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没有你》
一部比较小众的片子吧,很写实,用昏暗的镜头、灰白的画面,讲述一个无奈却带着倔强的故事。
一位辛苦工作却只能糊口的父亲,带着一个7岁的女儿艰难地讨生活,父亲的“前女友”也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多年前不辞而别了。妈妈11年前就嫁人了,于是作为“非婚生子女”的女孩,监护权是在妈妈和她法定丈夫的手里。于是父亲没法给女儿上户口,也没法送她去读书,甚至,生活在一起都是非法的了。
经过阿财哥的建议,父亲去找现在是立委的国小同学帮忙,虽然所有接待父亲的人都客客气气(除了一个保安),“先生”长“先生”短的,但是却把他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总之一切还是按法律办。父亲是一个无能、懦弱的人,被逼无奈,抱着女儿要跳天桥,被解救下来之后,女儿被带走了。女儿被寄养在别人家,被送到学校上学,“享受”着社会福利的女儿学习异常优异,却很自闭,辅导员们开始担心她的心理健康,两年后,女儿被送回父亲身边。
虽然父亲无能、懦弱、一贫如洗,但是他仍倔强地守护着女儿,女儿也倔强地爱着父亲。父亲“非法”潜水工作,女儿就在船上朝海里张望;女儿被带走,父亲两年间坚持一家一家学校地找。父亲对女儿说“还是去跟着妈妈吧?”女儿使劲推了父亲一下。这个已经是片中最激烈的父女情感表达了。
戴立忍很低调,用灰白的画面让人压抑,也催人泪下。
有一点觉得奇怪,虽然男主角被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但是接待他的“公务员”们还是蛮客气的,虽然他衣衫褴褛也“先生、先生”地叫着,甚至在“**府”前怀疑他有极端行为来制服他时,都是客客气气的。如果是大陆的片子,肯定会受尽白眼、凌辱甚至被暴打一顿,让观众觉得悲凉的同时激起对无良社会的愤怒和仇恨。戴立忍没有这么做,是他太克制?是想让表面的客气与内在的冷漠形成对比?还是台湾社会还真的比较“温良恭俭让”?
其实我没有觉得这些“公务员”很冷漠,真的。我觉得这些人只是照章办事,冷漠的是法律,是社会的现实。冷漠的地方有:要自杀的时候,电视机前那帮看客;跑政治线的那个女记者;还有那个保安。但是我觉得这些还都蛮小儿科的,或许是在大陆重口味的戏和新闻报道太多了,老百姓没有收到“凌辱”我已经觉得是很“温情”了。呃,是我比较麻木,还是社会文明程度有差异?不管哪个都是杯具!
片中唯一让人觉得温暖的就是阿财哥了吧,一生有这样的朋友真是福气!在残忍中倔强地展现温情,我喜欢这样的片子。过于重口味的片子,只会让人更愤怒、更失望和更麻木,还是少来点好。
一位辛苦工作却只能糊口的父亲,带着一个7岁的女儿艰难地讨生活,父亲的“前女友”也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多年前不辞而别了。妈妈11年前就嫁人了,于是作为“非婚生子女”的女孩,监护权是在妈妈和她法定丈夫的手里。于是父亲没法给女儿上户口,也没法送她去读书,甚至,生活在一起都是非法的了。
经过阿财哥的建议,父亲去找现在是立委的国小同学帮忙,虽然所有接待父亲的人都客客气气(除了一个保安),“先生”长“先生”短的,但是却把他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总之一切还是按法律办。父亲是一个无能、懦弱的人,被逼无奈,抱着女儿要跳天桥,被解救下来之后,女儿被带走了。女儿被寄养在别人家,被送到学校上学,“享受”着社会福利的女儿学习异常优异,却很自闭,辅导员们开始担心她的心理健康,两年后,女儿被送回父亲身边。
虽然父亲无能、懦弱、一贫如洗,但是他仍倔强地守护着女儿,女儿也倔强地爱着父亲。父亲“非法”潜水工作,女儿就在船上朝海里张望;女儿被带走,父亲两年间坚持一家一家学校地找。父亲对女儿说“还是去跟着妈妈吧?”女儿使劲推了父亲一下。这个已经是片中最激烈的父女情感表达了。
戴立忍很低调,用灰白的画面让人压抑,也催人泪下。
有一点觉得奇怪,虽然男主角被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但是接待他的“公务员”们还是蛮客气的,虽然他衣衫褴褛也“先生、先生”地叫着,甚至在“**府”前怀疑他有极端行为来制服他时,都是客客气气的。如果是大陆的片子,肯定会受尽白眼、凌辱甚至被暴打一顿,让观众觉得悲凉的同时激起对无良社会的愤怒和仇恨。戴立忍没有这么做,是他太克制?是想让表面的客气与内在的冷漠形成对比?还是台湾社会还真的比较“温良恭俭让”?
其实我没有觉得这些“公务员”很冷漠,真的。我觉得这些人只是照章办事,冷漠的是法律,是社会的现实。冷漠的地方有:要自杀的时候,电视机前那帮看客;跑政治线的那个女记者;还有那个保安。但是我觉得这些还都蛮小儿科的,或许是在大陆重口味的戏和新闻报道太多了,老百姓没有收到“凌辱”我已经觉得是很“温情”了。呃,是我比较麻木,还是社会文明程度有差异?不管哪个都是杯具!
片中唯一让人觉得温暖的就是阿财哥了吧,一生有这样的朋友真是福气!在残忍中倔强地展现温情,我喜欢这样的片子。过于重口味的片子,只会让人更愤怒、更失望和更麻木,还是少来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