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食色之欲下的家庭之书
食物,最普通也最深刻的话题,自洪朦远古之初到现代声色犬马,一直深深嵌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民以食为天,这再寻常不过的一日三餐对如今的人们来说,已经从简单的果腹之用上升至为精神的安慰。食物的安慰作用来自草莽荒野中祖先挣扎生存的渴望。身处巨大的未知当中,食物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安稳和繁衍生息。即便是到了鱼肉满仓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味的渴望和追求仍未改变。心情不佳时,三杯两盏淡酒,几碗精致小菜是每个人怎么也改不了的习惯,这种渴望直直暴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再歇斯底里的叫喊宣泄也抵不过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来的实实在在。 在曾经以宗法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一日三餐更是承载了深阔的家庭伦理和情感内涵。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以家庭为起点。从生到死,无人可彻底摆脱家庭的牵绊。而在任何一个家庭中,一日三餐都是维系情感的最基本内核,那些家庭伦常,事无巨细,都在这一箪食一瓢饮里细细铺展开来。大家吃着母亲做的饭菜,道着各自的家长里短,互相分担,共同分享。看似冗长无尽的岁月也都在这一点点的烟火气息中被掰碎了,碾细了过,然后不知不觉吹一口气,几十年岁月化成一把灰,瞬间消散,了无痕。一个家庭故事的空间和维度倘若无需文字记载,只消看看那积满油垢的灶台和经年累月油烟熏黑的墙壁,就能窥探出那细碎碎,沉甸甸历史的一棱半瓦,所有不为人知的一椽半角。走过布满时间经纬的案板,生锈泛黄的锅碗瓢盆互相碰撞,叮当作响,就像听白发老人慢慢弹奏一把随岁月而行的古旧老琴。或是一位耷着眼皮的老妇,拉着你的手,用不高不低,催人入眠的缓慢语调念叨着二女儿出嫁那天镶缀着大红鸳鸯的金绮秀和小孙子七岁那年磕掉的门牙。韵味悠长的古调也好,平淡细碎的回忆也罢,都是时间这个独裁者宣告岁月流逝的判决书。这其中的悲欢离愁,就算似水悠长,也都在这炉灶间一一收好,分毫不差。灶台也是戏台,饭厅也是戏厅,只是一招一式的唱念做打是一个家每个成员的悲喜人生,一字一句的台本念的是每代人的高潮低谷。就像《饮食男女》里的细节刻画,每个重要场景,每个互动都设置在了那个宽敞而冰冷的饭厅。说它宽敞,一张圆木大桌,每周日都摆着父亲精心烹制的名肴佳膳。色香味面面俱到,氤氲的热气好像隔着屏幕也能闻得到。说它冷清,母亲早逝,一家四口围坐一桌,看似其乐融融,其实嫌隙暗生。父女姐妹间貌合神离,面对这满桌佳肴却食之无味,父亲更是连味觉都已丧失。电影开头这一场景便奠下了一个矛盾横生的家庭基调,眼花缭乱的丰盛食物更是显得欲盖弥彰,同这个家庭成员间日渐疏离冰冷的关系形成巨大反差。接下来,李安用庖丁解牛的方式,用缓慢而冷静的镜头,把这整个家庭的肌理一点点舒展开来,耐心地展开述说。父亲是台湾顶级中国菜大师,却中年丧偶,一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大。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家长性格,严肃古板却内心饱含温情,不善流露。老大是个自怜自艾,孤独敏感的大龄剩女,因为受过情伤而封闭自己的感情世界,带着怨念压抑地生活。讽刺的是,她的情伤不过是一场臆想的风花雪月。神来之笔。老二最能干且最像母亲因而最得父亲欢喜,却因为被逼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父亲渐行渐远。因为老大的脆弱,老二的火爆直率,老小则显得乖巧懂事,。这四个人各自的生活起伏构成了整个影片平行的四个主线,虽是同时展开却又相互交织,矛盾重叠,全部被安置在家庭的大背景之下。饭厅就是一层层矛盾展开的舞台。先先是二女儿宣布买房、然后小女儿宣布怀孕并离家、大女儿宣布结婚直至父亲最后宣布自己的忘年之恋并将房子卖掉,影片在此达到高潮,冲突也达到顶峰。就在大家为这个家的即将溃散而揪起心来的时候,画风一转已是几年后。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各自生活圆满。就连最深的矛盾---父亲与老二的矛盾,也在影片结尾处的两句台词化解得了无痕迹。父亲找回了自己的爱情之味和亲情之味。女儿那句简单的 "爸”不仅是压抑了多年的感情洪流的一次喷发,更是对自己人生意义得以寻回的一次完满表达。结局简单温情,但身为观众,我也像是经历了很长的跋涉,到此才舒一口气。 李安对细节的把握和铺垫的处理让人折服,处处是暗示却又浑然天成。多重讽刺和矛盾形成的反差很好地烘托了主题,强化了带入性。比如身为顶尖厨师却失去了味觉,象征着父亲的含辛茹苦却得不到回报。小女儿有一位顶级大厨的爸爸却在快餐店打工甚至津津有味吃路边摊,大女儿口口声声说以后都要靠她来照顾爸爸到最后却是离家最为迅速的一个。迟迟不恋与急速闪婚构成的对比不禁让人感叹人生如戏。反倒是最早提出离家的二女儿坚持到了最后。所有人物中,最为隐忍、内心情感最为丰沛的是父亲。正如开头车水如龙的十字街头,父亲严肃的表象下是涌动的情感。他为了家庭的和谐一直压抑着对锦荣的爱情,在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和矛盾重生的亲情的双重压力下挣扎。正如影片最后他的一番表白“不说,是为了不想因为个人情感拖累大家,说了,是不想再委屈求全。”当一个人的鞠躬尽瘁般的付出始终唤不来回应时,所有佯装的坚强都会崩溃瓦解,委屈喷薄而出。其实父亲这一举,看似孤注一掷,实则同时成全了自己和家人。到最后,各自也算是落得一个完美结局。 电影里的家庭折射的就是现实的家庭,不可避免地矛盾重重,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不快和痛苦最终都会在缕缕炊烟的催化下,在一日三餐的人间烟火里被细细咀嚼、消化、磨合,最后成就一个家庭的归宿。如同传授母语,父母把味觉的记忆深植在孩子的味觉记忆中,无论以后走得多远,只要记忆尚存,孩子总能找到归家的路。这一口口的饭食汤饮,品出来的不单是味觉,更是一段段欲完不完的事件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