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完了,你的大学选对了吗?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并不能让很多学子和家长彻底的松懈下来,因为还有一个大关要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那就是:报考志愿。
听说如今报考志愿容易多了,因为是平行志愿,你所选中的几所大学没有区分名次只要你的分数够了,想上你报的哪一个志愿都可以。(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我自己参加高考离现在整整十年了。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同学们聚再一次,估算着自己的分数,然后拿着大学书录认真详细的看着自己想要去上的大学名称和专业,恐怕填错了。那时候不是平行志愿,分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分数没有超过你填的第一志愿的录取分数线的话,你就变得非常的被动。因为你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大学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填了他们学校的学生,只有那些学生招完之后名额还不满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你这个第二志愿的学生。所以当时你把谁填成第一志愿是需要非常慎重的选择。一旦出现问题,即使你的分数很高也有可能没有大学可上。
其实,当时的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是非常盲目的,并不太清楚学校的真实情况,只是按照选校排名来定优劣。至于学校内部的教育体系如何,是否适合自己,几乎没有人会去重点关注。大家只知道,重点一本肯定比二本学校好,二本比三本好,三本比大专好。只有这一个衡量标准,从未产生过,这所大学是否适合自己,它是否能够教给我们真正要学的东西这样的问题。那时候的人盲目的去选,也就这样盲目的消耗着自己的大学时光。
其实,
如何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如何让你的大学带给你真正的教育?
如何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并不虚度?
是目前即将步入大学,甚至高中学生就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决定用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在教育领域所感受到的一些真实内幕来告诉大家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所撰写的《优秀的绵羊》一书,让我每看一章都忍不住惊叹。原来所谓的精英教育,所谓的当代天才,所谓的世界名校,就是这样的一个未能脱离机械化运营体系的制作精英机器的机构。《优秀的绵羊》一书看得我一身冷汗。这不同于当我发现自己的上学时盲目之举时的惊讶,这同样是一份担心,一份作为人母,为自己的孩子的一生教育理念和教育选择时的担忧。
在《优秀的绵羊》第30页有这样一段话:【过去的20多年让人有一种跨时代的感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名校游戏2.0版本已经诞生了。第一代名校生都是70和80年代进入大学的,而他们的父母本身许多要么是去了公立大学要么就根本没读过大学。名校对第一代人来讲,是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第二代名校生,90年代大学生,而他们自己的父母本身都是名校毕业生,后来又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群家长眼中,名校对自己的孩子来讲是必需品,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真的都会有“名校是孩子的必需品”的理念呢?
我并不敢保证自己会怎样,毕竟我的孩子还未到幼儿园的年龄,我只怕我有一天也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但是,我想,今年参加了高考的你,填报了志愿的你,是否也有名校情结?
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就有一个很奇怪但一直存在的现象。那就是:文理分科。很多人都认为,一般成绩好的学生会选择理科,成绩差的会选择文科。因为他们认为“文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不需要动脑子思考,不需要过于聪明的头脑。立刻就不同了,数理化的很多知识都必须聪明才行。而家长和老师们大多也是重理轻文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中,提到了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
它告诉了我们,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所言: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就如中国谚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书中提到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溯源,对新旧知识的思辨,并不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也不是盲目的接受现有的知识。面对任何的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也是博雅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至于人文经典,作者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他带着我们去了远方,但让我们感受到回了家。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让你透过艺术感受到你在任何理论或者技术性书籍中感受不到的共鸣和被理解。
《优秀的绵羊》一书书:博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合二为一的,学生在博雅教育中所获得的智慧将贯穿未来的任何专业或者领域,我们将不再刻意区分左边是工作,右边是生活;上面是通识,下面是专业。它们是融合的统一体,是相互渗透的。
所以,最终,我们回归开始的问题。
1、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无论你在中学时候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在选大学的时候,你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你要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是经精英式的教育,一进大学校园就为了自己的毕业工作打算,选择最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专业来学习?还是了解自己的强弱项,根据对自己自身有着深远影响和帮助的专业去学习?
无论是理工专业还是人文专业,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要认真的倾听自己的声音。因为最终,你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进入什么领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不会改变。
2、如何让你的大学带给你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个有点太广。就像书中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善于思考的头脑
一个单纯的拿高分争名次,为了显得更加专业的疯狂获取领域内知识的人,和机器无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一个不同于动物的大脑。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盲目吸收的。
一个大学首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思考能力。无论你掌握了那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也好,逻辑性思维方式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的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照搬别人的理论。
☞独立和自由
大多数精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获得的关注过多。来自于父母的、老师的、朋友的各种关注。让他们也变得更加没有主见,更加的不会独立做决定,没有了思考自由和自我追求。
很对人会说,其实我的梦想是从事写作成为作家,但是,我的妈妈或者爸爸觉得,学习金融会更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于是我就开始学习了我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专业。但是同时他害怕父母朋友对自己失望,所以,即使不喜欢学的也非常努力,成绩优异。他的状态完全看不出他不喜欢学父母安排的专业。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这样失去了独立和自由的大学,其实不仅仅是浪费时间,也是再把自己那仅有的一点激情给消耗殆尽。从而变成真正的精英奴隶,再也没有做决定和自由的权利和机会了。
☞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个转折点都十分关键。并不单单是上大学。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正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获取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让你受益一生。
大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会你大学课堂上的知识,而是教会了你学会学习的方法。
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特质而定。好的老师更会把握这样的区别,也就是“因材施教”。在你的学习方法上给予你启发和指导的老师,比在你专业领域给你指导的老师要更加让你受益。
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日本的斋藤孝老师的一本《学会学习》的书籍。书中教会了你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
3、如何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并不虚度?
在学习方面可以参考博雅教育的专业和人文知识的合二为一理念。不成为精英式的绵羊,适当学习人文经典来感受艺术的伟大。
其他方面就尽可能的做自己吧。无论是趁着假期出外旅行也好还是学习练习自己的弱项也好。总归,做自己,不做学习的奴隶,认真的让自己学的开心。
当你根据前面两点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并认清了在大学中你应该得到什么之后,相信你的大学时光也并不会被盲目荒废的。
最后,如果你想上大学,或者成绩看起来很差的同学,也不要因为这些想法和现状而自怨自艾。《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说:【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一切使得人对风险极力回避,这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所以,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不相同,精英有精英的缺陷,平凡有平凡的优势。
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站在我们是个成人,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态度来感受大学,感受任何教育体系内的生活。
✤ 林资言,书评人、坚持为大家推荐好书。
✤ 微信公共号:林资言的暖城(Warm--city),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谢谢。
听说如今报考志愿容易多了,因为是平行志愿,你所选中的几所大学没有区分名次只要你的分数够了,想上你报的哪一个志愿都可以。(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我自己参加高考离现在整整十年了。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同学们聚再一次,估算着自己的分数,然后拿着大学书录认真详细的看着自己想要去上的大学名称和专业,恐怕填错了。那时候不是平行志愿,分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分数没有超过你填的第一志愿的录取分数线的话,你就变得非常的被动。因为你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大学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填了他们学校的学生,只有那些学生招完之后名额还不满的情况下才会考虑你这个第二志愿的学生。所以当时你把谁填成第一志愿是需要非常慎重的选择。一旦出现问题,即使你的分数很高也有可能没有大学可上。
其实,当时的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是非常盲目的,并不太清楚学校的真实情况,只是按照选校排名来定优劣。至于学校内部的教育体系如何,是否适合自己,几乎没有人会去重点关注。大家只知道,重点一本肯定比二本学校好,二本比三本好,三本比大专好。只有这一个衡量标准,从未产生过,这所大学是否适合自己,它是否能够教给我们真正要学的东西这样的问题。那时候的人盲目的去选,也就这样盲目的消耗着自己的大学时光。
其实,
如何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如何让你的大学带给你真正的教育?
如何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并不虚度?
是目前即将步入大学,甚至高中学生就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决定用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在教育领域所感受到的一些真实内幕来告诉大家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所撰写的《优秀的绵羊》一书,让我每看一章都忍不住惊叹。原来所谓的精英教育,所谓的当代天才,所谓的世界名校,就是这样的一个未能脱离机械化运营体系的制作精英机器的机构。《优秀的绵羊》一书看得我一身冷汗。这不同于当我发现自己的上学时盲目之举时的惊讶,这同样是一份担心,一份作为人母,为自己的孩子的一生教育理念和教育选择时的担忧。
在《优秀的绵羊》第30页有这样一段话:【过去的20多年让人有一种跨时代的感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名校游戏2.0版本已经诞生了。第一代名校生都是70和80年代进入大学的,而他们的父母本身许多要么是去了公立大学要么就根本没读过大学。名校对第一代人来讲,是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第二代名校生,90年代大学生,而他们自己的父母本身都是名校毕业生,后来又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群家长眼中,名校对自己的孩子来讲是必需品,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真的都会有“名校是孩子的必需品”的理念呢?
我并不敢保证自己会怎样,毕竟我的孩子还未到幼儿园的年龄,我只怕我有一天也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但是,我想,今年参加了高考的你,填报了志愿的你,是否也有名校情结?
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就有一个很奇怪但一直存在的现象。那就是:文理分科。很多人都认为,一般成绩好的学生会选择理科,成绩差的会选择文科。因为他们认为“文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不需要动脑子思考,不需要过于聪明的头脑。立刻就不同了,数理化的很多知识都必须聪明才行。而家长和老师们大多也是重理轻文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中,提到了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
它告诉了我们,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所言: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就如中国谚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书中提到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溯源,对新旧知识的思辨,并不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也不是盲目的接受现有的知识。面对任何的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也是博雅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至于人文经典,作者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他带着我们去了远方,但让我们感受到回了家。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让你透过艺术感受到你在任何理论或者技术性书籍中感受不到的共鸣和被理解。
《优秀的绵羊》一书书:博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合二为一的,学生在博雅教育中所获得的智慧将贯穿未来的任何专业或者领域,我们将不再刻意区分左边是工作,右边是生活;上面是通识,下面是专业。它们是融合的统一体,是相互渗透的。
所以,最终,我们回归开始的问题。
1、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无论你在中学时候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在选大学的时候,你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你要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是经精英式的教育,一进大学校园就为了自己的毕业工作打算,选择最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专业来学习?还是了解自己的强弱项,根据对自己自身有着深远影响和帮助的专业去学习?
无论是理工专业还是人文专业,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要认真的倾听自己的声音。因为最终,你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进入什么领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不会改变。
2、如何让你的大学带给你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个有点太广。就像书中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善于思考的头脑
一个单纯的拿高分争名次,为了显得更加专业的疯狂获取领域内知识的人,和机器无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一个不同于动物的大脑。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盲目吸收的。
一个大学首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思考能力。无论你掌握了那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也好,逻辑性思维方式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的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照搬别人的理论。
☞独立和自由
大多数精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获得的关注过多。来自于父母的、老师的、朋友的各种关注。让他们也变得更加没有主见,更加的不会独立做决定,没有了思考自由和自我追求。
很对人会说,其实我的梦想是从事写作成为作家,但是,我的妈妈或者爸爸觉得,学习金融会更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于是我就开始学习了我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专业。但是同时他害怕父母朋友对自己失望,所以,即使不喜欢学的也非常努力,成绩优异。他的状态完全看不出他不喜欢学父母安排的专业。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这样失去了独立和自由的大学,其实不仅仅是浪费时间,也是再把自己那仅有的一点激情给消耗殆尽。从而变成真正的精英奴隶,再也没有做决定和自由的权利和机会了。
☞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个转折点都十分关键。并不单单是上大学。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正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获取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让你受益一生。
大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会你大学课堂上的知识,而是教会了你学会学习的方法。
根据每一个人的不同特质而定。好的老师更会把握这样的区别,也就是“因材施教”。在你的学习方法上给予你启发和指导的老师,比在你专业领域给你指导的老师要更加让你受益。
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日本的斋藤孝老师的一本《学会学习》的书籍。书中教会了你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哪一种方法。
3、如何让自己的大学时光并不虚度?
在学习方面可以参考博雅教育的专业和人文知识的合二为一理念。不成为精英式的绵羊,适当学习人文经典来感受艺术的伟大。
其他方面就尽可能的做自己吧。无论是趁着假期出外旅行也好还是学习练习自己的弱项也好。总归,做自己,不做学习的奴隶,认真的让自己学的开心。
当你根据前面两点去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校并认清了在大学中你应该得到什么之后,相信你的大学时光也并不会被盲目荒废的。
最后,如果你想上大学,或者成绩看起来很差的同学,也不要因为这些想法和现状而自怨自艾。《优秀的绵羊》一书中说:【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一切使得人对风险极力回避,这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所以,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不相同,精英有精英的缺陷,平凡有平凡的优势。
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站在我们是个成人,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态度来感受大学,感受任何教育体系内的生活。
✤ 林资言,书评人、坚持为大家推荐好书。
✤ 微信公共号:林资言的暖城(Warm--city),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