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个作家阎连科作品摘抄
《走在别人的路上——阎连科语思录》试读:试读
说句实话,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恨超过我对那块土地的爱。而又在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爱,又超过对那块土地的恨。这种矛盾,这种混乱的情感和困惑,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怨。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一种哀怨之气。这种怨气阻隔着我和那块土地的联系与沟通。
在人世之间,我们离社会很近,但是离家太远,离土地太远。我们已经出行了这么多年,把不该忘的都给忘了;或者说,我自己一来到这个世上,还未来得及用心思思考这些,就已被匆匆地裹进了熙攘的人流,慌慌张张地上路走了。
失去了自我记忆,我们走在大街上,我们走在人群里,我们走在这个繁闹的世界上或寂静无声的山谷里,因为人多繁华或因为空寂无人,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在哪儿,我姓什么叫什么,职业是什么,责任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就把自己丢失了。
在我看来,乡村和城市,永远是一种剥离。城市是乡村的向往,乡村是城市的鸡肋和营养。
村落,没了人气,就等于没有了魂灵。
村人,没了魂灵,就再也不会有人气。
我们要承认和尊重一棵草与一棵树的生存权。我们要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根本的差别,人是嘴上明白而内心并不默认的。
农具的命运,如果和土地与回炉新生被人为所割断,就成为跳崖、跃楼死亡的人在崖头、楼顶那瞬间的站立。博物馆是农具的囚室,是农具之木乃伊齐整排列的库房,是人类以文明的名誉,给农具的最为虚伪无情的残忍。
于树木和植物而言,人类只知道研制各种各样的农药,而不知道研究遏制人类发展欲望改的愚蠢。
人生是一个积累成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从东向西行,一步一步地走着,经历着无数风雨,最后风雨够了,你便老了,死了,到了人生的终点。
因为相信有去处,才能显出去时的平静来。一个人,哪怕他相信的是迷信中的轮回观,那也是佛教中对生死的解说和注释,是宗教于生者对死亡的安置和抚摸,是对生命最为本根的呵护和尊爱。
中国文化的中心哲学是“中庸”,而不是个性。文学的意义在与个性,而不是中庸。这是今天中国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的矛盾,而不是某个人和某种文学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不合。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
在写作中要超越政治、宗教、党派和金钱与荣誉,乃至超越那些不明义疏真相的读者,唯一的方法就是真正把文学视为生命,让文学成为自己仅有的灵魂的和活在东方世界的唯一理由。
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
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
具体到作家的汉语写作中,我认为真正属于每个作家的只有一种写作语言。谁找到了度属于自己的写作语言,也许谁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说的那种语言大师。
如果小说的语言可以是一条河流,诗的句式可以是一种梦呓,那么,散文的语言,则就必须是梦中想到的淌金的河流。而梦醒之后,看到的河水即便不会淌金,至少也要是可以淘金的溪水。
“好小说”在建立中巩固;“坏小说”在建立中背叛、破坏和摧毁。而在实际的生活和写作过程中,坐个好人不易,写出“坏”的小说更难。
作家唯一与人不同的就是,他能在寂寞中创造一种不寂寞的生活,说普鲁斯特在写作期间孤苦到无可忍受时,就乘着马车到街上走走,透过窗隙感受一下世界,其实他哪儿是感受世界呀,他只是为了证明他还活在世上,活在人间。
不求做世界上名垂青史的大作家,但求做一个13亿人口中不被淹没的有自我存在目标的、可以找到我在哪儿的一个写作者;做一个庞大的人群中不被“丢失的人”。
作家只应有用心写作的义务,而不应有其他的要求和想念。
我是一个心中藏着无数秘密的人。我把写作视为是一个人在用个人的方式方法泄露心灵机密的人。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泄密的过程。读者之所以愿意阅读,也源于每个人都有对机密、真相的窥视欲。
说句实话,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恨超过我对那块土地的爱。而又在许多时候,我对那块土地的爱,又超过对那块土地的恨。这种矛盾,这种混乱的情感和困惑,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怨。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一种哀怨之气。这种怨气阻隔着我和那块土地的联系与沟通。
在人世之间,我们离社会很近,但是离家太远,离土地太远。我们已经出行了这么多年,把不该忘的都给忘了;或者说,我自己一来到这个世上,还未来得及用心思思考这些,就已被匆匆地裹进了熙攘的人流,慌慌张张地上路走了。
失去了自我记忆,我们走在大街上,我们走在人群里,我们走在这个繁闹的世界上或寂静无声的山谷里,因为人多繁华或因为空寂无人,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在哪儿,我姓什么叫什么,职业是什么,责任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就把自己丢失了。
在我看来,乡村和城市,永远是一种剥离。城市是乡村的向往,乡村是城市的鸡肋和营养。
村落,没了人气,就等于没有了魂灵。
村人,没了魂灵,就再也不会有人气。
我们要承认和尊重一棵草与一棵树的生存权。我们要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根本的差别,人是嘴上明白而内心并不默认的。
农具的命运,如果和土地与回炉新生被人为所割断,就成为跳崖、跃楼死亡的人在崖头、楼顶那瞬间的站立。博物馆是农具的囚室,是农具之木乃伊齐整排列的库房,是人类以文明的名誉,给农具的最为虚伪无情的残忍。
于树木和植物而言,人类只知道研制各种各样的农药,而不知道研究遏制人类发展欲望改的愚蠢。
人生是一个积累成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从东向西行,一步一步地走着,经历着无数风雨,最后风雨够了,你便老了,死了,到了人生的终点。
因为相信有去处,才能显出去时的平静来。一个人,哪怕他相信的是迷信中的轮回观,那也是佛教中对生死的解说和注释,是宗教于生者对死亡的安置和抚摸,是对生命最为本根的呵护和尊爱。
中国文化的中心哲学是“中庸”,而不是个性。文学的意义在与个性,而不是中庸。这是今天中国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化和文学上的矛盾,而不是某个人和某种文学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不合。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
在写作中要超越政治、宗教、党派和金钱与荣誉,乃至超越那些不明义疏真相的读者,唯一的方法就是真正把文学视为生命,让文学成为自己仅有的灵魂的和活在东方世界的唯一理由。
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
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
具体到作家的汉语写作中,我认为真正属于每个作家的只有一种写作语言。谁找到了度属于自己的写作语言,也许谁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说的那种语言大师。
如果小说的语言可以是一条河流,诗的句式可以是一种梦呓,那么,散文的语言,则就必须是梦中想到的淌金的河流。而梦醒之后,看到的河水即便不会淌金,至少也要是可以淘金的溪水。
“好小说”在建立中巩固;“坏小说”在建立中背叛、破坏和摧毁。而在实际的生活和写作过程中,坐个好人不易,写出“坏”的小说更难。
作家唯一与人不同的就是,他能在寂寞中创造一种不寂寞的生活,说普鲁斯特在写作期间孤苦到无可忍受时,就乘着马车到街上走走,透过窗隙感受一下世界,其实他哪儿是感受世界呀,他只是为了证明他还活在世上,活在人间。
不求做世界上名垂青史的大作家,但求做一个13亿人口中不被淹没的有自我存在目标的、可以找到我在哪儿的一个写作者;做一个庞大的人群中不被“丢失的人”。
作家只应有用心写作的义务,而不应有其他的要求和想念。
我是一个心中藏着无数秘密的人。我把写作视为是一个人在用个人的方式方法泄露心灵机密的人。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泄密的过程。读者之所以愿意阅读,也源于每个人都有对机密、真相的窥视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