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的开拓者——卢芹斋(下)
主流收藏 中国雕刻的残缺之美
十九世纪下半期接二连三的战乱,导致中国文物严重外流;本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役,卢芹斋虽在无意中为中国雕刻开拓出崭新的国际艺术市场,却也同时让佛像浩劫随之而来,集中国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精萃的石窟名品,惨遭万劫不复的毁灭性破坏,尤有甚者,耗时四百年期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正由于美,10年代起,几乎成为世界上前所末见的无头石窟,造象身首异处,惨不忍睹,文物沧桑,莫过于此。自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西方的船坚炮利迫使中国的门户大开,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全性的万国博览会The Great Exhibtion上,伴同古董珍玩的是中国最古铜器图录,末代吕大临<博古圆>英文木版印刷首度出现海外。其后的两次中外战争,中国文物外流愈加严重,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长躯直入北京,他们大事掠劫以“万园之园”享誉国际的圆明园珍宝,临走之前又将这座时代意义的皇家花园,付之一炬,当时洋兵身上夺得的皇室珍宝,多到走路跨越门坎时连腿都无法抬起来。等到义和团事变(189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掠夺大量的中国文物,据悉,北京琉璃厂凡是名号稍为响亮的古董店铺,无一能够幸免于此次劫难。
中国佛像雕刻系在廿世纪后才成为西方世界的收藏主流。若与十八世纪起萨克森国王August the Strong在德国德勒斯登Dresden王居及法国宫廷,广受欧洲皇室典藏的中国瓷器,或十九世纪起西方收藏时尚的中国绘画、铜器、古玉等项目相比,佛像雕刻的收藏时期最短,卢芹斋指出,辛亥革命(1911)之后,中国雕刻渐次传人西方艺术市场,而龙门石窟的真正劫难也是始自民国肇建,许多精品石刻难逃佛颤足腕剁断厄运。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巨著《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eologigue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1909-1915年出版),让西方世界后此对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初步认知,身为法国现代汉学导师(盗走敦煌文物的伯希和Paul Pelliot即出自其门下)的沙畹,前往调查中国佛教石窟遗迹,拍摄相当多遗迹的早期照片,其中关于云冈、龙门、巩县等石窟的照片,是华北这三处石窟群最早的图像记录,历史价值极高;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破坏因素,有些佛教造像遗迹早巳荡然无存(按《北中国考古圆录》一书,共分三卷,文字叙述一卷,二卷图版中辑有200幅以上的图片为佛教石窟遗迹,图版200-277为云冈石窟图片,图版278-398龙门石窟,图版399-416巩县石窟)。事实上,稍后20年代的多位学者,如东京帝国大学考古教授关野贞T. Sekino与常盘大定D. Tokiwa合编的《支那佛教史迹》(1925-1931年出版),或瑞典籍艺术史家 ,喜龙仁(1879-1966)的《五更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无不全力就考古或美学层面开发中国佛雕艺术。难得的是,喜龙仁除重视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外,并多方剖析河北、山东等地域性造像的发展;他更在权威的古董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数度撰文引介卢芹斋的中国石佛。
本世纪的20年代开始,遂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佛像雕刻收藏家,例如伦敦的George Eumorfodoulos和0scar Raohael,德国的Eduard Von der Heydt,比利时布鲁塞尔的Adolf sloclet,意大利的Riccardo Gualino美国的Grenville Winthrooe和John D.Rockefeller Jr.等,举世的佛像收藏,于焉蔚为风潮,我们不禁要问道,什么才是合乎西方人眼中典藏条件的中国佛像雕刻呢?
根据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东方部门的艺术专家,Edmund Capon的看法,品鉴由三度立体空间、实际量感体积、及特定造形理念组成的中国雕刻,不宜只诉诸造像的实体大小。总高度达17.14公尺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光是耳长l.9公尺,头部占4公尺),若与唐代同期的代表性小型金铜佛相比,同样都给人们强烈的艺术美感形象;西方的宗教雕刻过份强调肉体动感的官能美(如歌颂肉体原罪、肉体痛苦),其肌体造像语言回异于“以小见大”不同象征语言的中国雕刻,我们不会以“有血有肉”这类的写实性词汇去形容佛像雕刻;中国雕刻的特殊造像语言乃是形象美与心灵美的文化合体,是以西方世界重要的博物馆和收藏家,莫不以庋藏时代美学特色的中国佛像雕刻为荣。以卢芹斋首次卖出的八件与人等高石佛为例(其中三件卖给宾州大学博物馆),这八件大型作品(monumental works),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大规模开凿的河北响堂山造像(非如卢芹斋在An Exbibition Chinese Stonc sculpturc序文述及的隋文帝时造像,后来,他另买进几件北齐佛头,有一件卖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现藏于宾州大学博物馆的北齐南响堂山石窟菩萨立像,即为个中佳作。高193公分的本件菩萨立像,脸型自北魏旧有“秀骨清像”古拙微笑式样的瘦削长脸,蜕变为圆脸,神情肃穆;衣纹浅薄贴体,身躯转为膨胀厚实的圆筒状,较诸北魏后期衣纹以线条表现为主,并行线条的外廓刚劲有力,下垂如鸟翅伸张,造像头小肩狭,上小下大的体积感大不相同;加以装饰性的花冠、颈圈、璎珞,趋向华丽,菩萨立像流露山北齐时代不同凡响的新美学风格,允称转折时期造像上品。
天龙山菩萨坐像 后赵建武铜佛的美学艺术
我们可以再举两件卢芹斋经手过的杰出时代美学风格雕像,作为名品搜藏实例。第一件天龙山砂岩菩萨坐像(高60公分),是从事古董行业逾四十年的卢芹齐,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在纽约首度举办的特卖品之一(参见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s),图版938),辗转归他的合伙人戴润斋所有,1997年再以戴氏旧藏石佛名义现身于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会,由130万港币起锺,竞标王717万港币(合台币2454万)成交.本件天龙山菩萨坐像的颈部、腰部、飘动帛带,多处部位经过修护,却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完整性。
日本山中商会创始人山中定次郎(Yamanaka Sadajiro 1866-1936)在20年代的1924年、1926年两度登临天龙山,1928年又亲自撰写天龙山行窟研究专书,对于象征时代美学风格天龙山造像的喜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狂热地步,1927年以后所有散佚海外的天龙山行佛,无不出自山中商会;但是遍寻山中定次郎一生传出的天龙山造像,包括佛头、菩萨头、或连接躯体的菩萨立像,唯独不见像卢芹斋经受的这件品相绝佳菩萨坐像。以收藏的排行次序而言,娇媚动人、千姿百态的唐代菩萨造像,臻于人间写实靓女的美学典型,绝对比一成不变的佛造像艺术价值高超,而要集藏到天龙山菩萨坐像更是比菩萨立像的机会微乎其微,卢芹斋这件博物馆级菩萨的半跏式坐姿,突破传统造形规范束缚,如同真实人物舒适闲坐,人胆运用曲线圆刀,增加衣纹的流畅韵律和身躯轮廊的转折起伏,飘拂的天衣帛带衬托出皮肤丰涧弹性及全身的体态动感(现存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Rietburg Museum,原为Von der Heydt旧藏的天龙山第17窟菩萨坐像,艺术性略逊之) ;同时菩萨的头束高髻,宝冠珠饰,眉长颐丰,凤眼半闭俯视,眼神恍惚朦胧,抿密双唇微翘,似在聆听人世间无数众生的祈求默祷,简直就是美的化身。此种天龙山石窟悠闭生活美学的半跏式坐姿菩萨,生动神情以及丰腴妍丽的体态刻划,愈看愈美,百看不厌,泯灭“神”与“人”的界限,赋予菩萨“取悦于众目”的宫娃形象(释道诚辑<释氏要览)云: “白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 ;艺术造诣让后代雕塑家仰之弥高,望尘莫及。难怪识货行家会在本年度拍卖会上,加价竞标卢芹斋这件菩萨坐像。
另件卢芹斋卖出的鎏金铜佛绝品,经本世纪美国收藏大家。布朗德奇(Avery Bnundage 1887-1975)购得,后连同三万五千多件中国文物,一并捐给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参见1940年版(An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Bronzes, 图版41),这件五胡十六国时期,刻有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题铭的铜佛坐像(高39.7公分),乃是中国现行最早纪元的铭文铜佛。造像发髻高耸,结跏跌坐,作禅定印,身寄圆领通肩大衣,佛的额际宽平,发纹向左右两侧整齐分开,长眉杏眼,鼻梁低挺,人中深凹,嘴角微翘,表情温静,五官和容貌趋向汉化制作风格。佛座不再是印度式的狮子座,改以四足高方座,前有博山炉与双狮;以身体中轴为主线的衣纹白两肩向胸前下垂,U字型重叠排列,左右对称。举凡佛像的容貌,佛座及形式化的衣纹,均已脱离外来的印度犍陀罗式样,加入汉民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本件出自卢芹斋的后赵建武题铭鎏金铜佛,成为诸家论列必提,汉化时代风格承先启后的标准器型,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捐过龙门石窟残缺佛手(高51公分)给大都会博物馆的卢芹斋,认为六世纪至九世纪的四百年间是中国佛像雕刻的黄金时期,耗时四百年所得来的国宝级诸多造像名品,终熬不过民国前后四十午的盗凿贩售,散佚海外;身为举足轻重的古董商,开拓出佛像的国际艺术市场,他的内心充满愧疚,他以感性的口吻,辩护自己不是历史罪人,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与其勉强把佛像留在中国,沦为有价的商品筹码,再遭盗劫破坏,不如妥善保管于国外的博物馆,允当活的文化大使,让更多世人认知欣赏中国古代造像的造像的艺术美学。同样的佛像雕刻,在中国和在西方世界却有着不同的归宿,你说,这是中国佛像的幸或不幸呢?
十九世纪下半期接二连三的战乱,导致中国文物严重外流;本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役,卢芹斋虽在无意中为中国雕刻开拓出崭新的国际艺术市场,却也同时让佛像浩劫随之而来,集中国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精萃的石窟名品,惨遭万劫不复的毁灭性破坏,尤有甚者,耗时四百年期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正由于美,10年代起,几乎成为世界上前所末见的无头石窟,造象身首异处,惨不忍睹,文物沧桑,莫过于此。自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西方的船坚炮利迫使中国的门户大开,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全性的万国博览会The Great Exhibtion上,伴同古董珍玩的是中国最古铜器图录,末代吕大临<博古圆>英文木版印刷首度出现海外。其后的两次中外战争,中国文物外流愈加严重,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长躯直入北京,他们大事掠劫以“万园之园”享誉国际的圆明园珍宝,临走之前又将这座时代意义的皇家花园,付之一炬,当时洋兵身上夺得的皇室珍宝,多到走路跨越门坎时连腿都无法抬起来。等到义和团事变(189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掠夺大量的中国文物,据悉,北京琉璃厂凡是名号稍为响亮的古董店铺,无一能够幸免于此次劫难。
中国佛像雕刻系在廿世纪后才成为西方世界的收藏主流。若与十八世纪起萨克森国王August the Strong在德国德勒斯登Dresden王居及法国宫廷,广受欧洲皇室典藏的中国瓷器,或十九世纪起西方收藏时尚的中国绘画、铜器、古玉等项目相比,佛像雕刻的收藏时期最短,卢芹斋指出,辛亥革命(1911)之后,中国雕刻渐次传人西方艺术市场,而龙门石窟的真正劫难也是始自民国肇建,许多精品石刻难逃佛颤足腕剁断厄运。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巨著《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eologigue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1909-1915年出版),让西方世界后此对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初步认知,身为法国现代汉学导师(盗走敦煌文物的伯希和Paul Pelliot即出自其门下)的沙畹,前往调查中国佛教石窟遗迹,拍摄相当多遗迹的早期照片,其中关于云冈、龙门、巩县等石窟的照片,是华北这三处石窟群最早的图像记录,历史价值极高;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破坏因素,有些佛教造像遗迹早巳荡然无存(按《北中国考古圆录》一书,共分三卷,文字叙述一卷,二卷图版中辑有200幅以上的图片为佛教石窟遗迹,图版200-277为云冈石窟图片,图版278-398龙门石窟,图版399-416巩县石窟)。事实上,稍后20年代的多位学者,如东京帝国大学考古教授关野贞T. Sekino与常盘大定D. Tokiwa合编的《支那佛教史迹》(1925-1931年出版),或瑞典籍艺术史家 ,喜龙仁(1879-1966)的《五更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无不全力就考古或美学层面开发中国佛雕艺术。难得的是,喜龙仁除重视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外,并多方剖析河北、山东等地域性造像的发展;他更在权威的古董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数度撰文引介卢芹斋的中国石佛。
![]()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庋藏的北齐佛头 |
本世纪的20年代开始,遂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佛像雕刻收藏家,例如伦敦的George Eumorfodoulos和0scar Raohael,德国的Eduard Von der Heydt,比利时布鲁塞尔的Adolf sloclet,意大利的Riccardo Gualino美国的Grenville Winthrooe和John D.Rockefeller Jr.等,举世的佛像收藏,于焉蔚为风潮,我们不禁要问道,什么才是合乎西方人眼中典藏条件的中国佛像雕刻呢?
根据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东方部门的艺术专家,Edmund Capon的看法,品鉴由三度立体空间、实际量感体积、及特定造形理念组成的中国雕刻,不宜只诉诸造像的实体大小。总高度达17.14公尺的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光是耳长l.9公尺,头部占4公尺),若与唐代同期的代表性小型金铜佛相比,同样都给人们强烈的艺术美感形象;西方的宗教雕刻过份强调肉体动感的官能美(如歌颂肉体原罪、肉体痛苦),其肌体造像语言回异于“以小见大”不同象征语言的中国雕刻,我们不会以“有血有肉”这类的写实性词汇去形容佛像雕刻;中国雕刻的特殊造像语言乃是形象美与心灵美的文化合体,是以西方世界重要的博物馆和收藏家,莫不以庋藏时代美学特色的中国佛像雕刻为荣。以卢芹斋首次卖出的八件与人等高石佛为例(其中三件卖给宾州大学博物馆),这八件大型作品(monumental works),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大规模开凿的河北响堂山造像(非如卢芹斋在An Exbibition Chinese Stonc sculpturc序文述及的隋文帝时造像,后来,他另买进几件北齐佛头,有一件卖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现藏于宾州大学博物馆的北齐南响堂山石窟菩萨立像,即为个中佳作。高193公分的本件菩萨立像,脸型自北魏旧有“秀骨清像”古拙微笑式样的瘦削长脸,蜕变为圆脸,神情肃穆;衣纹浅薄贴体,身躯转为膨胀厚实的圆筒状,较诸北魏后期衣纹以线条表现为主,并行线条的外廓刚劲有力,下垂如鸟翅伸张,造像头小肩狭,上小下大的体积感大不相同;加以装饰性的花冠、颈圈、璎珞,趋向华丽,菩萨立像流露山北齐时代不同凡响的新美学风格,允称转折时期造像上品。
天龙山菩萨坐像 后赵建武铜佛的美学艺术
我们可以再举两件卢芹斋经手过的杰出时代美学风格雕像,作为名品搜藏实例。第一件天龙山砂岩菩萨坐像(高60公分),是从事古董行业逾四十年的卢芹齐,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在纽约首度举办的特卖品之一(参见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s),图版938),辗转归他的合伙人戴润斋所有,1997年再以戴氏旧藏石佛名义现身于苏富比香港春季拍卖会,由130万港币起锺,竞标王717万港币(合台币2454万)成交.本件天龙山菩萨坐像的颈部、腰部、飘动帛带,多处部位经过修护,却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完整性。
![]() |
唐 天龙山砂岩菩萨坐像 1997香港苏富比 |
日本山中商会创始人山中定次郎(Yamanaka Sadajiro 1866-1936)在20年代的1924年、1926年两度登临天龙山,1928年又亲自撰写天龙山行窟研究专书,对于象征时代美学风格天龙山造像的喜爱,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狂热地步,1927年以后所有散佚海外的天龙山行佛,无不出自山中商会;但是遍寻山中定次郎一生传出的天龙山造像,包括佛头、菩萨头、或连接躯体的菩萨立像,唯独不见像卢芹斋经受的这件品相绝佳菩萨坐像。以收藏的排行次序而言,娇媚动人、千姿百态的唐代菩萨造像,臻于人间写实靓女的美学典型,绝对比一成不变的佛造像艺术价值高超,而要集藏到天龙山菩萨坐像更是比菩萨立像的机会微乎其微,卢芹斋这件博物馆级菩萨的半跏式坐姿,突破传统造形规范束缚,如同真实人物舒适闲坐,人胆运用曲线圆刀,增加衣纹的流畅韵律和身躯轮廊的转折起伏,飘拂的天衣帛带衬托出皮肤丰涧弹性及全身的体态动感(现存于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Rietburg Museum,原为Von der Heydt旧藏的天龙山第17窟菩萨坐像,艺术性略逊之) ;同时菩萨的头束高髻,宝冠珠饰,眉长颐丰,凤眼半闭俯视,眼神恍惚朦胧,抿密双唇微翘,似在聆听人世间无数众生的祈求默祷,简直就是美的化身。此种天龙山石窟悠闭生活美学的半跏式坐姿菩萨,生动神情以及丰腴妍丽的体态刻划,愈看愈美,百看不厌,泯灭“神”与“人”的界限,赋予菩萨“取悦于众目”的宫娃形象(释道诚辑<释氏要览)云: “白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 ;艺术造诣让后代雕塑家仰之弥高,望尘莫及。难怪识货行家会在本年度拍卖会上,加价竞标卢芹斋这件菩萨坐像。
![]() |
原为德国的Eduard Von der Heydt旧藏,现有于苏黎世Rietberg Museum的天龙山第17窟菩萨坐像 |
另件卢芹斋卖出的鎏金铜佛绝品,经本世纪美国收藏大家。布朗德奇(Avery Bnundage 1887-1975)购得,后连同三万五千多件中国文物,一并捐给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参见1940年版(An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Bronzes, 图版41),这件五胡十六国时期,刻有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题铭的铜佛坐像(高39.7公分),乃是中国现行最早纪元的铭文铜佛。造像发髻高耸,结跏跌坐,作禅定印,身寄圆领通肩大衣,佛的额际宽平,发纹向左右两侧整齐分开,长眉杏眼,鼻梁低挺,人中深凹,嘴角微翘,表情温静,五官和容貌趋向汉化制作风格。佛座不再是印度式的狮子座,改以四足高方座,前有博山炉与双狮;以身体中轴为主线的衣纹白两肩向胸前下垂,U字型重叠排列,左右对称。举凡佛像的容貌,佛座及形式化的衣纹,均已脱离外来的印度犍陀罗式样,加入汉民族本土化的艺术风格;本件出自卢芹斋的后赵建武题铭鎏金铜佛,成为诸家论列必提,汉化时代风格承先启后的标准器型,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 |
其出自卢芹齐为Avery Bnundage购得,现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绾的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题铭坐佛 |
捐过龙门石窟残缺佛手(高51公分)给大都会博物馆的卢芹斋,认为六世纪至九世纪的四百年间是中国佛像雕刻的黄金时期,耗时四百年所得来的国宝级诸多造像名品,终熬不过民国前后四十午的盗凿贩售,散佚海外;身为举足轻重的古董商,开拓出佛像的国际艺术市场,他的内心充满愧疚,他以感性的口吻,辩护自己不是历史罪人,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与其勉强把佛像留在中国,沦为有价的商品筹码,再遭盗劫破坏,不如妥善保管于国外的博物馆,允当活的文化大使,让更多世人认知欣赏中国古代造像的造像的艺术美学。同样的佛像雕刻,在中国和在西方世界却有着不同的归宿,你说,这是中国佛像的幸或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