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感
看到书名,我暗想:这不就是在说我吗?想我高中三年的大部分假日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不过,路遥先生因此写出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巨著,而我却长了不少肥肉[em]e150[/em]。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路遥先生讲述自己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和过程的一本书,其中收录了很多路遥先生答记者问、在文学会议上的发言等等零零总总的文章,包含了路遥先生对于写作、艺术创作、中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巨大社会转变的看法、对于青少年的建议、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等等……思想深邃又现实,即使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很有意义。
回到这篇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先生英年早逝,42岁就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这对喜爱他的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坛都是值得惋惜的事情。而路遥先生的“拼命”也为不少人所知,所以,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认为路遥先生的工作方式(写作方式)太过于拼命了,太过于冲动和不理智了。之前,我也在想:如果路遥先生能有一种比较规律的作息表,生活过得起码有常人的样子,是不是他能再多延续一点自己的生命,作出更大更卓越的贡献。这时候,我在心里是有些不赞同他的生活方式——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尽管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结果看了路遥先生的自白,我知道他很清醒,很明白自己要做的是怎样的一件事,这样做自己将要面对的未来是怎样的。他说过一句挺有名的话:“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拨出绝响。”
在现在的人看来,他具有明显的苦行僧、朝圣者一般的精神和追求,当然了,要让所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都达到他这样的水准是做不到的,甚至连让小部分做到都挺难的。他的这种看法其实和他的出身有关,路遥先生对自己的出身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也对他要走的道路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像我这样出生卑微的人(路遥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家的儿子,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后因家庭困难被过继给同样没有文化的伯父——我按),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我想这一段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路遥先生为什么选择那样常人无法忍受的工作方式了,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如理想、对于写作的看法等等。我想,了解这些对于理解路遥先生的作品有挺大的帮助的。也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激励。
路遥先生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生活中的人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我觉得很有道理,对于我们也有启发意义。“要做到认识自己,就要先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样,我们这一代在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前,也必须、有必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如果出生在落后的农村的高考同学硬要将自己拉上与出生于城市条件优渥的清华学霸的比武台,这岂不是自找苦吃、自寻烦恼?我举得例子可能太过于局限和片面,但道理不言而喻。
路遥先生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个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无可厚非,也无过多的值得讨论和引起争议的地方。他对于青少年在这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应该有一个觉悟期——人生的觉悟期。这个觉悟期越早越好。这就是说应该意识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去生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度的理解之后,他就会确立自己的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也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达到此目标而奋斗。”
共勉。
PS:配图我认为挺符合路遥的形象的。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路遥先生讲述自己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和过程的一本书,其中收录了很多路遥先生答记者问、在文学会议上的发言等等零零总总的文章,包含了路遥先生对于写作、艺术创作、中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巨大社会转变的看法、对于青少年的建议、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等等……思想深邃又现实,即使放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很有意义。
回到这篇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先生英年早逝,42岁就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这对喜爱他的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坛都是值得惋惜的事情。而路遥先生的“拼命”也为不少人所知,所以,我相信一定会有人认为路遥先生的工作方式(写作方式)太过于拼命了,太过于冲动和不理智了。之前,我也在想:如果路遥先生能有一种比较规律的作息表,生活过得起码有常人的样子,是不是他能再多延续一点自己的生命,作出更大更卓越的贡献。这时候,我在心里是有些不赞同他的生活方式——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尽管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结果看了路遥先生的自白,我知道他很清醒,很明白自己要做的是怎样的一件事,这样做自己将要面对的未来是怎样的。他说过一句挺有名的话:“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拨出绝响。”
在现在的人看来,他具有明显的苦行僧、朝圣者一般的精神和追求,当然了,要让所有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都达到他这样的水准是做不到的,甚至连让小部分做到都挺难的。他的这种看法其实和他的出身有关,路遥先生对自己的出身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也对他要走的道路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像我这样出生卑微的人(路遥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家的儿子,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后因家庭困难被过继给同样没有文化的伯父——我按),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我想这一段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路遥先生为什么选择那样常人无法忍受的工作方式了,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如理想、对于写作的看法等等。我想,了解这些对于理解路遥先生的作品有挺大的帮助的。也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激励。
路遥先生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生活中的人不可能超越历史、社会现实和个人的种种局限。”我觉得很有道理,对于我们也有启发意义。“要做到认识自己,就要先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样,我们这一代在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前,也必须、有必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定位。如果出生在落后的农村的高考同学硬要将自己拉上与出生于城市条件优渥的清华学霸的比武台,这岂不是自找苦吃、自寻烦恼?我举得例子可能太过于局限和片面,但道理不言而喻。
路遥先生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个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无可厚非,也无过多的值得讨论和引起争议的地方。他对于青少年在这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应该有一个觉悟期——人生的觉悟期。这个觉悟期越早越好。这就是说应该意识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去生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度的理解之后,他就会确立自己的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也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达到此目标而奋斗。”
共勉。
PS:配图我认为挺符合路遥的形象的。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