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万病之药!
![]() |
从中医理论来看,由于茶也是药,甚至是著名的“万病之药”,所以它也和其他中药一样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具体地说,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等项。
茶在本草(古代中药文献)类书籍中的记述,作者认为只能定为首载于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列于木部中品。其文甚简,正文如下:“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茶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新修本草》作“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甘,微寒,无毒”,字是完全相同,只调换了苦与甘的位置,看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个攻补兼备的良药。上述功效中,属攻者如清热、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从四气上分析,其性“微寒”,其实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这也和茶叶的传统功效基本相符。从升降浮沉方面说,茶叶也是兼备多能的,它的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概括,所以明朝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一味而归经遍及于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茶是无毒安全的,所以可以长服、久服。官方微信:2476249030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