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童年
在两年前的好几年里,家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电话,是一张火车票,是生活费的来源,是父母欲说还休的叮嘱,是假期的时候住在家里意识才会强调的我是个这里长大的孩子。后来,我回家了,家乡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回到我的身边,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父母,一日三餐的油盐酱醋,与父母就一些问题面对面的讨论与争辩,为自己将来做打算的一次次努力与失败。没有了大城市的堵车与每天吸不完的尾气,没有了大卖场里面永远的熙熙攘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环保的电动车和只有过节、年关才会挤起来的百货商超。
家乡,对我来说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是一种我记得的和不记得的回忆。我记得的,在我的脑海里;我不记得的,在亲人的讲述里。于我如此,于他人大概也一样吧。我到现在还记得回奶奶家时,走到那所学校后面,爸爸兴奋的、眼中放光的跟我讲,他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放羊的事情。我知道,他找到自己的回忆了,孩提时的无忧与开心,仿佛一瞬间又感受到了那时的快乐一样。我也来回忆回忆我家乡的童年吧。
首先要说的是那所医院,妈妈上班的关系,我小时候的很多时光都是在那周围度过的,小时候搬来搬去的几所住处也都在医院周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地方玩,几个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就去医院里面玩捉迷藏和抓人游戏,大厅里、露台上都有我们疯玩的身影。我小时候很是调皮,喜欢爬高上低,有一次顺着电线杆的斜拉铁绳往上爬,手握着铁丝滑了下来,一簇铁丝头深深的扎进了我手侧面的肉里,整个人吊在上面,动弹不得,只能在那里哭,一个认识我的阿姨把我取了下来,没错……就是取了下来,去找我妈妈,妈妈带着我给我消毒、包扎,包扎其实一点都不疼,我却哇哇大哭,现在想想,应是吓的。后来我手上就留了一块疤,看到它的时候,竟觉得心中有几分美好。
医院里面还有一个地方,我很喜欢去,但是不被大人允许去,那就是医院的花房,顺着路一直往前走,再走过一个很小的桥就到了,大大的玻璃房子,里面有很多绿色植物和花花草草。但是旁边就是传染科,所以这里被大人三令五申不准来,但有时候还是会偷偷去看花。有一次,妈妈爸爸带着我去找花房的叔叔,心中很疑惑,不是说不让来嘛……很多的植物,高高大大的(可能因为我小吧),因为爸爸喜欢拍照,总喜欢拍照,所以当时还拍了照片,证据算是留下来了,可是后来再跟他们说起这事,他们居然不记得了。
还有一个想说的地方,就是西北大操场,我们小时候都叫靶场,因为驻军部队经常会来这里练习射击打靶。那里原来有两座不大的土丘,当时如果能在土里面挖出一个弹壳,真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几个小伙伴还会到这里来野炊,拿着锅、方便面、鸡蛋、菜叶来生火煮东西吃,其实我们都是不过十岁的孩子,没有人会做饭,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到底熟了没,可吃起来却觉得很香。
我们学校里面老师还会组织同学们到这里来放风筝,每人拿一个风筝,排着很长的队,就来了,到后来居然有同学的风筝飞的高的收不下来了,最后我们都走了,剩她和一个好心的叔叔收风筝,小时候就是群居心理,所以有种觉得她被组织抛弃了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里属于城边上了,比较僻静,那时候不少早恋的哥哥姐姐还有正常恋爱的大人会来这里约会,我那时候比较傻,啥也不知道,只是随着小伙伴们躲的远远的偷看,看到他们有亲昵的举动就一起大声起哄,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又不地道啊。
另外我要说的就是我们在河堤旁的家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搬到那里住,一直住到我上大二,可以说承载了最多的记忆。当时院里有一棵樱桃树,特别好吃的那种,每到五月,就结一树的红樱桃,很好看,也很好吃。上初中了,开始有早晚自习,那时候学了地理,早晚的时候天很黑,我有时没事就往天上看,竟然找到了猎户座和北斗七星,不过看多了就会害怕,觉得天上有好多个无形的东西。河堤边上还有不少的坟头,那也是我上下学时候害怕的东西,小路上有时没有灯,三五个同学一起还好,自己的时候,就跑得很快,生怕被鬼捉了去。
后来我们河堤边的家被市里规划成绿化带,拆了,可能因为住了太久,搬到新家之后,走路的方向不同,总有种不是回自己家的感觉,尤其我之前在外地上学回家也就待个把月就走了,感情真真培养不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对河堤那边很念旧,我对现在的家真正有归属感也就是这两年,但时不时的还是会去那里看看,看看那边的镇河铁牛,看看我们在的时候就长了很久的梧桐树。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不断的改建和发展,不光是我们河堤的家现在没有了,那所医院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了水磨石地板,没有了白墙,没有了发黄的木门,一切都是现代化的样子。靶场也消失了,建了一所学校,我甚至已经找不到了它的坐标。
家乡是美好的回忆,只在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安慰我们孤寂的心情;家乡是一根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牵挂。马赛尔·普鲁斯特说过,“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过去的和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让人们惦记。但这种惦记很容易建立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使我们轻而易举的否定握在手里的幸福,追忆中最容易错过的就是珍贵的当下。一千个美丽的过去,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站在记忆的风口,我们已无力还手,珍惜现实的拥有才是最应该做的。
家乡,对我来说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是一种我记得的和不记得的回忆。我记得的,在我的脑海里;我不记得的,在亲人的讲述里。于我如此,于他人大概也一样吧。我到现在还记得回奶奶家时,走到那所学校后面,爸爸兴奋的、眼中放光的跟我讲,他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放羊的事情。我知道,他找到自己的回忆了,孩提时的无忧与开心,仿佛一瞬间又感受到了那时的快乐一样。我也来回忆回忆我家乡的童年吧。
首先要说的是那所医院,妈妈上班的关系,我小时候的很多时光都是在那周围度过的,小时候搬来搬去的几所住处也都在医院周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地方玩,几个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就去医院里面玩捉迷藏和抓人游戏,大厅里、露台上都有我们疯玩的身影。我小时候很是调皮,喜欢爬高上低,有一次顺着电线杆的斜拉铁绳往上爬,手握着铁丝滑了下来,一簇铁丝头深深的扎进了我手侧面的肉里,整个人吊在上面,动弹不得,只能在那里哭,一个认识我的阿姨把我取了下来,没错……就是取了下来,去找我妈妈,妈妈带着我给我消毒、包扎,包扎其实一点都不疼,我却哇哇大哭,现在想想,应是吓的。后来我手上就留了一块疤,看到它的时候,竟觉得心中有几分美好。
医院里面还有一个地方,我很喜欢去,但是不被大人允许去,那就是医院的花房,顺着路一直往前走,再走过一个很小的桥就到了,大大的玻璃房子,里面有很多绿色植物和花花草草。但是旁边就是传染科,所以这里被大人三令五申不准来,但有时候还是会偷偷去看花。有一次,妈妈爸爸带着我去找花房的叔叔,心中很疑惑,不是说不让来嘛……很多的植物,高高大大的(可能因为我小吧),因为爸爸喜欢拍照,总喜欢拍照,所以当时还拍了照片,证据算是留下来了,可是后来再跟他们说起这事,他们居然不记得了。
还有一个想说的地方,就是西北大操场,我们小时候都叫靶场,因为驻军部队经常会来这里练习射击打靶。那里原来有两座不大的土丘,当时如果能在土里面挖出一个弹壳,真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几个小伙伴还会到这里来野炊,拿着锅、方便面、鸡蛋、菜叶来生火煮东西吃,其实我们都是不过十岁的孩子,没有人会做饭,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到底熟了没,可吃起来却觉得很香。
我们学校里面老师还会组织同学们到这里来放风筝,每人拿一个风筝,排着很长的队,就来了,到后来居然有同学的风筝飞的高的收不下来了,最后我们都走了,剩她和一个好心的叔叔收风筝,小时候就是群居心理,所以有种觉得她被组织抛弃了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里属于城边上了,比较僻静,那时候不少早恋的哥哥姐姐还有正常恋爱的大人会来这里约会,我那时候比较傻,啥也不知道,只是随着小伙伴们躲的远远的偷看,看到他们有亲昵的举动就一起大声起哄,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又不地道啊。
另外我要说的就是我们在河堤旁的家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搬到那里住,一直住到我上大二,可以说承载了最多的记忆。当时院里有一棵樱桃树,特别好吃的那种,每到五月,就结一树的红樱桃,很好看,也很好吃。上初中了,开始有早晚自习,那时候学了地理,早晚的时候天很黑,我有时没事就往天上看,竟然找到了猎户座和北斗七星,不过看多了就会害怕,觉得天上有好多个无形的东西。河堤边上还有不少的坟头,那也是我上下学时候害怕的东西,小路上有时没有灯,三五个同学一起还好,自己的时候,就跑得很快,生怕被鬼捉了去。
后来我们河堤边的家被市里规划成绿化带,拆了,可能因为住了太久,搬到新家之后,走路的方向不同,总有种不是回自己家的感觉,尤其我之前在外地上学回家也就待个把月就走了,感情真真培养不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对河堤那边很念旧,我对现在的家真正有归属感也就是这两年,但时不时的还是会去那里看看,看看那边的镇河铁牛,看看我们在的时候就长了很久的梧桐树。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不断的改建和发展,不光是我们河堤的家现在没有了,那所医院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了水磨石地板,没有了白墙,没有了发黄的木门,一切都是现代化的样子。靶场也消失了,建了一所学校,我甚至已经找不到了它的坐标。
家乡是美好的回忆,只在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安慰我们孤寂的心情;家乡是一根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牵挂。马赛尔·普鲁斯特说过,“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过去的和得不到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让人们惦记。但这种惦记很容易建立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使我们轻而易举的否定握在手里的幸福,追忆中最容易错过的就是珍贵的当下。一千个美丽的过去,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站在记忆的风口,我们已无力还手,珍惜现实的拥有才是最应该做的。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Hello Doroth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