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与孤独的质数
质数只能被一和他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他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他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一点,马蒂亚觉得他们非常奇妙。有时候他会认为,他们是误入到这个序列中的,就像是串在一条项链上的小珍珠一样被禁锢在那里。有时候他也会怀疑,也许他们希望像其他所有数字一样普普通通,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如愿。这后一种想法经常在晚间光顾他的大脑,夹杂在睡梦前凌乱而交错的各种形象之中,这个时候,他的大脑会非常疲顿,不愿再编织谎言。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的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他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有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他们真正的宿命。然后,正当你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质数的孤独,来自Paolo Gioradano
以孤独为主体,质数为限定范围,把这本书的主调限制在了数学术语特有的冷静和理智中显而易见的孤独。也可以说,这就是这本书唯一的基调。
以上摘抄的关于质数和孪生质数的两段话,是极富有数学气息的,如同数学这个学科本身,给人迷恋和陌生,让人沉迷而敬畏。这种文字在这本书里经常出现,并且是顺理成章地出现,伴随着全书偏冷酷的叙事方式,使这个故事成为了这本书。
我曾经思考为什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爱情故事很俗套,失败的爱情故事更俗套,后来我换了一种理解方式,换成是孤独的质数间相互接近的尝试。如果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看作是孤独的质数——他们也的确是——彼此之间做着徒劳无功的尝试想要相互接近,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痛苦和失败,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如同数学世界中的所有公式定理,一旦存在便有依据,不可改变。但你在面对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时,总是会忍不住心生期待的,期待另一种圆满的结局。这是每个人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
在探讨书中“质数”这个概念是否指特定人群时,我认为,书中所塑造出的主要角色包括丹尼斯都可以被划分到“孤独的质数”这一概念中。仔细琢磨作者对每一个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主要人物或是次要,都着重突出了他们与常人世界的格格不入,或大或小。至于两位主角,爱丽丝和马蒂亚,更可以说是有病态心理。心理疾病总是互通的,只要染上了就绝不可能只染上一种,同时像两位主角一样极力想改变自己,如同摘抄所说,希望像其它数字一样普普通通的,融入常人世界的角色,就更会因心理上的相似而紧密贴合,产生感情,从而产生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本书中的“质数”理解为少数群体呢?我认为不够。因为像索菲亚、克罗扎此类人,也算生活在常人世界中,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孤独的,也时常感到孤独。所以我认为,本书中的“质数”,应理解为会感到与世界有隔离感的人,也就是说,当你产生了你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这一心理概念,便可归类为“质数”,至于之后所做出的接近世界的举动,便可理解为质数间徒劳的相互靠近,或是类似于法比奥和爱丽丝之间,孤独的质数寻找心理依赖以自我欺骗。对于“孤独的质数”和“质数”这一概念,我没有做仔细区分,因为依照本书的内容看来,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相同的,就好像马蒂亚和爱丽丝这一对孪生质数最终也无法接触一样,质数注定是孤独的,无论他们本身相隔的距离长短。
这本书让我着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把一个爱情故事套上了数学的逻辑框架。没有人会拒绝不费脑力的爱情故事,当这个不费脑力的爱情故事以另一种角度来剖析时,便产生了新奇感,何况是从数学的角度。富有魅力的数学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心理描写和回忆相当多,也许和文章所描写的人物有关,无一例外都是冷峻的叙述方式,让人联想到契柯夫的作品。与《24个比利》似乎是同种类型的书。
在大学一年级的一门课上,马蒂亚知道,在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的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他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假如你有耐心继续数下去,就会发现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有节奏的空间中。此时,你会不安地预感到,到那里为止,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他们真正的宿命。然后,正当你准备放弃的时候,却又能遇到一对彼此紧紧相邻的孪生质数。因此,数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要尽可能地数下去,早晚会遇到一对孪生质数,虽然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出现,但迟早会被发现。
质数的孤独,来自Paolo Gioradano
以孤独为主体,质数为限定范围,把这本书的主调限制在了数学术语特有的冷静和理智中显而易见的孤独。也可以说,这就是这本书唯一的基调。
以上摘抄的关于质数和孪生质数的两段话,是极富有数学气息的,如同数学这个学科本身,给人迷恋和陌生,让人沉迷而敬畏。这种文字在这本书里经常出现,并且是顺理成章地出现,伴随着全书偏冷酷的叙事方式,使这个故事成为了这本书。
我曾经思考为什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爱情故事很俗套,失败的爱情故事更俗套,后来我换了一种理解方式,换成是孤独的质数间相互接近的尝试。如果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看作是孤独的质数——他们也的确是——彼此之间做着徒劳无功的尝试想要相互接近,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痛苦和失败,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如同数学世界中的所有公式定理,一旦存在便有依据,不可改变。但你在面对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时,总是会忍不住心生期待的,期待另一种圆满的结局。这是每个人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
在探讨书中“质数”这个概念是否指特定人群时,我认为,书中所塑造出的主要角色包括丹尼斯都可以被划分到“孤独的质数”这一概念中。仔细琢磨作者对每一个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主要人物或是次要,都着重突出了他们与常人世界的格格不入,或大或小。至于两位主角,爱丽丝和马蒂亚,更可以说是有病态心理。心理疾病总是互通的,只要染上了就绝不可能只染上一种,同时像两位主角一样极力想改变自己,如同摘抄所说,希望像其它数字一样普普通通的,融入常人世界的角色,就更会因心理上的相似而紧密贴合,产生感情,从而产生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本书中的“质数”理解为少数群体呢?我认为不够。因为像索菲亚、克罗扎此类人,也算生活在常人世界中,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孤独的,也时常感到孤独。所以我认为,本书中的“质数”,应理解为会感到与世界有隔离感的人,也就是说,当你产生了你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这一心理概念,便可归类为“质数”,至于之后所做出的接近世界的举动,便可理解为质数间徒劳的相互靠近,或是类似于法比奥和爱丽丝之间,孤独的质数寻找心理依赖以自我欺骗。对于“孤独的质数”和“质数”这一概念,我没有做仔细区分,因为依照本书的内容看来,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相同的,就好像马蒂亚和爱丽丝这一对孪生质数最终也无法接触一样,质数注定是孤独的,无论他们本身相隔的距离长短。
这本书让我着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把一个爱情故事套上了数学的逻辑框架。没有人会拒绝不费脑力的爱情故事,当这个不费脑力的爱情故事以另一种角度来剖析时,便产生了新奇感,何况是从数学的角度。富有魅力的数学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心理描写和回忆相当多,也许和文章所描写的人物有关,无一例外都是冷峻的叙述方式,让人联想到契柯夫的作品。与《24个比利》似乎是同种类型的书。
© 本文版权归 Uid553699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