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
![]() |
闲来读汪曾祺先生的《彩云聚散》,看到昆明年俗里的这个“铺松毛”,虽然没见过却觉得很有意思。
“松毛”书面的说法其实就是松针,我要说的与先生说的一样,是马尾松的松针。
我的老家西峡,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马尾松是其中重要的树种之一。在我老家,马尾松虽称不上漫山遍野,但也是随处可见的,只不过在那里,没有人说“松针”这个称谓,大家只会说上山扒点儿松毛,却不会有人说,上山捡点儿松针。
那么我说的松毛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呢?
——是用来引火的,就是便于柴火被燃着。在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八十几的西峡,松毛的用途看起来实在太过微不足道。
早些年农村很多烧灶台的,我们那里灶台的燃料基本上都是栎树,俗称“桦林树”。栎树纹理密实,易燃耐烧,主要还因为栎树是我们老家山上数量最多的树种。柴火大多是冬日闲时上山砍的,要劈的长短一致,整整齐齐的垛成一垛。
如今灶台大多已经被电磁炉液化气等替代了。我家的大灶台也就是过年蒸馒头等时才用的上,便是如此,杂物间里依旧成年少不了几袋子松毛。自然,柴火用的也少了,即便用也基本上都是买的现成劈好的。
有了柴火,自然还需要引火的叶子之类,电影里总是看到演员们捡一堆柴火,然后就是烧的旺旺的火堆了,从没见过有捡叶子引火的,就好像是火柴可以直接点燃树枝一样,很奇怪。我知道的被拿来引火的大概就只有栎树叶子和松毛了。我家就是用松毛引火。
马尾松虽然四季常青,但是冬天依旧是落叶的季节。我小时候冬天也和大人一起上山扒过松毛,选择冬天是因为冬天的松毛是刚落下的,松油还存在松针里,火着的大着的时间长更容易引着柴火,而且冬天天气干燥也容易扒成一堆。若是其他季节,松毛经过雨雪冲刷,很快便会腐朽而回归脚下的土地了。
扒松毛往往是找个松树稠密的地方,随手折了树叉,把松针扒成一堆,然后再用手装进袋子里。我不喜欢干这个活,因为太扎手了,虽然不至于扎破手,但对于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个开心的差事。
郑州倒是也可以常见到马尾松,但往往是突兀的一两棵站在那里,也往往疏于管理修剪,给人一种孤单颓废的感觉。倒是每每看韩剧,剧中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必少不了松树,虽然不能确定是什么品种,但无一不苍劲挺拔,亦修剪的整齐漂亮。后来我专门查了资料,原来松树是韩国的国树,至于为什么却也查不到更多的了。
我至今为止还没有到过昆明,不知昆明是否依旧像先生说的那样“城外遍地皆植马尾松”,毕竟先生发表这篇文章已是20几年前的事了。但心里却期盼着有一天能去看看,看看昆明,看看昆明的马尾松,也看看昆明这个独特的年俗。
亦期盼着中华民族像“铺松毛”这样的年俗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