走如风。他两手不停摆弄着我的书,语速极快地说:你别走偏了。别走向那条窄路上去。不合适你。
他似乎比我还忧心我写作的走向。而在此之前,我们连面都没见过。没有初见的尴尬,也没有过多的寒暄,林直接切入主题:你应该找准一条路,然后不遗余力地走下去,别在中间晃荡。
我承认自己的写作遇到了瓶颈,我也一直在思考风格和路线的问题。有时候,偏偏你越绞尽脑汁去想,结果越是不明朗,甚至连最初为什么开始都不记得了。
他说:试试总没错,还年轻,路还长。但是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规划。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人生的。和他的冷峻理智相比,我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蛋。他提的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了,而他表现出的忧心,让我说不出原因地感动。
还有人这么关心我的前路。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朱也是这样的人。当时我业余给她供稿,她便叫我到她那里坐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遇见她这样的人吧,已为人母,却还是保留着孩子一样的童贞。思考问题的时候,旁若无人。聊起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字字珠玑,分毫不差。我感觉自己在和一本写好的书打交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问她为什么叫我来。她看也不看我,慢悠悠地说:看见你写的那篇《妈妈的美国》啊。你知道吗?记者里面,会写好的人物稿的人不多,他们大多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文学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的稿子充分说明了你有这种素养,只是需要锻炼技巧。人物稿一定适合你。
我照葫芦画瓢,写了几稿。她帮我改啊改,终于合了她的意。然后抛给我一句:我说什么来着?
虽然后来忙起来就没什么联系了。我还是清楚地记得她对我说:人都是在高处相逢的。
人都是在高处相逢的。我什么时候才能亲自体会这种相逢呢?
在北京,我和一些人匆匆见面,又匆匆道别。谁也没觉得相逢多短暂,告别多残忍。好像只要在这座城,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人中,有的是找我译书的编辑,我告诉他们,除了剧本,我没有过翻译经验,他们说:你一定可以的。于是我翻译。有的是找我写书评的人,我告诉他们,我不会写书评,他们说:你就随便写写,就好。于是我写书评。有的连面都没见过,只是在网上说,看了你写的东西,觉得怎样怎样比较好,怎样怎样不够好。我照单全收。他们找我吵嘴,我就听他们吵。他们和我理论,我就和他们理论。他们为我谋划了100条路,热心极了。也有人向我求助,各式各样的问题铺天盖地。
在北京,偶尔为做饭吃饭发愁,偶尔为月底手头的钱不够发愁,偶尔为城市太大而人太奔波发愁,偶尔为停水停电发愁,偶尔为前路茫茫发愁。除此之外,人活一世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这正应了莫泊桑在《羊脂球》里说的那句话:“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这段路最终会到哪里去呢?我们走走看吧!
----------------------------------------
我的长篇小说《困兽手记:在柠檬与灯塔之间》(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上市!
亚马逊:http://t.cn/R5ZCowJ
京东:http://t.cn/R5ZNRvr
当当:http://t.cn/R5ZNyB4
电子书将于7月上架,看这个由设计师周小彧亲自手绘的封面好看不?
(微信ID: changxiaodai1990)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羊脂球》
前几天,陆禾的新书《你在北京还好吗》上市。她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活动“你在北京还好吗”。我接受了邀请,上传了这么一段文字:
“尽量不去想自己的境遇问题,可能是逃避自我厌恶的最好方法。在北京,租的房子门窗都不太结实。早上关窗锁门的时候就想:其实不锁也可以,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搬进来半年多,煤气、电灯、橱柜、洗衣机、微波炉、洗澡喷头,只要能想到的都坏了一个遍。房子太老,经不起折腾。于是就折腾我。折腾也是过日子,在哪里都一样,北京就是人多车多没户口买不起房空气不好,除此之外,也可以过得很乐呵。”
在这个大到没边儿、同学聚个会坐车能做两个小时的地界,深感自己的渺小。说来奇怪,当年在广袤无垠的大加州,在海浪滔天的一号公路上,在阴风怒号的苏格兰荒原上,都没觉得自己渺小。来北京,站在地铁口,往下望,乌泱泱的人头不停攒动,开始有点儿慌,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都是来这里打拼生活的人,都是有那么点儿小愿望希望实现的人,都是不愿意守着老家那一亩三分地,渴望挣脱牢笼的人。这群人聚在一起,行走在这群人中间,才无比真实地感到自己渺小。
北京就像一个巨大的枢纽,不管是飞向世界,还是在国内奔忙,都绕不过它。熟悉的不熟悉的,来了这地方就下意识地喊一句:聚啊。然后就免不了一顿酒足饭饱。原本是个特别不爱聚会的人,可能是大学的时候吃够了那些酒啊肉啊,也聊够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到头来一切都没有改变——既然什么都没有改变,又何苦去赴一场没有结果的宴席呢?
但北京不一样。聚在一起,不管工作生活多让人心烦,照样聊得不亦乐乎。大家心里都有数,人在卯着劲儿往一个目标冲的时候,在奋斗无果的时候,会变得急躁不安。所以我们从来不比谁混得好,而是相互调侃。先从调侃自己开始。
于是,你会认识这么一群人:不拿报酬、周末不停加班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太忙,来北京四五年连故宫、后海都没去过的设计师;为了买房向家里借钱,心存愧疚的公务员;因为失恋,喝酒一直把肝喝坏了的情种;从国外回来郁郁不得志却毫无办法的老同学;换了无数工作,一直找不到方向,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成家生娃的落魄鬼……
但大家还不是照样喝着酒、吐着烟,悠闲地聊着自己不堪回首的当下,第二天继续安安生生地过日子。
从前,我总觉得人应该干一番大事业才叫伟大,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后来,在北京,认识了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地界昂首阔步地走着,不畏不惧,明知自身的困境,却依然敢用自己脆弱的肉身搏一搏。这才叫厉害。
在北京,曾经熟悉的人早就不知身在何处,失了联系。陈年旧事,也不知道去哪里提一提。“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那些萍水相逢之人却总能给你平淡的生活里加点儿料。
林就是其中之一。在豆瓣上给我发了一封豆邮之后,就以极快的速度出现在我单位楼下。他压低了帽子,让人看不见他的眼睛,像个躲避狗仔的明星,行走如风。他两手不停摆弄着我的书,语速极快地说:你别走偏了。别走向那条窄路上去。不合适你。
他似乎比我还忧心我写作的走向。而在此之前,我们连面都没见过。没有初见的尴尬,也没有过多的寒暄,林直接切入主题:你应该找准一条路,然后不遗余力地走下去,别在中间晃荡。
我承认自己的写作遇到了瓶颈,我也一直在思考风格和路线的问题。有时候,偏偏你越绞尽脑汁去想,结果越是不明朗,甚至连最初为什么开始都不记得了。
他说:试试总没错,还年轻,路还长。但是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规划。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人生的。和他的冷峻理智相比,我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蛋。他提的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了,而他表现出的忧心,让我说不出原因地感动。
还有人这么关心我的前路。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朱也是这样的人。当时我业余给她供稿,她便叫我到她那里坐坐。在现实生活中,极少遇见她这样的人吧,已为人母,却还是保留着孩子一样的童贞。思考问题的时候,旁若无人。聊起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字字珠玑,分毫不差。我感觉自己在和一本写好的书打交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问她为什么叫我来。她看也不看我,慢悠悠地说:看见你写的那篇《妈妈的美国》啊。你知道吗?记者里面,会写好的人物稿的人不多,他们大多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文学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的稿子充分说明了你有这种素养,只是需要锻炼技巧。人物稿一定适合你。
我照葫芦画瓢,写了几稿。她帮我改啊改,终于合了她的意。然后抛给我一句:我说什么来着?
虽然后来忙起来就没什么联系了。我还是清楚地记得她对我说:人都是在高处相逢的。
人都是在高处相逢的。我什么时候才能亲自体会这种相逢呢?
在北京,我和一些人匆匆见面,又匆匆道别。谁也没觉得相逢多短暂,告别多残忍。好像只要在这座城,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人中,有的是找我译书的编辑,我告诉他们,除了剧本,我没有过翻译经验,他们说:你一定可以的。于是我翻译。有的是找我写书评的人,我告诉他们,我不会写书评,他们说:你就随便写写,就好。于是我写书评。有的连面都没见过,只是在网上说,看了你写的东西,觉得怎样怎样比较好,怎样怎样不够好。我照单全收。他们找我吵嘴,我就听他们吵。他们和我理论,我就和他们理论。他们为我谋划了100条路,热心极了。也有人向我求助,各式各样的问题铺天盖地。
在北京,偶尔为做饭吃饭发愁,偶尔为月底手头的钱不够发愁,偶尔为城市太大而人太奔波发愁,偶尔为停水停电发愁,偶尔为前路茫茫发愁。除此之外,人活一世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这正应了莫泊桑在《羊脂球》里说的那句话:“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这段路最终会到哪里去呢?我们走走看吧!
----------------------------------------
我的长篇小说《困兽手记:在柠檬与灯塔之间》(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上市!
亚马逊:http://t.cn/R5ZCowJ
京东:http://t.cn/R5ZNRvr
当当:http://t.cn/R5ZNyB4
电子书将于7月上架,看这个由设计师周小彧亲自手绘的封面好看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