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记忆力的道理
姚厚朴 ,传统文化/HR
285 人赞同
谢不邀。
先上个在某购书网站上搜索“记忆力”的截图。
单看名称,这些书籍集中了“热门记忆方法”、“记忆冠军”、“哈佛大学”等“亮点”,然而,很有用吗?
为什么懂了很多记忆方法,依然记忆力不好?
说句老实话,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在高考前老师一定会教,什么联想记忆、形象记忆。。。。。。
我承认有不错的记忆窍门的存在,然而,你记忆的基础能力提高了吗?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小时候背诗读一两遍就行,甚至歌词、广告词啥的过耳不忘,怎么现在记忆力就不行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上个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我们每个人的心本来都是像镜子一样清净圆明的,只是灰尘越来越多,蒙蔽了而已。有没有这样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上的灰尘越积越多,从而导致记忆力每况愈下?
下文会引用《青华秘闻》里的一些内容,供大家参考。这本书的作者叫张伯端,是道教南宗全真道的祖师,被称为紫阳真人。顺便提一下,道家的“真人”大家务必多加留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最多是个“假人”。另外几个真人可能更为世人所熟悉,比如北宗的王重阳、丘处机。
紫阳真人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啰嗦这么多,主要想表达:紫阳真人水平非常高,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青华秘闻》中有一段是讲有人求教养生之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迁移到如何提升记忆力这个话题上。
从游之士,丛然而至。立于庭,且泣且拜曰:“先生固无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险阻者,于兹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术乎?”
张子曰:“吁!吾与汝言。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谁使之然?心也。百事集之,一念未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吾本无他术焉,为能定心。
我们的心是怎么用的?是不是“百事集之,一念未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
咱们是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散乱念头之中?
这样杂乱的念头是不是尘埃?是不是需要“时时勤拂拭”?怎么“拂拭”?
定心!!!!
后文中,紫阳真人还比较了圣人用心和凡人用心的区别:
“君寻其平日用心,为何而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乃吾心之用也。奔役天涯,了无居止,子之用心也。”
圣人用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凡夫用心:奔役天涯,了无居止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孔老夫子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够“不思而得,不勉二中”。打个比方,就是拉弓射箭,不用瞄准就中了!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
其实扩展开来讲得话,涉及到很多佛法中唯识学的知识。对于心的讲解有两种分类:
1)心、意、识
2)把心分为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先说第一种。打个比方,“心”好比大海,对自然科学有所研究的人一定知道,大海看上去是起伏动荡的,实则基础是不动的。“意”就好比大海上面那抹最小的浪花。“识”是浪花上最小的那个点,即:浪尖。
如果记忆能力是大海,有人用得是上面一小点浪花,有的人用得只是浪花上最顶端的那一个小尖,孰优孰劣?
“奔役天涯,了无居止”是因为我们用得是意识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用得是真心。真心就是这个心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是清净圆明的明镜。真心用事,学东西肯定快!所以孔子能够无所不知,能够为《易经》做《十翼》。
为什么我们记忆力没那么好?心不静!想想我们小时候,想哭就哭,想睡就睡,跟小朋友打架了,过去也就过去了。现在那?不断的妄想、分别、执着让我们的意识越来越坚固,让明镜上的灰尘越来越多,记忆力衰退是必然的。
心越静,距离大海的本体就越近。
所以我们在记忆东西之前,是不是要把心静下来,把心尽量放得平静再平静,当杂念非常少的时候,是不是记忆速度就快了?当你非常静的时候,别人喊你都不一定听到。
当然,书到用时方恨少,到了记东西时候才知道心静,效果也不见得很好。在此,借达摩祖师的话,大家继续体悟下“静”的内涵。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反观一下自己:我们的心是不是不断向外攀援的?这件事没做完,又去抓那件,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静”的重要性。其中,“俭”不只是节俭,更重要的是内心心思的“俭”,这也是“静”的范畴。
想想我们每天想得是什么?有多少时间是在考虑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如果心一直往外跑,神是不是也往外跑?
除了尽可能“外息诸缘”,还有什么静心的方法?
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闭目养神”大家都听过吧?有没有去体会一下它的内涵?打坐有一种方法叫“七支坐法”,其中一个要求眼睛处于微闭的状态。睁得太开,神容易外驰,完全闭上的话,又容易睡着,所以是微闭。
回想一下,我们的眼是不是一直在运作?看手机、看美女。所以形容厉害的美女,叫“勾魂摄魄”,魂是阳神,魄是阴神。你的神都跑了!手机就更严重了!想想我们打开微信的频率,刷朋友圈的频率,想想我们睡前是不是玩手机,睡醒是不是玩手机?不要觉得只是伤了眼睛,真正伤得是神!
既然提到手机,再多说几句。刚买手机的时候,发现电用得特别快,人家手机还好好的,我的又要去充电。有一天,我就跟一个朋友抱怨此事,对方拿起这块手机,然后说:难怪你电用得快!看看!几十个程序都没关那!我帮你关掉!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当我们记忆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想一下:你心中的很多杂乱的程序都关掉了吗?如果没关掉,是不是会长久占据你的mind share,从而不断消耗你?
上文主要介绍了提升记忆力的一个根本性方法:静心。静心的第一步:制眼。其实,还有一个记忆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基础。五脏六腑都对记忆力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心肾。我接触过的老年痴呆患者,基本都是肾阴虚。肾精不足,记忆力一定不好!
所以,养生是提升记忆力的另一个基础性要素。至于养生的方法,可以参考我的一些文章,比如:
经常晚十二点后睡觉到底对身体有多大危害?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如果对心、意、识,精、气、神等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qianshouguanyin,后续会写作相关内容。
编辑于 2016-01-19 42 条评论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85 人赞同
谢不邀。
先上个在某购书网站上搜索“记忆力”的截图。
单看名称,这些书籍集中了“热门记忆方法”、“记忆冠军”、“哈佛大学”等“亮点”,然而,很有用吗?
为什么懂了很多记忆方法,依然记忆力不好?
说句老实话,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在高考前老师一定会教,什么联想记忆、形象记忆。。。。。。
我承认有不错的记忆窍门的存在,然而,你记忆的基础能力提高了吗?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小时候背诗读一两遍就行,甚至歌词、广告词啥的过耳不忘,怎么现在记忆力就不行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上个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我们每个人的心本来都是像镜子一样清净圆明的,只是灰尘越来越多,蒙蔽了而已。有没有这样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上的灰尘越积越多,从而导致记忆力每况愈下?
下文会引用《青华秘闻》里的一些内容,供大家参考。这本书的作者叫张伯端,是道教南宗全真道的祖师,被称为紫阳真人。顺便提一下,道家的“真人”大家务必多加留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最多是个“假人”。另外几个真人可能更为世人所熟悉,比如北宗的王重阳、丘处机。
紫阳真人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啰嗦这么多,主要想表达:紫阳真人水平非常高,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青华秘闻》中有一段是讲有人求教养生之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迁移到如何提升记忆力这个话题上。
从游之士,丛然而至。立于庭,且泣且拜曰:“先生固无恙乎?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险阻者,于兹十年。面貌不少衰、形不少疲者,其有术乎?”
张子曰:“吁!吾与汝言。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谁使之然?心也。百事集之,一念未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吾本无他术焉,为能定心。
我们的心是怎么用的?是不是“百事集之,一念未已,一念续之。尽日之中,全无顷暇”?
咱们是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散乱念头之中?
这样杂乱的念头是不是尘埃?是不是需要“时时勤拂拭”?怎么“拂拭”?
定心!!!!
后文中,紫阳真人还比较了圣人用心和凡人用心的区别:
“君寻其平日用心,为何而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乃吾心之用也。奔役天涯,了无居止,子之用心也。”
圣人用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凡夫用心:奔役天涯,了无居止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孔老夫子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够“不思而得,不勉二中”。打个比方,就是拉弓射箭,不用瞄准就中了!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
其实扩展开来讲得话,涉及到很多佛法中唯识学的知识。对于心的讲解有两种分类:
1)心、意、识
2)把心分为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先说第一种。打个比方,“心”好比大海,对自然科学有所研究的人一定知道,大海看上去是起伏动荡的,实则基础是不动的。“意”就好比大海上面那抹最小的浪花。“识”是浪花上最小的那个点,即:浪尖。
如果记忆能力是大海,有人用得是上面一小点浪花,有的人用得只是浪花上最顶端的那一个小尖,孰优孰劣?
“奔役天涯,了无居止”是因为我们用得是意识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用得是真心。真心就是这个心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是清净圆明的明镜。真心用事,学东西肯定快!所以孔子能够无所不知,能够为《易经》做《十翼》。
为什么我们记忆力没那么好?心不静!想想我们小时候,想哭就哭,想睡就睡,跟小朋友打架了,过去也就过去了。现在那?不断的妄想、分别、执着让我们的意识越来越坚固,让明镜上的灰尘越来越多,记忆力衰退是必然的。
心越静,距离大海的本体就越近。
所以我们在记忆东西之前,是不是要把心静下来,把心尽量放得平静再平静,当杂念非常少的时候,是不是记忆速度就快了?当你非常静的时候,别人喊你都不一定听到。
当然,书到用时方恨少,到了记东西时候才知道心静,效果也不见得很好。在此,借达摩祖师的话,大家继续体悟下“静”的内涵。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反观一下自己:我们的心是不是不断向外攀援的?这件事没做完,又去抓那件,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面也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静”的重要性。其中,“俭”不只是节俭,更重要的是内心心思的“俭”,这也是“静”的范畴。
想想我们每天想得是什么?有多少时间是在考虑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如果心一直往外跑,神是不是也往外跑?
除了尽可能“外息诸缘”,还有什么静心的方法?
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闭目养神”大家都听过吧?有没有去体会一下它的内涵?打坐有一种方法叫“七支坐法”,其中一个要求眼睛处于微闭的状态。睁得太开,神容易外驰,完全闭上的话,又容易睡着,所以是微闭。
回想一下,我们的眼是不是一直在运作?看手机、看美女。所以形容厉害的美女,叫“勾魂摄魄”,魂是阳神,魄是阴神。你的神都跑了!手机就更严重了!想想我们打开微信的频率,刷朋友圈的频率,想想我们睡前是不是玩手机,睡醒是不是玩手机?不要觉得只是伤了眼睛,真正伤得是神!
既然提到手机,再多说几句。刚买手机的时候,发现电用得特别快,人家手机还好好的,我的又要去充电。有一天,我就跟一个朋友抱怨此事,对方拿起这块手机,然后说:难怪你电用得快!看看!几十个程序都没关那!我帮你关掉!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
当我们记忆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想一下:你心中的很多杂乱的程序都关掉了吗?如果没关掉,是不是会长久占据你的mind share,从而不断消耗你?
上文主要介绍了提升记忆力的一个根本性方法:静心。静心的第一步:制眼。其实,还有一个记忆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基础。五脏六腑都对记忆力有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心肾。我接触过的老年痴呆患者,基本都是肾阴虚。肾精不足,记忆力一定不好!
所以,养生是提升记忆力的另一个基础性要素。至于养生的方法,可以参考我的一些文章,比如:
经常晚十二点后睡觉到底对身体有多大危害?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如果对心、意、识,精、气、神等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qianshouguanyin,后续会写作相关内容。
编辑于 2016-01-19 42 条评论 感谢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