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铭文学和书法史》第17章 西方文字在中国的历史
内容:明末清初汉语著作中的拉丁文字。早期双语字典,西文在19、20世纪的传播。
参考文献: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
--------------------------------------------------------------翻译如下-------------------------------------------------------------
一开始拉丁字母可能是通过澳门(Macao)进入汉语世界,因为在16世纪70年代在这里成立了一座教授中国人西方语言的学校。1600年前一些拉丁语书籍在澳门已有流传。最早在中国出版包含拉丁文字的书籍是《程氏墨苑》(Chengshi Moyuan),在这本书中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地使用一些ABC字母为汉字注音。这些字母使用意大利草书(cursive Italian)书写。
1626年由金尼阁(Nicholas Trigault,1577-1628)著《西儒耳目资》(Xiru Ermu Zi)出版,这是一本为大多数中国汉字拼音注音的书籍(三卷本收录14,000个汉字),是比利时耶稣会士的一项伟大成就。
然而作为一条准则,在中国的耶稣会士拒绝使用ABC文字,可能是害怕被指责引进新奇危险的事务。利玛窦在他著名的“世界地图”中没有使用一个拉丁字母,第一次使用了如“Ou-luo-ba”(Europe),“Luo-ma”(Rome)和“Yi-da-li-ya"(Italy)这样的术语。同样在多产的翻译家艾儒略(Giulio Aleni)的作品中也没有ABC字母,他宁愿使用汉字来翻译像“fei-lu-suo-fei-ya”(Philosophy)或“ma-de-ma-di-jia”(mathematics)这样的术语。传教士们很不情愿将他们的书写系统呈现给一般读者,然而学习神学的中国学生和牧师候选必须学会拉丁语以便阅读教会文件和难翻译的《圣经》。最早学习拉丁语的学生是16世纪晚期至澳门甚至果阿(Goa)的旅行者。17、18世纪,一些学生(早期学生中包括郑玛诺1633-1673)到意大利学习西方语言和神学,但是他们回到中国并没有对这个庞大帝国的教育体制变革造成哪怕最轻微的影响。
直到1895年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后,西方书写系统才变得对知识分子有吸引力。梁启超曾师从马相伯(1840-1939),这位可以被认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拉丁语老师。然而他的著作《拉丁文通》却没有造成影响。整个20世纪中国大多数教育机构都忽略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天主教堂中拉丁语学习却是渊源已久的传统,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大约有5000个神学学生和牧师掌握了这门古典语言。1900年后汉字的“罗马化(Romanisation)”被推广,中国的小孩开始通过拉丁字母ABC来认识汉字。现在中国的许多路标都使用两种语言。
希腊字母在中国出现要更晚。尽管马相伯和他的弟弟马建忠在徐家汇中学(Xujiahui High School)学习过古典希腊语,但是他们的希腊语课本却不可能出版于19世纪。在上海的天主教传教士宁愿使用法国课本来讲授这些语言,因为为中国人出版一本好教材太困难。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他的课本中使用三种语言:希腊语、拉丁语和汉语。
下面是司徒雷登希腊语课本中的一页。(上海,1917)
希望更多中国学生理解和欣赏西文书法之妙。
---------------------------------------------------------------THE END-------------------------------------------------------
参考文献: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
--------------------------------------------------------------翻译如下-------------------------------------------------------------
一开始拉丁字母可能是通过澳门(Macao)进入汉语世界,因为在16世纪70年代在这里成立了一座教授中国人西方语言的学校。1600年前一些拉丁语书籍在澳门已有流传。最早在中国出版包含拉丁文字的书籍是《程氏墨苑》(Chengshi Moyuan),在这本书中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地使用一些ABC字母为汉字注音。这些字母使用意大利草书(cursive Italian)书写。
1626年由金尼阁(Nicholas Trigault,1577-1628)著《西儒耳目资》(Xiru Ermu Zi)出版,这是一本为大多数中国汉字拼音注音的书籍(三卷本收录14,000个汉字),是比利时耶稣会士的一项伟大成就。
然而作为一条准则,在中国的耶稣会士拒绝使用ABC文字,可能是害怕被指责引进新奇危险的事务。利玛窦在他著名的“世界地图”中没有使用一个拉丁字母,第一次使用了如“Ou-luo-ba”(Europe),“Luo-ma”(Rome)和“Yi-da-li-ya"(Italy)这样的术语。同样在多产的翻译家艾儒略(Giulio Aleni)的作品中也没有ABC字母,他宁愿使用汉字来翻译像“fei-lu-suo-fei-ya”(Philosophy)或“ma-de-ma-di-jia”(mathematics)这样的术语。传教士们很不情愿将他们的书写系统呈现给一般读者,然而学习神学的中国学生和牧师候选必须学会拉丁语以便阅读教会文件和难翻译的《圣经》。最早学习拉丁语的学生是16世纪晚期至澳门甚至果阿(Goa)的旅行者。17、18世纪,一些学生(早期学生中包括郑玛诺1633-1673)到意大利学习西方语言和神学,但是他们回到中国并没有对这个庞大帝国的教育体制变革造成哪怕最轻微的影响。
直到1895年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后,西方书写系统才变得对知识分子有吸引力。梁启超曾师从马相伯(1840-1939),这位可以被认为中国第一个著名的拉丁语老师。然而他的著作《拉丁文通》却没有造成影响。整个20世纪中国大多数教育机构都忽略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天主教堂中拉丁语学习却是渊源已久的传统,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大约有5000个神学学生和牧师掌握了这门古典语言。1900年后汉字的“罗马化(Romanisation)”被推广,中国的小孩开始通过拉丁字母ABC来认识汉字。现在中国的许多路标都使用两种语言。
希腊字母在中国出现要更晚。尽管马相伯和他的弟弟马建忠在徐家汇中学(Xujiahui High School)学习过古典希腊语,但是他们的希腊语课本却不可能出版于19世纪。在上海的天主教传教士宁愿使用法国课本来讲授这些语言,因为为中国人出版一本好教材太困难。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在他的课本中使用三种语言:希腊语、拉丁语和汉语。
下面是司徒雷登希腊语课本中的一页。(上海,1917)
![]() |
希望更多中国学生理解和欣赏西文书法之妙。
![]() |
![]() |
---------------------------------------------------------------THE END-------------------------------------------------------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