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戏如人生,他们的人生比戏更精彩,兼谈《金融是本故事书》
文│杏仁爱读书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大意是求学、处事中以上等的标准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何况其它?
朋友、同事、邻居的故事固然亲切,但顶级人物的人生经历,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启发呢?
01 祸福相依的跨界人生,豪门巨贾孔祥熙
四大家庭中的孔祥熙可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并且在他七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孔繁慈染上鸦片,家业败落。
十岁时,孔祥熙得了“痄腮”,这本不是大病,但庸医误人,当时孔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又极差,于是小病成大病,患处发疮溃烂,其生命危在旦夕。孔繁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原来十分忌讳鄙视的教会医院。但所谓祸福相依,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教会医院非常尽心,很快孔祥熙康复了。孔繁慈大为震动,他不顾族人强烈反对,跟儿子一起进入了教会学校。让人欣慰的是,孔繁慈最终戒掉了鸦片。从此,一个新世界向这父子俩敞开了大门。
这件事告诉我们,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任何时候都不要悲观绝望。
孔祥熙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先在太谷教会学校读书,后又被保送到潞河学院(燕京大学前身)。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任山西巡抚的毓贤非常排外,在他主使下开始了一场对华洋基督徒的围捕和屠杀,太谷教会人员包括救治孔祥熙的医生都被关了起来。赶回太谷的孔祥熙拿了一大笔钱展开营救,无奈势单力薄,经过多方努力,也只救回三名女传教士,他火速把这三人护送出了山西。
这次救助行动给孔祥熙带来很高的声誉,又因为他成绩优秀,就被教会保送至美国欧柏林大学读书。毕业以后,孔祥熙考取了耶鲁大学研究院。自此,曾经家道中落的孔祥熙终于赢来了他迈向成功的第一个踏板。
这件事告诉我们,助人就是助己,不经意间的救助,可能就是冥冥之中为自己的成功埋下的伏笔。
孔祥熙在教育、经济、政治三个领域游刃有余,是名符其实的跨界高手。
不遗余力地捐助募集大量资金开办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二十年教育生涯,为孔祥熙带来了良好的声望。
通过投标获得了壳牌煤油山西独家经销权,由此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又凭借其独到精准的眼光、良好的人脉,在贩运、地产、金融上,获得了惊人的财富。
币制改革以及配套的白银国有政策,让中国金银外汇总额达到3.8亿美元,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崩溃,为抗战赢得了金钱上的准备。
为什么孔祥熙可以成为顶级的跨界高手呢?
通过他的传记,我推想主要有以下的因素:学通中西、眼光独到、眼界开阔;卓越的沟通谈判能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优秀的执行力;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运气。
孔祥熙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自然不在话下,父亲又曾是一家票号的经营者,孔祥熙从小对经商和人情往来耳熏目染,而就读教会学校,留洋美国,特别是耶鲁大学研究院的经历,又让他有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孔祥熙既通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懂生意,既有学问又不迂腐,这些都是他跨界经营的良好根基。
但也正是由于孔祥熙政商不分的身份,对钱财的贪恋,对子女的纵容,为他后来的声名狼藉埋下了祸根。
02 生命在于折腾,另类商人穆藕初
穆藕初家境贫寒,13岁当学徒,但他从不放弃努力,从不害怕改变,一直在寻找机会突破自我。
1900年,穆藕初25岁,凭借流利的英语考进了上海的“江海关”,成为了一个月薪百元的中产阶级职员。
穆藕初是一个不甘于平淡的人,仅仅五年以后,他就放弃了这份高薪优职,到一个师范学校当英文教习,后来在张謇推荐下当了淞沪铁路的警务长。
1909年,穆藕初34岁,他再次放弃自己优渥的职业,选择出国留学。5年之后学成归来,他已经39岁了,年近不惑,面临失业,在求职无门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自己创业,借钱募股开设了德大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全盘西化的纱厂,由于其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被当时的《申报》称为,“是诚中国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德大纱厂大获成功,获利丰厚,其后他又不断加大投资,远赴郑州开办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纱厂之一 —— 豫丰纱厂,成为名动全国的棉纱大王。
可惜,由于战乱和列强资本的狙击,到1924年,49岁的穆藕初破产了。
穆藕初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4年之后他的工商业务依然毫无起色,却突然被国民党征召,担任了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由破产的富商一跃成为有实权高官,真是一段传奇故事。
穆藕初有一颗勇敢的心,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成为英雄的潜力,因为他们从来不害怕改变,他们也从来不放弃努力。
03 中国的慈善世家,贝氏家族
贝氏家族在当代最著名的人物是贝聿铭,他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贝氏家族出过非常多名人,比如金融家贝理泰贝祖诒父子,颜料大王贝润生,藏书家贝墉,名医贝赋琴,但贝家最广为人称道的是代代相传富不忘慈善的义行。
贝家以“贸易为生,累代行善”。
贝家第七世的贝慕庭就是大慈善家,他开设义仓赈济灾民,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更是将数万元的债券当众烧毁,免去了一众乡人的债务。
贝康侯开设“留余义庄”,周济贫困的男女族人,又开办义塾,免费供族内子弟求学,贫困子弟受益良多。颜料大王贝润生,就是义庄抚养长大的,贝润生发家以后,牢记“留余义庄”的恩情,把苏州乡下的1500亩地捐出,开办承训义庄,为穷困的族人服务。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像贝氏家族这样能够长久兴盛的例子,在中国实在不多见,究其根源,这应该与他们家族数代以来都能行善积德有关吧。
04 为什么要看历史书和名人传记?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以史为鉴,以名家为鉴,格局大了,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有人说,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大成就,能有个温饱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连想都不敢想,看都不敢看,仅仅抱着如些低的要求,可能最后,你连温饱都达不到。“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这里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金融是本故事书》,上面的故事大都是参考自这本书的。
《金融是本故事书》不厚,很容易读,一共讲了15个故事,有点像故事会,大约花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读一遍,难得的是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史料整理出来的,经得起推敲。作者许敬是知名的民国史学家,他的文笔生动有趣,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其文章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金融是本故事书》里介绍了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多位金融巨头、豪门家族、金融家们的经典故事,故事都不长,但读来生动有趣,惊心动魄,又能把复杂的金融观念融入书中,深入浅出,让读者很有收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功各有不同,可能无法复制,但失败的原因大多只有一个,太贪婪!做事先做人,一个诚信正直的人,哪怕暂时失败了,他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书中的金融大家,他们的出身各有不同,有富二代,有书香世家,有留学生,有学徒,有孤儿,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卓越的交际能力等等以外,往往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需要历史环境给他们机会,而他们恰恰能发现并抓住这个机会。
《金融是本故事书》是一本难得的金融入门读物。如果有兴趣多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和金融知识,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知识了解,都不妨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延伸阅读、主题阅读的起点书目,看完之后你会很有兴趣详细了解一下周学熙、胡雪岩、孔祥熙、穆藕初,贝润生、乔致庸等等名家的故事。
后记
最近写文有点磨洋工,很慢很慢,反复在框架文字上推敲,其实出来的效果也不见得特别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与其看一地鸡毛、东家长西家短的鸡汤文,不如选一些有意思的、好的传记或者史书好好看一看,认真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原理。以后,杏仁爱读书还会推荐几本喜欢的传记,供大家参考。
![]() |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大意是求学、处事中以上等的标准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何况其它?
朋友、同事、邻居的故事固然亲切,但顶级人物的人生经历,会不会对我们更有启发呢?
![]() |
01 祸福相依的跨界人生,豪门巨贾孔祥熙
四大家庭中的孔祥熙可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并且在他七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孔繁慈染上鸦片,家业败落。
十岁时,孔祥熙得了“痄腮”,这本不是大病,但庸医误人,当时孔家的生活条件和卫生环境又极差,于是小病成大病,患处发疮溃烂,其生命危在旦夕。孔繁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原来十分忌讳鄙视的教会医院。但所谓祸福相依,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教会医院非常尽心,很快孔祥熙康复了。孔繁慈大为震动,他不顾族人强烈反对,跟儿子一起进入了教会学校。让人欣慰的是,孔繁慈最终戒掉了鸦片。从此,一个新世界向这父子俩敞开了大门。
这件事告诉我们,上帝向你关上了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任何时候都不要悲观绝望。
孔祥熙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先在太谷教会学校读书,后又被保送到潞河学院(燕京大学前身)。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任山西巡抚的毓贤非常排外,在他主使下开始了一场对华洋基督徒的围捕和屠杀,太谷教会人员包括救治孔祥熙的医生都被关了起来。赶回太谷的孔祥熙拿了一大笔钱展开营救,无奈势单力薄,经过多方努力,也只救回三名女传教士,他火速把这三人护送出了山西。
这次救助行动给孔祥熙带来很高的声誉,又因为他成绩优秀,就被教会保送至美国欧柏林大学读书。毕业以后,孔祥熙考取了耶鲁大学研究院。自此,曾经家道中落的孔祥熙终于赢来了他迈向成功的第一个踏板。
这件事告诉我们,助人就是助己,不经意间的救助,可能就是冥冥之中为自己的成功埋下的伏笔。
孔祥熙在教育、经济、政治三个领域游刃有余,是名符其实的跨界高手。
不遗余力地捐助募集大量资金开办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二十年教育生涯,为孔祥熙带来了良好的声望。
通过投标获得了壳牌煤油山西独家经销权,由此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又凭借其独到精准的眼光、良好的人脉,在贩运、地产、金融上,获得了惊人的财富。
币制改革以及配套的白银国有政策,让中国金银外汇总额达到3.8亿美元,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崩溃,为抗战赢得了金钱上的准备。
为什么孔祥熙可以成为顶级的跨界高手呢?
通过他的传记,我推想主要有以下的因素:学通中西、眼光独到、眼界开阔;卓越的沟通谈判能力;准确的判断力和优秀的执行力;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运气。
孔祥熙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自然不在话下,父亲又曾是一家票号的经营者,孔祥熙从小对经商和人情往来耳熏目染,而就读教会学校,留洋美国,特别是耶鲁大学研究院的经历,又让他有了西方文化的熏陶。
孔祥熙既通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懂生意,既有学问又不迂腐,这些都是他跨界经营的良好根基。
但也正是由于孔祥熙政商不分的身份,对钱财的贪恋,对子女的纵容,为他后来的声名狼藉埋下了祸根。
![]() |
02 生命在于折腾,另类商人穆藕初
穆藕初家境贫寒,13岁当学徒,但他从不放弃努力,从不害怕改变,一直在寻找机会突破自我。
1900年,穆藕初25岁,凭借流利的英语考进了上海的“江海关”,成为了一个月薪百元的中产阶级职员。
穆藕初是一个不甘于平淡的人,仅仅五年以后,他就放弃了这份高薪优职,到一个师范学校当英文教习,后来在张謇推荐下当了淞沪铁路的警务长。
1909年,穆藕初34岁,他再次放弃自己优渥的职业,选择出国留学。5年之后学成归来,他已经39岁了,年近不惑,面临失业,在求职无门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自己创业,借钱募股开设了德大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全盘西化的纱厂,由于其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被当时的《申报》称为,“是诚中国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德大纱厂大获成功,获利丰厚,其后他又不断加大投资,远赴郑州开办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纱厂之一 —— 豫丰纱厂,成为名动全国的棉纱大王。
可惜,由于战乱和列强资本的狙击,到1924年,49岁的穆藕初破产了。
穆藕初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4年之后他的工商业务依然毫无起色,却突然被国民党征召,担任了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由破产的富商一跃成为有实权高官,真是一段传奇故事。
穆藕初有一颗勇敢的心,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成为英雄的潜力,因为他们从来不害怕改变,他们也从来不放弃努力。
![]() |
03 中国的慈善世家,贝氏家族
贝氏家族在当代最著名的人物是贝聿铭,他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贝氏家族出过非常多名人,比如金融家贝理泰贝祖诒父子,颜料大王贝润生,藏书家贝墉,名医贝赋琴,但贝家最广为人称道的是代代相传富不忘慈善的义行。
贝家以“贸易为生,累代行善”。
贝家第七世的贝慕庭就是大慈善家,他开设义仓赈济灾民,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更是将数万元的债券当众烧毁,免去了一众乡人的债务。
贝康侯开设“留余义庄”,周济贫困的男女族人,又开办义塾,免费供族内子弟求学,贫困子弟受益良多。颜料大王贝润生,就是义庄抚养长大的,贝润生发家以后,牢记“留余义庄”的恩情,把苏州乡下的1500亩地捐出,开办承训义庄,为穷困的族人服务。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像贝氏家族这样能够长久兴盛的例子,在中国实在不多见,究其根源,这应该与他们家族数代以来都能行善积德有关吧。
![]() |
04 为什么要看历史书和名人传记?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以史为鉴,以名家为鉴,格局大了,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
有人说,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可能有这样的大成就,能有个温饱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连想都不敢想,看都不敢看,仅仅抱着如些低的要求,可能最后,你连温饱都达不到。“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这里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金融是本故事书》,上面的故事大都是参考自这本书的。
《金融是本故事书》不厚,很容易读,一共讲了15个故事,有点像故事会,大约花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读一遍,难得的是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史料整理出来的,经得起推敲。作者许敬是知名的民国史学家,他的文笔生动有趣,逻辑严谨,观点新颖,其文章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金融是本故事书》里介绍了我国近代金融史上多位金融巨头、豪门家族、金融家们的经典故事,故事都不长,但读来生动有趣,惊心动魄,又能把复杂的金融观念融入书中,深入浅出,让读者很有收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功各有不同,可能无法复制,但失败的原因大多只有一个,太贪婪!做事先做人,一个诚信正直的人,哪怕暂时失败了,他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书中的金融大家,他们的出身各有不同,有富二代,有书香世家,有留学生,有学徒,有孤儿,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卓越的交际能力等等以外,往往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需要历史环境给他们机会,而他们恰恰能发现并抓住这个机会。
《金融是本故事书》是一本难得的金融入门读物。如果有兴趣多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和金融知识,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知识了解,都不妨看看这本书。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延伸阅读、主题阅读的起点书目,看完之后你会很有兴趣详细了解一下周学熙、胡雪岩、孔祥熙、穆藕初,贝润生、乔致庸等等名家的故事。
后记
最近写文有点磨洋工,很慢很慢,反复在框架文字上推敲,其实出来的效果也不见得特别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与其看一地鸡毛、东家长西家短的鸡汤文,不如选一些有意思的、好的传记或者史书好好看一看,认真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原理。以后,杏仁爱读书还会推荐几本喜欢的传记,供大家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