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庐隐《海滨故人》
庐隐,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大致了解作者背景后,真正感受到其代表作《海滨故人》的真实性。一部作品的倾向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时代的背景等等。作者庐隐的出生是不幸的,生活也是布满荆棘的。特别是童年时期的遭遇,她将她黯然、凄婉的童年生活经历完完全全再现于作品当中。或许,在她的内心,那是一段刻骨痛心的记忆,是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道伤痕。
记得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人的心理生长于童年期,发展于青少年时期……”大学时代,正处于青春期的作者,心理趋于感性又贯穿着理性,就以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自己真实的内心。
《海滨故人》字里行间都透视着作者的独白心境,她把以悲哀为主基调的感伤情绪抒情方式融进小说。文中女主人公露沙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就像是作者向读者吐诉内心的悲苦,通篇都满溢着哀愁与悲凉。
露沙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有一群有志青年,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的同窗好友:云青、玲玉、宗莹、莲裳。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她们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缘分走到了一起,拉近彼此的距离。又因为生活的无奈,社会的无情,或是因为世事的自然规律慢慢拉开距离。
作品中既写出了她们童年时期的遭境和学生时代的友谊以及成年后爱情的滋生所带来的苦楚,同时还反映了礼教制度对她们命运的荼毒,她们试图反抗,最后都化作一声声叹息,一滴滴泪珠滑落在笔尖。露沙脆弱的一面就像林黛玉一样多情、悲观主义,时常莫名的感伤。在其他同学面前,她永远是冷漠的,她的冷淡被同学看作寡情。也许别人并不了解,她喜欢观摩别人,是一个心思细致、缜密的女孩。云青最爱与之交流,把她当作闺中密友。云青是处事圆滑的女孩,一心为家庭奉献,忙于家世却因此得不到同学谅解。露沙的一句:“何必求人谅解,世人本不了解自己,何欲求解于他人。”便让她释怀。就后来她们彼此的交流更是袒露人心,都直观地体现出了露沙对待人生的态度。
露沙说:“世上的事情,本来不过尔尔,相信人,结果固然不免孤零之苦,就是不相信人,何尝不是依然感到世界的孤寂呢?总而言之,求安慰于善变化的人类,终是不可靠的,我们还是早些觉悟,求慰于自己吧!” 之后云青爱情观的破灭,退隐世俗,让露沙感到无比痛心,看到云青寄来书信附赠的小说更令她为之哀叹。露沙坚定决绝的最后一封书信抵达到云青手中,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
在大学时代,她本应是无忧无虑,摆脱家庭困扰,有足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始终无力反抗旧礼教,面对爱情的降临也难以抉择,甚至惧怕未来的预见。她对生活的哲思,对世界的认知见解,以及处世的态度,是忧郁、彷徨、不安的,正如她一直纠结于:“究竟是知识误我,还是我误知识?”保持自醒的态度独身主义。一直爱慕她的梓青,她不过将他视为唯一的知己,精神爱恋的对象而已。她又太过知性,把人生看得太透,她的内心痛苦且纠结着,梓青几句表达爱慕得言辞让她内心变得复杂,双面绯红,潸然泪下。露沙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在亲情面前也是这样,尽管她与家庭似乎不太融洽,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温暖,阴郁的童年造成她极大的不满与愤恨,而当她得知亲人的逝去,却又陷入无限哀痛之中,这又是何等的悲情。我们好像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份矛盾,作为当局者对待感情她既怀疑又充满迷茫,在这强烈的心理斗争中挣扎,她要顾及的太多太多,所以整日忧心多愁。
友情亦是如此,好友宗莹敢于反抗,毅然拒绝父亲的婚介,果断和师旭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令露沙又是一阵感伤,对着云青诉说友情与爱情无法并存的无奈,在宗莹婚礼那日不禁落泪。宗莹最后还是免不了走向中国传统女性的轮回——成为家庭主妇。婚姻约束了人的自由,使人变得憔悴。她还替玲玉的情感生活而苦恼,为之担忧未来生计,但又无计可施。而难得莲裳,随遇而安的性子,顺应世事,拥有美满的生活,叫她安心,便无甚牵挂。
每一次别离相见都是深深的思念。几十封书信,用纸笔替代心与心之间诚挚的交流,内容都涵盖了无数泛滥的念想,情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她的痛并没有痛彻心扉,她的愁也没有深入骨髓,只是在字字句句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露沙最后留给他们的一封信,其中:“但吾辈则志不新,唯欲于此中留一爱情之纪念品,以慰此干枯之人生,如果克成,当携手言旋,同逍遥于海滨精庐;如终失败,则于月光临照之夜,同赴碧流,随三闾大夫游耳。今行有期矣,悠悠之命运,诚难预期,设吾辈卒不归,则当留此庐以飨故人中失意者。”看到这里,便料想到这必然是悲惨的结局,这恰与露沙在那场病后,回复给梓青的信件的内容预示着同样的不祥,其内容是:“我此后的几月,只是为你而生。”可是梓青发现这话中的端疑了吗?他能抵挡住外界的流言蜚语去维护和露沙之间那平凡的爱情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这个女子是如此脆弱得不堪一击,面对这样的社会无力反抗,她挣扎,逃避,都无所适从。她的结局必然也是悲惨的。我想她是随碧海蓝天去了,其实她早年就说过:“假使死了,也许比活着快乐……”露沙就这样消失了,空留那一庐“海滨故人”给她们留下了无限惆怅。
庐隐的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不同遭遇、经历和命运,写出了她们共同女青年的苦闷、彷徨。整部作品充满了感伤色调、悲哀、苦闷、愤世,感情路上的抉择种种,似乎也解读出了现代人的压抑,我们也能感同身受。或许多年后,再次解读这篇作品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庐隐在她的自传中写道:“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多愁善感的人,因为一切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她有两种绝对相反的人格,这也是她的自白。
By洁孑
【2013-05-14】
记得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人的心理生长于童年期,发展于青少年时期……”大学时代,正处于青春期的作者,心理趋于感性又贯穿着理性,就以这样复杂矛盾的心理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自己真实的内心。
《海滨故人》字里行间都透视着作者的独白心境,她把以悲哀为主基调的感伤情绪抒情方式融进小说。文中女主人公露沙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就像是作者向读者吐诉内心的悲苦,通篇都满溢着哀愁与悲凉。
露沙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有一群有志青年,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的同窗好友:云青、玲玉、宗莹、莲裳。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她们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缘分走到了一起,拉近彼此的距离。又因为生活的无奈,社会的无情,或是因为世事的自然规律慢慢拉开距离。
作品中既写出了她们童年时期的遭境和学生时代的友谊以及成年后爱情的滋生所带来的苦楚,同时还反映了礼教制度对她们命运的荼毒,她们试图反抗,最后都化作一声声叹息,一滴滴泪珠滑落在笔尖。露沙脆弱的一面就像林黛玉一样多情、悲观主义,时常莫名的感伤。在其他同学面前,她永远是冷漠的,她的冷淡被同学看作寡情。也许别人并不了解,她喜欢观摩别人,是一个心思细致、缜密的女孩。云青最爱与之交流,把她当作闺中密友。云青是处事圆滑的女孩,一心为家庭奉献,忙于家世却因此得不到同学谅解。露沙的一句:“何必求人谅解,世人本不了解自己,何欲求解于他人。”便让她释怀。就后来她们彼此的交流更是袒露人心,都直观地体现出了露沙对待人生的态度。
露沙说:“世上的事情,本来不过尔尔,相信人,结果固然不免孤零之苦,就是不相信人,何尝不是依然感到世界的孤寂呢?总而言之,求安慰于善变化的人类,终是不可靠的,我们还是早些觉悟,求慰于自己吧!” 之后云青爱情观的破灭,退隐世俗,让露沙感到无比痛心,看到云青寄来书信附赠的小说更令她为之哀叹。露沙坚定决绝的最后一封书信抵达到云青手中,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
在大学时代,她本应是无忧无虑,摆脱家庭困扰,有足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始终无力反抗旧礼教,面对爱情的降临也难以抉择,甚至惧怕未来的预见。她对生活的哲思,对世界的认知见解,以及处世的态度,是忧郁、彷徨、不安的,正如她一直纠结于:“究竟是知识误我,还是我误知识?”保持自醒的态度独身主义。一直爱慕她的梓青,她不过将他视为唯一的知己,精神爱恋的对象而已。她又太过知性,把人生看得太透,她的内心痛苦且纠结着,梓青几句表达爱慕得言辞让她内心变得复杂,双面绯红,潸然泪下。露沙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在亲情面前也是这样,尽管她与家庭似乎不太融洽,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温暖,阴郁的童年造成她极大的不满与愤恨,而当她得知亲人的逝去,却又陷入无限哀痛之中,这又是何等的悲情。我们好像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份矛盾,作为当局者对待感情她既怀疑又充满迷茫,在这强烈的心理斗争中挣扎,她要顾及的太多太多,所以整日忧心多愁。
友情亦是如此,好友宗莹敢于反抗,毅然拒绝父亲的婚介,果断和师旭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令露沙又是一阵感伤,对着云青诉说友情与爱情无法并存的无奈,在宗莹婚礼那日不禁落泪。宗莹最后还是免不了走向中国传统女性的轮回——成为家庭主妇。婚姻约束了人的自由,使人变得憔悴。她还替玲玉的情感生活而苦恼,为之担忧未来生计,但又无计可施。而难得莲裳,随遇而安的性子,顺应世事,拥有美满的生活,叫她安心,便无甚牵挂。
每一次别离相见都是深深的思念。几十封书信,用纸笔替代心与心之间诚挚的交流,内容都涵盖了无数泛滥的念想,情感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她的痛并没有痛彻心扉,她的愁也没有深入骨髓,只是在字字句句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露沙最后留给他们的一封信,其中:“但吾辈则志不新,唯欲于此中留一爱情之纪念品,以慰此干枯之人生,如果克成,当携手言旋,同逍遥于海滨精庐;如终失败,则于月光临照之夜,同赴碧流,随三闾大夫游耳。今行有期矣,悠悠之命运,诚难预期,设吾辈卒不归,则当留此庐以飨故人中失意者。”看到这里,便料想到这必然是悲惨的结局,这恰与露沙在那场病后,回复给梓青的信件的内容预示着同样的不祥,其内容是:“我此后的几月,只是为你而生。”可是梓青发现这话中的端疑了吗?他能抵挡住外界的流言蜚语去维护和露沙之间那平凡的爱情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这个女子是如此脆弱得不堪一击,面对这样的社会无力反抗,她挣扎,逃避,都无所适从。她的结局必然也是悲惨的。我想她是随碧海蓝天去了,其实她早年就说过:“假使死了,也许比活着快乐……”露沙就这样消失了,空留那一庐“海滨故人”给她们留下了无限惆怅。
庐隐的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不同遭遇、经历和命运,写出了她们共同女青年的苦闷、彷徨。整部作品充满了感伤色调、悲哀、苦闷、愤世,感情路上的抉择种种,似乎也解读出了现代人的压抑,我们也能感同身受。或许多年后,再次解读这篇作品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庐隐在她的自传中写道:“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多愁善感的人,因为一切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她有两种绝对相反的人格,这也是她的自白。
By洁孑
【2013-05-14】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