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方言,其它
本来“母语”这个词,我从小就觉得意思是特别简单的,就是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但是这几年吧,经常听到“母语”这个词,我发现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变得特别复杂。当然,可能本来就复杂,只是我以前把它给简单化了。
话说“母语”这个词吧,其实是个舶来品,英文叫mother tongue,望文生义的本意是“妈妈的语言”。这个词最早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也没查过,不过根据我对语言学和儿童发育学的了解,现在主要的用途在于1,社会语言学研究上用来区分一个多语言使用者的第一语言;2,胎儿自娘胎开始听到的妈妈最常讲的一种语言。从现实面看,1和2往往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与他妈妈的第一语言确实有可能不一样,比如一般ABC的第一语言是英文,他们妈妈的第一语言多半是中文。在成人世界,我觉得一般人说到“母语”这个词,还是指自己的第一语言,跟妈妈其实没啥关系。当然啦,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都比较复杂而人群杂居情况也比较严重的地方,“母语”的理解恐怕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呢,如果我们在中文的语境下,说到“母语”,貌似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复杂的地方在于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换言之,“母语”能否指一个人所讲的方言?
中文实在是世界语言里的奇葩。因为历史渊源长久而且文字又不是靠拼写系统,所以天南地北的方言,比如东北话和广东话,乍听像是两种语言一样,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的汉字书写,而且这套汉字的外形从汉朝开始就基本固定了。这种情况大概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世界上的其它文字系统(包括已经破解出来的灭绝语言)都诉诸于拼音方式,所以随时间的变化很大,差异大的语言即使有共同的祖先,往往也已经有了各自的文字系统了。而在中国,“中文”这个概念很明显是涵盖汉语所有方言的,包括普通话。你不能说“我会中文和广东话两种语言”,你只能说“我会中文,普通话和广东话都会讲”。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土生土长会讲广东话的人,生于现代社会,普通话肯定也没有问题,那么他的“母语”应该说是广东话还是中文呢?
我过去一直以为应该是“中文”,现在发现很多地方有意宣传应该用“广东话”。最早是台湾,大约是和他们的选票体制共生的现象;现在香港也如此,甚至广东都有,尤其是在海外的中国人群体里,特别明显。其实本来这两种混用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我近来发现,这个其实已经不是语言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刻意使用“母语”、而避免使用“方言”,是一种政治上的宣示,虽然他们口头上说的是文化。在这种现象之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的事情也需要仔细辨一辨了,免得站错了队。于是有了以上文字。
这几年我发现竟然还有一个“国际母语日”,大概是春天的某一天,我知道是因为台湾对这个很积极,每年都搞活动,特别是在学校里。我特别查了一下,发现这个“母语日”好像是几个印度人几年前搞出来的,想想印度的情况,确实这概念是有市场的,但是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响动,我就不知道了,但台湾很积极。于是乎我发现台湾的“母语”还真多,闽南语、客家语、高山族各部落语、还有越南、马拉西亚等等东南亚语,但是竟然没有“中文”,也没有“国语”,当然也没有汉语中除了闽南语、客家语之外的各种方言。你说这是个神马情况呢?
这其实就是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暗示你这是个你死我活的对立情况,但是事实真不是如此,也根本无需如此。别说方言和普通话不需要非此即彼,就算中英文都不需要。比如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那年头在美华人养小孩,大多数的家里是不推中文的,你要问为什么,都说怕小孩学两个语言太辛苦;你再说美国很多其它裔的小孩,都能说英语和本族语,于是这些父母又说,中文和英文差别太大,学起来难,不像那些族裔,差别小,容易。可是十几年后到今天,我们这代留学生在美国养孩子的,不推中文的是少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英文差异这么大的都不是语言问题,更别说普通话和方言本来就是汉语内部共生的东西了。
推广普通话并不需要消灭方言,也没有消灭方言。而在现在这种交通和信息都如此发达的时代,很难想象还会有人要求不推广普通话,那难不成大家都用英文交流吗?当然啦,几十年前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貌似台湾还更严重一些),但那毕竟也是历史时期的特殊手段,到今天,各地区的方言也都活得好好的,如果没有政治宣示,似乎不需要对此强烈反弹。
当然啦,抛开政治意涵,确实有不少人担心方言会逐渐弱势化、边缘化、甚至消失,这个在今天“世界变小”了的现实下,确实算是个有道理的远虑。但是,这不是普通话造成的,而是现代化的问题。方言的产生是地区隔阂的结果,几千年来,交通和信息的交流都不那么方便,各个地区就形成自己的方言;如今世界都变小了,别说一整个中国了,所以在这种趋同的社会演进现实下,越是小区域的方言越是会被同化而消失,这只能说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吧。古今中外,别说方言,语言都不知道消失了千百种,文明都灭绝了多少啦。
再者,方言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看现在很多担心方言发展问题的人,都说下一代的某某话说得不地道,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但其实他们自己的某某话,跟上一代、上上代比起来,照样不地道,语言就是这么一代代发展的,一地方言受到官话或者临近更强势方言的影响,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比如今年年初,广东某地演了一场新编粤剧,听说是全部用普通话演的,网上自然起了轩然大波。粤剧能不能用普通话唱,这自然可以好好吵一吵,不过问题是很多人都急着把这事上升到广东话的存亡、粤剧的存亡、传统的存亡上去,但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所忧心的“广东话粤剧”的“传统”,其实不过存在了五六十年而已,因为在五六十年前,“传统的粤剧”是用广西官话唱的,跟广东话没什么关系,现在还在唱粤剧的,70岁以上的那一代,从业过程中是经历过被迫从广西官话改成广东话的过程,如果按照那些忧心“传统存亡”的人的观点,这些人才该骂他们破坏了传统哪。像我现在听越剧,真是觉得连中生代的演员,吐字发音都和十姐妹那一代有一些差异,前些年还感叹两句,现在真是觉得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然啦,这不是说方言就该灭绝。方言代表了地方文化,其实是很可宝贵的文化流传,所以我很支持对方言及地方文化的扶持,尤其现在的社会观念,会说一种方言其实也挺显示逼格的。而且现在社会环境也宽松多了,我倒觉得反而更不用担心方言的发展了,比如从十年前《武林外传》里面的各地方言大汇演,到最近的《火锅英雄》全重庆方言,其实都很好嘛。而且搞这些并不需要排斥普通话,本来就不是互相对立的事情,不需要上升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当然更不要扯上政治,一旦扯上,非逼得人在方言和普通话里做选择,又何必。
网上一谈到这种问题,往往都是点燃一个火药库,讲不了两句就各自抱着各自的观点开撕,其实大多数人对自己方言(更别提汉语各方言)的流变都还没搞清楚。我前些日子看到《世界青年说》里有一期正是讲方言的,这期做得不错,正反两方观点都有,而又没有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最好的是,他结束时说,鼓励大家说方言,但也要说好普通话,这个三观太正了。
话说“母语”这个词吧,其实是个舶来品,英文叫mother tongue,望文生义的本意是“妈妈的语言”。这个词最早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也没查过,不过根据我对语言学和儿童发育学的了解,现在主要的用途在于1,社会语言学研究上用来区分一个多语言使用者的第一语言;2,胎儿自娘胎开始听到的妈妈最常讲的一种语言。从现实面看,1和2往往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与他妈妈的第一语言确实有可能不一样,比如一般ABC的第一语言是英文,他们妈妈的第一语言多半是中文。在成人世界,我觉得一般人说到“母语”这个词,还是指自己的第一语言,跟妈妈其实没啥关系。当然啦,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都比较复杂而人群杂居情况也比较严重的地方,“母语”的理解恐怕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过呢,如果我们在中文的语境下,说到“母语”,貌似情况就有点复杂了,复杂的地方在于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换言之,“母语”能否指一个人所讲的方言?
中文实在是世界语言里的奇葩。因为历史渊源长久而且文字又不是靠拼写系统,所以天南地北的方言,比如东北话和广东话,乍听像是两种语言一样,但都可以用同一套的汉字书写,而且这套汉字的外形从汉朝开始就基本固定了。这种情况大概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世界上的其它文字系统(包括已经破解出来的灭绝语言)都诉诸于拼音方式,所以随时间的变化很大,差异大的语言即使有共同的祖先,往往也已经有了各自的文字系统了。而在中国,“中文”这个概念很明显是涵盖汉语所有方言的,包括普通话。你不能说“我会中文和广东话两种语言”,你只能说“我会中文,普通话和广东话都会讲”。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土生土长会讲广东话的人,生于现代社会,普通话肯定也没有问题,那么他的“母语”应该说是广东话还是中文呢?
我过去一直以为应该是“中文”,现在发现很多地方有意宣传应该用“广东话”。最早是台湾,大约是和他们的选票体制共生的现象;现在香港也如此,甚至广东都有,尤其是在海外的中国人群体里,特别明显。其实本来这两种混用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我近来发现,这个其实已经不是语言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刻意使用“母语”、而避免使用“方言”,是一种政治上的宣示,虽然他们口头上说的是文化。在这种现象之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的事情也需要仔细辨一辨了,免得站错了队。于是有了以上文字。
这几年我发现竟然还有一个“国际母语日”,大概是春天的某一天,我知道是因为台湾对这个很积极,每年都搞活动,特别是在学校里。我特别查了一下,发现这个“母语日”好像是几个印度人几年前搞出来的,想想印度的情况,确实这概念是有市场的,但是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响动,我就不知道了,但台湾很积极。于是乎我发现台湾的“母语”还真多,闽南语、客家语、高山族各部落语、还有越南、马拉西亚等等东南亚语,但是竟然没有“中文”,也没有“国语”,当然也没有汉语中除了闽南语、客家语之外的各种方言。你说这是个神马情况呢?
这其实就是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暗示你这是个你死我活的对立情况,但是事实真不是如此,也根本无需如此。别说方言和普通话不需要非此即彼,就算中英文都不需要。比如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那年头在美华人养小孩,大多数的家里是不推中文的,你要问为什么,都说怕小孩学两个语言太辛苦;你再说美国很多其它裔的小孩,都能说英语和本族语,于是这些父母又说,中文和英文差别太大,学起来难,不像那些族裔,差别小,容易。可是十几年后到今天,我们这代留学生在美国养孩子的,不推中文的是少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英文差异这么大的都不是语言问题,更别说普通话和方言本来就是汉语内部共生的东西了。
推广普通话并不需要消灭方言,也没有消灭方言。而在现在这种交通和信息都如此发达的时代,很难想象还会有人要求不推广普通话,那难不成大家都用英文交流吗?当然啦,几十年前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貌似台湾还更严重一些),但那毕竟也是历史时期的特殊手段,到今天,各地区的方言也都活得好好的,如果没有政治宣示,似乎不需要对此强烈反弹。
当然啦,抛开政治意涵,确实有不少人担心方言会逐渐弱势化、边缘化、甚至消失,这个在今天“世界变小”了的现实下,确实算是个有道理的远虑。但是,这不是普通话造成的,而是现代化的问题。方言的产生是地区隔阂的结果,几千年来,交通和信息的交流都不那么方便,各个地区就形成自己的方言;如今世界都变小了,别说一整个中国了,所以在这种趋同的社会演进现实下,越是小区域的方言越是会被同化而消失,这只能说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吧。古今中外,别说方言,语言都不知道消失了千百种,文明都灭绝了多少啦。
再者,方言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看现在很多担心方言发展问题的人,都说下一代的某某话说得不地道,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但其实他们自己的某某话,跟上一代、上上代比起来,照样不地道,语言就是这么一代代发展的,一地方言受到官话或者临近更强势方言的影响,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比如今年年初,广东某地演了一场新编粤剧,听说是全部用普通话演的,网上自然起了轩然大波。粤剧能不能用普通话唱,这自然可以好好吵一吵,不过问题是很多人都急着把这事上升到广东话的存亡、粤剧的存亡、传统的存亡上去,但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所忧心的“广东话粤剧”的“传统”,其实不过存在了五六十年而已,因为在五六十年前,“传统的粤剧”是用广西官话唱的,跟广东话没什么关系,现在还在唱粤剧的,70岁以上的那一代,从业过程中是经历过被迫从广西官话改成广东话的过程,如果按照那些忧心“传统存亡”的人的观点,这些人才该骂他们破坏了传统哪。像我现在听越剧,真是觉得连中生代的演员,吐字发音都和十姐妹那一代有一些差异,前些年还感叹两句,现在真是觉得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然啦,这不是说方言就该灭绝。方言代表了地方文化,其实是很可宝贵的文化流传,所以我很支持对方言及地方文化的扶持,尤其现在的社会观念,会说一种方言其实也挺显示逼格的。而且现在社会环境也宽松多了,我倒觉得反而更不用担心方言的发展了,比如从十年前《武林外传》里面的各地方言大汇演,到最近的《火锅英雄》全重庆方言,其实都很好嘛。而且搞这些并不需要排斥普通话,本来就不是互相对立的事情,不需要上升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当然更不要扯上政治,一旦扯上,非逼得人在方言和普通话里做选择,又何必。
网上一谈到这种问题,往往都是点燃一个火药库,讲不了两句就各自抱着各自的观点开撕,其实大多数人对自己方言(更别提汉语各方言)的流变都还没搞清楚。我前些日子看到《世界青年说》里有一期正是讲方言的,这期做得不错,正反两方观点都有,而又没有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最好的是,他结束时说,鼓励大家说方言,但也要说好普通话,这个三观太正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