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碎碎念
聊聊《哈利波特》的电影,谈谈《哈利波特》的书,亦或是侃侃其他,大约都是生活中不经意遇到的美好。
对很多人来说,《哈利波特》只是一本书,或者只是一部电影,但对我来说,《哈利波特》大概可能好像也许是整个少年时代的记忆。
2000年,我10岁,《魔法石》、《密室》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在中国出版。
2001年,我11岁,《火焰杯》在中国出版。
2003年,我13岁,《凤凰社》在中国出版。
2005年,我15岁,《混血王子》在中国出版。
2007年,我17岁,《死亡圣器》在中国出版。
哈利的11岁到18岁,刚好是我的10岁到17岁,时间上的重合,让《哈利波特》不再是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一起长大的伙伴。对中学生活的向往与不安,第一次表白时的纠结,遇到将成为其伴郎的朋友,重逢时的喜悦,高三毕业对未来的憧憬......记得中考前的日子,和同桌一起把所有的课程与霍格沃茨的课程一一对应,比如物理是黑魔法防御课,比如化学是魔药课。记得地震后在帐篷学习的日子,当老师问我最想对家人朋友说的话时,我想到的是哈利寻找魂器时听到的那句话:我和你同在。
等待《哈利波特》出版的日子是焦急的,但正因经历了等待才会更加珍惜,在白驹过隙的一生中遇到能够一起成长的书,本就是一件幸运的事。
《哈利波特》最打动读者的是什么?不是眼花缭乱的魔法,不是霸气外露的咒语,也不是曲折离奇的剧情。我想《哈利波特》真正打动读者的是那些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是一群人和你一起共同成长,这个过程有欢笑、有泪水,这个过程有人离开、有人告别、有人永存在心。整个《哈利波特》的故事都是在讲述爱的,人类温柔且高贵,爱是最强大的武器,这是罗琳阿姨一直传递给大家的信息。
差点就成为“哈利波特”的纳威隆巴顿,从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让他变得十分胆小,但在《魔法石》中,这个胖胖的男孩勇敢的阻止哈利、罗恩和赫敏,就像邓布利多所说,对抗朋友比对抗敌人更需要勇气。
温暖的小天狼星,他桀骜不驯、他骄傲自大、他轻率冲动,但他依然是个好人。该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抵挡住摄魂怪的侵蚀,大概是对教子的爱吧,变成大狗漂洋过海靠吃老鼠过日子,只为守在哈利身边。
“我,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波特的教父,特此同意他周末去霍格默德村。”是他对哈利的承诺。
“你以为我们爱过的死者会真正离开我们吗?你以为在有大麻烦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回忆起他们来吗?你爸爸活在你身上,哈利,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在你身上表现得最清楚。不然你怎么能够产生那么特殊的守护神呢?尖头叉子昨晚凭借你出现了。”是他对哈利的呵护。
“一旦我恢复了名誉……要是你想要一个……一个不同的家……”
哈利胃里发生了某种爆炸。
“当然,我想你不会愿意的,”布莱克迅速地说,“我理解,我只是想我愿……”
“你疯了吗?”哈利说,声音一下子嘶哑了,和布莱克的一样。“我当然想要离开德思礼家!你有了房子吗?我什么时候能够搬进去?”
“你愿意?”他问,“你是当真的?”
“是,我是当真的!”哈利说。
这大概是整个系列中最遗憾的故事。
对于电影版,并无太多喜爱,但对于“Look at me”的台词却不能不动容,当所有人都关注他额头的时候,只有他注视着他的眼睛。
许久不看《哈利波特》了,我也渐渐成了所谓的大人,只是偶尔想起依然十分温暖,这或许就是回忆的力量。最后这句话送给所有追着看《哈利波特》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曾有机会收到霍格沃茨的来信,只是路途太过遥远,送信的猫头鹰迷了路。
对很多人来说,《哈利波特》只是一本书,或者只是一部电影,但对我来说,《哈利波特》大概可能好像也许是整个少年时代的记忆。
2000年,我10岁,《魔法石》、《密室》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在中国出版。
2001年,我11岁,《火焰杯》在中国出版。
2003年,我13岁,《凤凰社》在中国出版。
2005年,我15岁,《混血王子》在中国出版。
2007年,我17岁,《死亡圣器》在中国出版。
哈利的11岁到18岁,刚好是我的10岁到17岁,时间上的重合,让《哈利波特》不再是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一起长大的伙伴。对中学生活的向往与不安,第一次表白时的纠结,遇到将成为其伴郎的朋友,重逢时的喜悦,高三毕业对未来的憧憬......记得中考前的日子,和同桌一起把所有的课程与霍格沃茨的课程一一对应,比如物理是黑魔法防御课,比如化学是魔药课。记得地震后在帐篷学习的日子,当老师问我最想对家人朋友说的话时,我想到的是哈利寻找魂器时听到的那句话:我和你同在。
等待《哈利波特》出版的日子是焦急的,但正因经历了等待才会更加珍惜,在白驹过隙的一生中遇到能够一起成长的书,本就是一件幸运的事。
《哈利波特》最打动读者的是什么?不是眼花缭乱的魔法,不是霸气外露的咒语,也不是曲折离奇的剧情。我想《哈利波特》真正打动读者的是那些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是一群人和你一起共同成长,这个过程有欢笑、有泪水,这个过程有人离开、有人告别、有人永存在心。整个《哈利波特》的故事都是在讲述爱的,人类温柔且高贵,爱是最强大的武器,这是罗琳阿姨一直传递给大家的信息。
差点就成为“哈利波特”的纳威隆巴顿,从小和祖母一起生活让他变得十分胆小,但在《魔法石》中,这个胖胖的男孩勇敢的阻止哈利、罗恩和赫敏,就像邓布利多所说,对抗朋友比对抗敌人更需要勇气。
温暖的小天狼星,他桀骜不驯、他骄傲自大、他轻率冲动,但他依然是个好人。该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抵挡住摄魂怪的侵蚀,大概是对教子的爱吧,变成大狗漂洋过海靠吃老鼠过日子,只为守在哈利身边。
“我,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波特的教父,特此同意他周末去霍格默德村。”是他对哈利的承诺。
“你以为我们爱过的死者会真正离开我们吗?你以为在有大麻烦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回忆起他们来吗?你爸爸活在你身上,哈利,在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在你身上表现得最清楚。不然你怎么能够产生那么特殊的守护神呢?尖头叉子昨晚凭借你出现了。”是他对哈利的呵护。
“一旦我恢复了名誉……要是你想要一个……一个不同的家……”
哈利胃里发生了某种爆炸。
“当然,我想你不会愿意的,”布莱克迅速地说,“我理解,我只是想我愿……”
“你疯了吗?”哈利说,声音一下子嘶哑了,和布莱克的一样。“我当然想要离开德思礼家!你有了房子吗?我什么时候能够搬进去?”
“你愿意?”他问,“你是当真的?”
“是,我是当真的!”哈利说。
这大概是整个系列中最遗憾的故事。
对于电影版,并无太多喜爱,但对于“Look at me”的台词却不能不动容,当所有人都关注他额头的时候,只有他注视着他的眼睛。
许久不看《哈利波特》了,我也渐渐成了所谓的大人,只是偶尔想起依然十分温暖,这或许就是回忆的力量。最后这句话送给所有追着看《哈利波特》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曾有机会收到霍格沃茨的来信,只是路途太过遥远,送信的猫头鹰迷了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