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各有不同,黑暗却都一样
《一无所有》的书摘。(The Dispossessed by Ursula K.Le Guin,1974)
现在要有个奥多那样的人就好了。但这一次,已经没有一个月亮可以让我们逃逸了。我们要在此地实现正义。你知道,在这里,在这一百五十年里,你们的社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吗,这里的人彼此祝福时,他们会说,“愿你转世重生于阿纳瑞斯”!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社会活生生地存在着,这个社会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剥削。有了阿纳瑞斯,他们就不能再声称这些不过是海市蜃楼,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白日梦!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将你如此隐蔽地藏在伊尤尤恩大学,谢维克博士。为什么他们从来不允许你出现在任何面向公众的会议上,为什么一旦发现你不见了,他们就会像猎狗追野兔一样四处找你。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你的这个思想,而是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一个危险的思想。你就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化身,现在又来到了我们中间。
(这是第九章,玛伊达对谢维克的倾诉。我当时为什么在这一段做标记?受前后文和人物情绪的感染,总会触动于如此冲动的冒险的感情流露。看小说时总这样。)
(勒古恩的小说,翻译过来会流失一点味道。于是最近终于捧起了原版。神也救不了我贫乏的词汇量。)
“我不认可,杜伊奥。我可不想让那些黑衣人揍我的脸或者砸破我的脑袋。如果他们出手伤人,我会反击。”
“喜欢他们那种方法的话,那就加入他们好了。实现正义不能通过武力!”
“一味被动无法获得权力。”
“我们寻求的不是权力,我们寻求的是权力的终结!……手段即结果,奥多一生都这么说。只有和平的手段才能带来和平的结果,只有公正的行为才能带来最终的正义!”
(第九章,玛伊达和小女孩西罗的对话。仿佛看到了冲动的年轻人和起义领袖的相处。二者合一就是暴乱。)
(下面是谢维克为起义群众做的演讲。读本书到一半时,特别想放弃。在杂事和学习的琐隙间几次三番拿起又放下,最后一口气读完,半点不后悔。精华高度集中于书后半。本段即为精华之一。)
广场上站着的的人比整个阿比内的居民人数都多,谢维克想。不过,对亲身体验进行量化的想法是毫无意义的。他跟玛伊达还有其他一些人站在国会大厦台阶上,就在那些柱子和高大的青铜门前边,俯视着那片涌动着的由肃穆面庞组成的海洋,和他们一起听演讲。他们聆听并领会着,那感觉似乎并不是许多理性的个体在感知在领会,而是“一个人”在审视和聆听自己的思想,或者干脆就像一个思想在自我感知、自我领会。
他用他们的语言说出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很久以前,在孤寂之中,他曾为自己的生命的本质说过同样的话。
“让我们汇聚一堂的是我们所经受的苦难,而不是爱。爱不受理智控制,受到逼迫时爱会转变成恨。但是,我们并非自愿选择了这种将我们联接在一起的纽带。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兄弟,因为我们彼此分享一切。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受苦难,在苦难中,在饥饿中,在贫穷中,在希望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兄弟情谊。我们知道这种情谊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它。
我们知道,唯有彼此相依,我们才能得到帮助。除了我们互相伸出的友爱之手,没有别的手可以拯救我们。你们伸出来的手都是空的,我的也一样。你们一无所有,你们没有占有任何东西,你们没有拥有任何东西。所以你们是自由的,你们所有的就是你们自己,以及你们所付出的一切。”
“我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你们在我身上看到了那个承诺,两百年之前我们在这个城市做出的那个承诺。在阿纳瑞斯,我们保持了这个承诺。除了自由,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能给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的自由。我们没有法律,只有人人互助这条基本原则,我们没有政府,只有自由联合这条基本原则。我们没有国家、没有总统、没有总理、没有长官、没有将军、没有老板、没有银行家、没有地主、没有工资、没有慈善团体、没有警察、没有士兵、没有战争,别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我们是分享者,不是占有者。我们那里并不富裕昌盛,我们没有人很富有,没有人有权力。如果你们向往的是阿纳瑞斯,如果这就是你们寻求的将来,那么我告诉你们,你们应当空着双手前往那里。你们应当chiluo着身子独自前往,像一个刚来到这世上的赤子一样去迎接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过往,没有任何财产,生命完全依赖于他人。你们不能未予先取,应当完全奉献出自我。你们不能花钱购买革命,也不能制造革命。你们必须是革命本身。革命就在你们的灵魂之中,否则革命就无所依存。”
(“你们必须是革命本身”——这才是真正的奥多主义者)
(第十章,阿纳瑞斯,谢维克亲自前去寻找塔科)
有一位老太太起身时说道:“别着急,兄弟,他们洗碗还得洗上一小时呢。”她板着脸,显得很严厉,没有母性的慈祥;但她的声音显得很有感情,显得平等友爱。她没法为他们做什么,只能跟他们说:“别急。”然后就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怀兄弟情谊。
他们同样没法为她做什么,也没法为彼此做什么。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羞于说出我们拒绝派遣。因为社会意识完全支配了个人意识,而不是两者取得平衡。我们不是在协作——我们是在服从。我们害怕被遗弃,害怕别人说我们懒,说我们没用,说我们自我中心。我们对邻居评价的惧意,更甚于我们对自己选择自由的敬意。你不相信我,塔科,可你试一试看,试着跨过那条线,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试过之后,你就会认识到,蒂里恩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崩溃,会失落绝望。
我们制造了犯罪,跟那些资产者一样。我们把一个人赶出了我们认同的圈子,并为此而声讨他。我们发明了常规行为的法律,用以在我们身边筑起了墙,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墙,因为它们已经成了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科学家可以宣称他的作品并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不带私人色彩的事实。艺术家却无法以事实来作掩护,他无所遁形。
他让我明白了监狱的概念,让我明白了是谁建造了监狱——那些建起墙壁的人就是自己的囚徒。我要发挥我在社会有机体中应有的作用。我要去摧毁那些墙。
他双手枕头,眼前一片漆黑,耳边宁静无声。他想起了自己在沙漠里的长途跋涉,想起了沙漠的起伏地面和海市蜃楼,想起了那个司机光秃秃的褐色脑袋和率直眼神。他说过,人应当跟时间合作,而不是与之作对。
正是在意志受挫的时候,他了解到了它的强大力量。社会的或者道德的强迫力量都无法同它抗衡,连饥饿也无法将它压制下去。他拥有的东西越少,他存在的必要性就变得越纯粹。
用奥多主义的词汇来说,他认识到了他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而应具有的“功能”,即他最擅长的工作。做了这个工作,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他只有发挥才能,所有人都应该这样,而且相互协作,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既灵活又强大。这是奥多《类比》一书的核心思想。阿纳瑞斯这个奥多主义社会虽然不甚理想,但是在他看来,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增加了。
没有了国家,社会同个人之间的互动及互惠关系就越发清晰。这样的社会仍然可以要求它的个体做出牺牲,但决不会要求他们做出妥协。原因在于,尽管唯有社会才能给人安全感、稳定感,但有力量做出选择的却只有个人——每一个人。这是一种改变的力量,是生命最本质的作用力。按照奥多主义的观点,社会就是永不停息的变革过程,而变革正是源自善于思考的头脑。
到现在,他可以肯定,自己对于创新的激烈渴望,从奥多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正当的。他对自身工作的那种原始的责任感,并不像他曾经以为的那样,把他跟同伴、跟这个社会割裂开来。相反,这种责任感会把他与他们彻彻底底地联系到一起。
只要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就会以同样的责任感对待其他任何事。只要有了这种认识,他就不会再将自己仅仅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并为此牺牲其他义务。
(人非工具,自有意志。)
将手段同最终将结果分开是不对的。对他和她而言,终点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过程,过程即全部。你前进的方向或许没有错,很有希望到达终点,但你却可能是错的。当然,你出发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要在哪里停步。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谈得到责任和承诺,也才能让责任和承诺延续下去。
圆满,谢维克想,是针对时间而言的概念。对感官乐趣的追逐是循环的,重复的,不在时间范畴之内。寻觅刺激者和性乱者的不同追求只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种追求是有尽头的,到了尽头之后又得重新开始。它不是出发和归来,而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一间锁住的屋子,一间牢房。
这间锁住的屋子外面才是时间的天地。在这片人类无法定居的天地中,灵魂可以借助运气和勇气,建成近乎脆弱而近于幻想的信念之路,信念之城。
只有在过去和未来的背景之内,行为才具有人性的意义。人类力量的根基在于坚持过去和未来的统一性、将时间连为一体的信念。没有这份信念,人类将一事无成。
顺时而行,而不是逆时而行,他想,意思就是,时间没有虚度,痛苦自有其价值。
(第十二章,阿纳瑞斯)
一开始他说得很轻,没有几个人听得清。
“……人所应得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切,得到那些曾堆积在那些死去帝王陵墓中的一切奢侈品。我们又什么也不应得到,即便是饥饿时的一口面包。在别人挨饿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在吃吗?而你们要因为这个而惩罚我们吗?你们会因为别人可以吃饱而我们饿着肚子就奖励我们吗?没有人应当受到惩罚,没有人应当得到奖励。不要想什么应得,不要想什么获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开始思考。”
现在要有个奥多那样的人就好了。但这一次,已经没有一个月亮可以让我们逃逸了。我们要在此地实现正义。你知道,在这里,在这一百五十年里,你们的社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吗,这里的人彼此祝福时,他们会说,“愿你转世重生于阿纳瑞斯”!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社会活生生地存在着,这个社会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剥削。有了阿纳瑞斯,他们就不能再声称这些不过是海市蜃楼,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白日梦!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将你如此隐蔽地藏在伊尤尤恩大学,谢维克博士。为什么他们从来不允许你出现在任何面向公众的会议上,为什么一旦发现你不见了,他们就会像猎狗追野兔一样四处找你。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你的这个思想,而是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一个危险的思想。你就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化身,现在又来到了我们中间。
(这是第九章,玛伊达对谢维克的倾诉。我当时为什么在这一段做标记?受前后文和人物情绪的感染,总会触动于如此冲动的冒险的感情流露。看小说时总这样。)
(勒古恩的小说,翻译过来会流失一点味道。于是最近终于捧起了原版。神也救不了我贫乏的词汇量。)
“我不认可,杜伊奥。我可不想让那些黑衣人揍我的脸或者砸破我的脑袋。如果他们出手伤人,我会反击。”
“喜欢他们那种方法的话,那就加入他们好了。实现正义不能通过武力!”
“一味被动无法获得权力。”
“我们寻求的不是权力,我们寻求的是权力的终结!……手段即结果,奥多一生都这么说。只有和平的手段才能带来和平的结果,只有公正的行为才能带来最终的正义!”
(第九章,玛伊达和小女孩西罗的对话。仿佛看到了冲动的年轻人和起义领袖的相处。二者合一就是暴乱。)
(下面是谢维克为起义群众做的演讲。读本书到一半时,特别想放弃。在杂事和学习的琐隙间几次三番拿起又放下,最后一口气读完,半点不后悔。精华高度集中于书后半。本段即为精华之一。)
广场上站着的的人比整个阿比内的居民人数都多,谢维克想。不过,对亲身体验进行量化的想法是毫无意义的。他跟玛伊达还有其他一些人站在国会大厦台阶上,就在那些柱子和高大的青铜门前边,俯视着那片涌动着的由肃穆面庞组成的海洋,和他们一起听演讲。他们聆听并领会着,那感觉似乎并不是许多理性的个体在感知在领会,而是“一个人”在审视和聆听自己的思想,或者干脆就像一个思想在自我感知、自我领会。
他用他们的语言说出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很久以前,在孤寂之中,他曾为自己的生命的本质说过同样的话。
“让我们汇聚一堂的是我们所经受的苦难,而不是爱。爱不受理智控制,受到逼迫时爱会转变成恨。但是,我们并非自愿选择了这种将我们联接在一起的纽带。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兄弟,因为我们彼此分享一切。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受苦难,在苦难中,在饥饿中,在贫穷中,在希望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兄弟情谊。我们知道这种情谊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它。
我们知道,唯有彼此相依,我们才能得到帮助。除了我们互相伸出的友爱之手,没有别的手可以拯救我们。你们伸出来的手都是空的,我的也一样。你们一无所有,你们没有占有任何东西,你们没有拥有任何东西。所以你们是自由的,你们所有的就是你们自己,以及你们所付出的一切。”
“我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你们在我身上看到了那个承诺,两百年之前我们在这个城市做出的那个承诺。在阿纳瑞斯,我们保持了这个承诺。除了自由,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能给你们的只有你们自己的自由。我们没有法律,只有人人互助这条基本原则,我们没有政府,只有自由联合这条基本原则。我们没有国家、没有总统、没有总理、没有长官、没有将军、没有老板、没有银行家、没有地主、没有工资、没有慈善团体、没有警察、没有士兵、没有战争,别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我们是分享者,不是占有者。我们那里并不富裕昌盛,我们没有人很富有,没有人有权力。如果你们向往的是阿纳瑞斯,如果这就是你们寻求的将来,那么我告诉你们,你们应当空着双手前往那里。你们应当chiluo着身子独自前往,像一个刚来到这世上的赤子一样去迎接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过往,没有任何财产,生命完全依赖于他人。你们不能未予先取,应当完全奉献出自我。你们不能花钱购买革命,也不能制造革命。你们必须是革命本身。革命就在你们的灵魂之中,否则革命就无所依存。”
(“你们必须是革命本身”——这才是真正的奥多主义者)
(第十章,阿纳瑞斯,谢维克亲自前去寻找塔科)
有一位老太太起身时说道:“别着急,兄弟,他们洗碗还得洗上一小时呢。”她板着脸,显得很严厉,没有母性的慈祥;但她的声音显得很有感情,显得平等友爱。她没法为他们做什么,只能跟他们说:“别急。”然后就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怀兄弟情谊。
他们同样没法为她做什么,也没法为彼此做什么。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羞于说出我们拒绝派遣。因为社会意识完全支配了个人意识,而不是两者取得平衡。我们不是在协作——我们是在服从。我们害怕被遗弃,害怕别人说我们懒,说我们没用,说我们自我中心。我们对邻居评价的惧意,更甚于我们对自己选择自由的敬意。你不相信我,塔科,可你试一试看,试着跨过那条线,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试过之后,你就会认识到,蒂里恩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崩溃,会失落绝望。
我们制造了犯罪,跟那些资产者一样。我们把一个人赶出了我们认同的圈子,并为此而声讨他。我们发明了常规行为的法律,用以在我们身边筑起了墙,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墙,因为它们已经成了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科学家可以宣称他的作品并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不带私人色彩的事实。艺术家却无法以事实来作掩护,他无所遁形。
他让我明白了监狱的概念,让我明白了是谁建造了监狱——那些建起墙壁的人就是自己的囚徒。我要发挥我在社会有机体中应有的作用。我要去摧毁那些墙。
他双手枕头,眼前一片漆黑,耳边宁静无声。他想起了自己在沙漠里的长途跋涉,想起了沙漠的起伏地面和海市蜃楼,想起了那个司机光秃秃的褐色脑袋和率直眼神。他说过,人应当跟时间合作,而不是与之作对。
正是在意志受挫的时候,他了解到了它的强大力量。社会的或者道德的强迫力量都无法同它抗衡,连饥饿也无法将它压制下去。他拥有的东西越少,他存在的必要性就变得越纯粹。
用奥多主义的词汇来说,他认识到了他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而应具有的“功能”,即他最擅长的工作。做了这个工作,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他只有发挥才能,所有人都应该这样,而且相互协作,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既灵活又强大。这是奥多《类比》一书的核心思想。阿纳瑞斯这个奥多主义社会虽然不甚理想,但是在他看来,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增加了。
没有了国家,社会同个人之间的互动及互惠关系就越发清晰。这样的社会仍然可以要求它的个体做出牺牲,但决不会要求他们做出妥协。原因在于,尽管唯有社会才能给人安全感、稳定感,但有力量做出选择的却只有个人——每一个人。这是一种改变的力量,是生命最本质的作用力。按照奥多主义的观点,社会就是永不停息的变革过程,而变革正是源自善于思考的头脑。
到现在,他可以肯定,自己对于创新的激烈渴望,从奥多主义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正当的。他对自身工作的那种原始的责任感,并不像他曾经以为的那样,把他跟同伴、跟这个社会割裂开来。相反,这种责任感会把他与他们彻彻底底地联系到一起。
只要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就会以同样的责任感对待其他任何事。只要有了这种认识,他就不会再将自己仅仅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并为此牺牲其他义务。
(人非工具,自有意志。)
将手段同最终将结果分开是不对的。对他和她而言,终点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过程,过程即全部。你前进的方向或许没有错,很有希望到达终点,但你却可能是错的。当然,你出发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要在哪里停步。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谈得到责任和承诺,也才能让责任和承诺延续下去。
圆满,谢维克想,是针对时间而言的概念。对感官乐趣的追逐是循环的,重复的,不在时间范畴之内。寻觅刺激者和性乱者的不同追求只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种追求是有尽头的,到了尽头之后又得重新开始。它不是出发和归来,而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一间锁住的屋子,一间牢房。
这间锁住的屋子外面才是时间的天地。在这片人类无法定居的天地中,灵魂可以借助运气和勇气,建成近乎脆弱而近于幻想的信念之路,信念之城。
只有在过去和未来的背景之内,行为才具有人性的意义。人类力量的根基在于坚持过去和未来的统一性、将时间连为一体的信念。没有这份信念,人类将一事无成。
顺时而行,而不是逆时而行,他想,意思就是,时间没有虚度,痛苦自有其价值。
(第十二章,阿纳瑞斯)
一开始他说得很轻,没有几个人听得清。
“……人所应得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切,得到那些曾堆积在那些死去帝王陵墓中的一切奢侈品。我们又什么也不应得到,即便是饥饿时的一口面包。在别人挨饿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是在吃吗?而你们要因为这个而惩罚我们吗?你们会因为别人可以吃饱而我们饿着肚子就奖励我们吗?没有人应当受到惩罚,没有人应当得到奖励。不要想什么应得,不要想什么获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开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