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
每个人说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就成了“瞎子阿炳”,对于普通的盲人我们给予更多的是怜悯,但是对于“瞎子阿炳”我们只有奉献沉沉的尊重。虽然他只留下了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但是仅仅一首《二泉映月》便让所有人记住了它和他;虽然所有的文章中都称他是“民间艺术家”,但是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是能与世界一流音乐家相比肩的中国人。小学语文课本里关于音乐家的课文有两篇,一篇叫《月光》说的是贝多芬,另一篇《二泉映月》说的当然就是阿炳了,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阿炳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呢?
教科书中的阿炳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他用自己非凡的作曲才能和高超的琴艺创作并演奏了《二泉映月》,揭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平。但这是真实的阿炳吗?也许不然。阿炳的一生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天真快乐的童年,刻苦学习的少年,风流潇洒的青年,潦倒黑暗的中晚年。
阿炳的本名华彦钓,在那个文盲率超过80%的年代,一个父亲能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一个雅致的名字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个父亲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二是父亲有文化很可能还是个成功人士。实际情况是阿炳自幼丧母,不过他年龄太小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因此也谈不上什么丧母之痛,被父亲送回无锡郊区老家后,婶娘成了他的母亲。大家不要被如今那些无聊电视剧里的恶毒后娘狠心嫂子之类的狗血剧情误导,其实在淳朴民风影响下,老家的长辈们小辈们对这个生下来就没了母亲的孩子是充满疼爱之心的,再加上他的父亲华清和身为无锡城里第一大道观玉虚宫里七殿之一雷尊殿的当家人,如果把玉虚宫比做集团公司,那么华清和即是一子公司的老总,也算是家族里走出去的一个“有身份的人”了,经济宽裕,大家帮他抚养儿子,他自不会亏待他们。因此老家人别说不会虐待阿炳,即使阿炳和自己孩子争吵,挨骂的一般都会是自己的孩子,这在我们家乡本就是人之常情了。
阿炳快乐的童年生活在他8岁那年结束了,因为他的父亲要带他去无锡城里读私塾,这也说明华清和对儿子的爱和重视。这时的阿炳似乎书读得不怎么样,也许这也是他后来陷入堕落之渊的原因之一吧。不过华清和发现了儿子的天赋,阿炳也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音乐和乐器。身为玉虚宫道教音乐的领头人,华清和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擅长笛子二胡琵琶,于是父亲倾囊相授,儿子勤学苦练,据说阿炳练吹笛子的时候要在笛子尾部吊上一块石头,以此提高腕力臂力,练习二胡时用的弦比一般人用的粗,手指磨破是常事。就这样阿炳很快就在音乐演奏方面崭露头角,十几岁开始参加雷尊殿的道教音乐演奏活动,18岁时就被誉为无锡道教音乐演奏“小天师”,可谓年少成名。
阿炳2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根据天师道父死子继的传统,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以前的阿炳虽说也算个富二代,可是父亲管教比较严,又忙于自己喜爱的音乐,对外面世界的金钱享乐不甚了了。如今的他一夜之间手握大把的金钱,据说当时的雷尊殿一年的香火钱就可以供雷尊殿三年之需,且自己心智未熟更无人管束,真个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何况当时的无锡可不是什么深山,那是江南有名的商埠,也算的上一个“花花世界”。一时之间各色人等都朝暂时还是纯情少男的阿炳围拢过来,这中间有他的表弟,有洗浴中心的老板,有街头小混混,还有妓院的老鸨和妓女,他们一起构成了阿炳眼中的温柔之乡。于是英俊潇洒出手阔绰的阿炳成了酒楼、妓院、赌场的常客,吃喝嫖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这个时期的阿炳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潇洒风流快活的生活他大概过了十二三年,然后患上梅毒,又在表弟的设计下身败名裂,因此失去了雷尊殿当家道士的地位,变得一贫如洗。祸不单行的是因为没有钱好好治病,他在35岁的时候双目失明。
从那一年开始,阿炳仿佛成了双重人格的人,白天他到茶楼酒肆或者崇安寺前的市场上卖艺,以此糊口,白天的阿炳只是他的躯壳,晚上回到家里用那把父亲留下来的二胡拉只有自己才懂的曲子,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阿炳。当人们对阿炳的印象停留在一个瞎子,一个能把琵琶顶在头上弹的瞎子,一个能用二胡模仿各种动物甚至人的声音的瞎子上的时候,阿炳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他夜复一夜地坐在惠山的二泉旁,一边拉着胡琴,一边一遍又一遍的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他恨,恨那些欺骗他引诱他利用他的人;他悔,悔不该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他痛苦,痛苦昔日不能重来;他也欣慰,欣慰自己的生活还在继续,欣慰还有个叫董翠娣的女人默默陪伴他。琴声悠悠,泉水潺潺,阿炳的心渐渐静了下来,渐渐地琴声泉声心声融为一体,《二泉映月》就这样从阿炳的心里流了出来,没有刻意地表现,一切仿佛都是自然天成。《二泉映月》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不是悲伤孤独,也不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而是平淡平和,是笑过乐过苦过伤过痛过以后的平静,也许这是阿炳对生命终极的见解。
阿炳去逝的时候也很平静,但是死后的他突然忙了起来,他的音乐不但传遍全国,更走向世界,录有《二泉映月》的唱片曾经是我们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礼物,许许多多的专家演员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演奏这首曲子,又被改编成其它乐器曲目被更多的人演奏,我想这时候的阿炳肯定是比杜甫要忙的。
现在的我们也都很忙的,忙里偷闲去听听这首曲子吧,走近阿炳,也走进你的心。
教科书中的阿炳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他用自己非凡的作曲才能和高超的琴艺创作并演奏了《二泉映月》,揭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平。但这是真实的阿炳吗?也许不然。阿炳的一生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天真快乐的童年,刻苦学习的少年,风流潇洒的青年,潦倒黑暗的中晚年。
阿炳的本名华彦钓,在那个文盲率超过80%的年代,一个父亲能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一个雅致的名字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个父亲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二是父亲有文化很可能还是个成功人士。实际情况是阿炳自幼丧母,不过他年龄太小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因此也谈不上什么丧母之痛,被父亲送回无锡郊区老家后,婶娘成了他的母亲。大家不要被如今那些无聊电视剧里的恶毒后娘狠心嫂子之类的狗血剧情误导,其实在淳朴民风影响下,老家的长辈们小辈们对这个生下来就没了母亲的孩子是充满疼爱之心的,再加上他的父亲华清和身为无锡城里第一大道观玉虚宫里七殿之一雷尊殿的当家人,如果把玉虚宫比做集团公司,那么华清和即是一子公司的老总,也算是家族里走出去的一个“有身份的人”了,经济宽裕,大家帮他抚养儿子,他自不会亏待他们。因此老家人别说不会虐待阿炳,即使阿炳和自己孩子争吵,挨骂的一般都会是自己的孩子,这在我们家乡本就是人之常情了。
阿炳快乐的童年生活在他8岁那年结束了,因为他的父亲要带他去无锡城里读私塾,这也说明华清和对儿子的爱和重视。这时的阿炳似乎书读得不怎么样,也许这也是他后来陷入堕落之渊的原因之一吧。不过华清和发现了儿子的天赋,阿炳也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音乐和乐器。身为玉虚宫道教音乐的领头人,华清和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擅长笛子二胡琵琶,于是父亲倾囊相授,儿子勤学苦练,据说阿炳练吹笛子的时候要在笛子尾部吊上一块石头,以此提高腕力臂力,练习二胡时用的弦比一般人用的粗,手指磨破是常事。就这样阿炳很快就在音乐演奏方面崭露头角,十几岁开始参加雷尊殿的道教音乐演奏活动,18岁时就被誉为无锡道教音乐演奏“小天师”,可谓年少成名。
阿炳2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根据天师道父死子继的传统,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以前的阿炳虽说也算个富二代,可是父亲管教比较严,又忙于自己喜爱的音乐,对外面世界的金钱享乐不甚了了。如今的他一夜之间手握大把的金钱,据说当时的雷尊殿一年的香火钱就可以供雷尊殿三年之需,且自己心智未熟更无人管束,真个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何况当时的无锡可不是什么深山,那是江南有名的商埠,也算的上一个“花花世界”。一时之间各色人等都朝暂时还是纯情少男的阿炳围拢过来,这中间有他的表弟,有洗浴中心的老板,有街头小混混,还有妓院的老鸨和妓女,他们一起构成了阿炳眼中的温柔之乡。于是英俊潇洒出手阔绰的阿炳成了酒楼、妓院、赌场的常客,吃喝嫖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这个时期的阿炳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潇洒风流快活的生活他大概过了十二三年,然后患上梅毒,又在表弟的设计下身败名裂,因此失去了雷尊殿当家道士的地位,变得一贫如洗。祸不单行的是因为没有钱好好治病,他在35岁的时候双目失明。
从那一年开始,阿炳仿佛成了双重人格的人,白天他到茶楼酒肆或者崇安寺前的市场上卖艺,以此糊口,白天的阿炳只是他的躯壳,晚上回到家里用那把父亲留下来的二胡拉只有自己才懂的曲子,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阿炳。当人们对阿炳的印象停留在一个瞎子,一个能把琵琶顶在头上弹的瞎子,一个能用二胡模仿各种动物甚至人的声音的瞎子上的时候,阿炳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他夜复一夜地坐在惠山的二泉旁,一边拉着胡琴,一边一遍又一遍的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他恨,恨那些欺骗他引诱他利用他的人;他悔,悔不该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他痛苦,痛苦昔日不能重来;他也欣慰,欣慰自己的生活还在继续,欣慰还有个叫董翠娣的女人默默陪伴他。琴声悠悠,泉水潺潺,阿炳的心渐渐静了下来,渐渐地琴声泉声心声融为一体,《二泉映月》就这样从阿炳的心里流了出来,没有刻意地表现,一切仿佛都是自然天成。《二泉映月》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不是悲伤孤独,也不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而是平淡平和,是笑过乐过苦过伤过痛过以后的平静,也许这是阿炳对生命终极的见解。
阿炳去逝的时候也很平静,但是死后的他突然忙了起来,他的音乐不但传遍全国,更走向世界,录有《二泉映月》的唱片曾经是我们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的礼物,许许多多的专家演员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演奏这首曲子,又被改编成其它乐器曲目被更多的人演奏,我想这时候的阿炳肯定是比杜甫要忙的。
![]() |
现在的我们也都很忙的,忙里偷闲去听听这首曲子吧,走近阿炳,也走进你的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