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
昨天晚上看了王家卫所导的片子,《蓝莓之夜》。其实买了这片子好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一直提不起兴致来看。直到昨天实在没有别的片子可看了,这才把它翻出来看。之前所以不想看,主要是因为片子的名称和那模糊的封面给我不好的联想。仿佛其中充塞着粗制滥造的情色片段。
一直以来,我对于华人导演到好莱坞拍片,都没有太好的观感。倒不是因为民族主义作祟,而是因为过往的例子显示,这些华人导演实在玩不转好莱坞。在华人圈子里,这些导演都是优秀至极,但是一旦从大水塘跑到了海里去了,常常会被那里的专业分工给吓得颤颤巍巍。不自主地要讨好当地的观众,把好莱坞元素一股脑地塞到自己电影里。殊不知,人家找你,看重的就是你的原色,你的中国式思维。如果只是要拍一部“好莱坞”电影,说实在的,任何一个华人导演在美国,都只能算是二流的人物。就像优秀如史蒂芬史皮柏,要来中国拍一部张艺谋式的电影,也只能落得可笑的地步。
老实说,《蓝莓之夜》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首先是完全没有情色的内容。其中最出位的演出,也就是一个轻轻的吻。其次,这部片子一点都不好莱坞,反而像是老外穿上梁朝伟的唐装和张曼玉的旗袍,演绎一部充满王家卫风格的电影。故事就在诺拉-琼斯的爵士乐声中慢慢流泻而出,其中的情感是含蓄而缓慢的,色彩是隐晦而温暖的,风格是王家卫的唐吉科德式的。
《蓝莓之夜》讲述的是一个咖啡馆老板和一个被伤了心的女孩的故事。裘德洛扮演一个在纽约开咖啡馆的老板。一个夜晚,诺拉琼斯到这个咖啡馆来寻找她的男友,却得知男友另有女友。在业已打烊的咖啡馆中,咖啡馆老板告诉伤心的女孩,说人啊,就像店里的甜点,每天起司蛋糕和苹果派总是一销而空,但是蓝莓派呢,却总是乏人问津。若要问蓝莓派是不是不好,所以没有人要点?答案并不是。只是人生就是这样,好东西不一定受欢迎,不是每个人都有心去了解事物的本质。那天夜里,伤心女孩独自把整个蓝莓派都吃掉了。
咖啡店里有个罐子,里面放了很多客人留下、委托转交的钥匙。里面的每把钥匙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很多是多年都没人来领取的。咖啡店老板从来不扔掉这些钥匙,因为他一直等待着的女友告诉他,如果扔掉一把钥匙,就有一扇门将永远无法再开启。伤心女孩把男友家的钥匙留在了罐子里,和咖啡店老板的女友所留下的钥匙放在一起。自此,伤心女孩离开纽约去流浪。
伤心女孩一路坐巴士漫无目的地向西南方前进。为了生活,她也在餐厅里端盘子,在酒吧里端酒水。她什么都不想,只想着存钱买辆车,然后继续走下去。尽管独自流浪,但伤心女孩还是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有了交会。在这些短暂的人生交会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不该执着的执着”、“无法离开的离开”、“难以信任的信任”。终于,在离开纽约一年、跨越整个美国后,伤心女孩开着自己存钱买的车,回到了最初离开的城市。她来到了男友的公寓门前,看到了人去楼空的招租启事。她又再次推开了咖啡店的门,那扇她一年前离开的夜晚,没有勇气推开的门。咖啡店老板正等着她,一直都在等着她。
咖啡店老板告诉伤心女孩,他已经把女友留在罐子里的钥匙丢掉了,因为他明白了,尽管将有一扇门无法再开启,但是并不是每扇门都希望被开启。显然,这一年的分离,让他们都对人生有所感悟,都有勇气放下过去的包袱,而这些,都因为那一年前的蓝莓之夜。
《蓝莓之夜》一如王家卫其他的电影一样,有着无声的声音持续回荡在空气中,语言的传递发生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当中,离去的身影总是在在慢镜头中缓缓消逝。电影节奏是流畅的,气氛也是丰沛的。如要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故事结构比较乌托邦,比较完美主义,过于单纯美好,以至于更像大学生所拍摄的实验性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总是这样,人物简单,气氛重于言语。就像唐吉科德一样,尽管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人物始终坚持着追求那份纯真的爱情。这样电影风格是独特的,是美好的,但是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导演,王家卫也许该开始尝试一些大格局的东西。
一直以来,我对于华人导演到好莱坞拍片,都没有太好的观感。倒不是因为民族主义作祟,而是因为过往的例子显示,这些华人导演实在玩不转好莱坞。在华人圈子里,这些导演都是优秀至极,但是一旦从大水塘跑到了海里去了,常常会被那里的专业分工给吓得颤颤巍巍。不自主地要讨好当地的观众,把好莱坞元素一股脑地塞到自己电影里。殊不知,人家找你,看重的就是你的原色,你的中国式思维。如果只是要拍一部“好莱坞”电影,说实在的,任何一个华人导演在美国,都只能算是二流的人物。就像优秀如史蒂芬史皮柏,要来中国拍一部张艺谋式的电影,也只能落得可笑的地步。
老实说,《蓝莓之夜》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首先是完全没有情色的内容。其中最出位的演出,也就是一个轻轻的吻。其次,这部片子一点都不好莱坞,反而像是老外穿上梁朝伟的唐装和张曼玉的旗袍,演绎一部充满王家卫风格的电影。故事就在诺拉-琼斯的爵士乐声中慢慢流泻而出,其中的情感是含蓄而缓慢的,色彩是隐晦而温暖的,风格是王家卫的唐吉科德式的。
《蓝莓之夜》讲述的是一个咖啡馆老板和一个被伤了心的女孩的故事。裘德洛扮演一个在纽约开咖啡馆的老板。一个夜晚,诺拉琼斯到这个咖啡馆来寻找她的男友,却得知男友另有女友。在业已打烊的咖啡馆中,咖啡馆老板告诉伤心的女孩,说人啊,就像店里的甜点,每天起司蛋糕和苹果派总是一销而空,但是蓝莓派呢,却总是乏人问津。若要问蓝莓派是不是不好,所以没有人要点?答案并不是。只是人生就是这样,好东西不一定受欢迎,不是每个人都有心去了解事物的本质。那天夜里,伤心女孩独自把整个蓝莓派都吃掉了。
咖啡店里有个罐子,里面放了很多客人留下、委托转交的钥匙。里面的每把钥匙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很多是多年都没人来领取的。咖啡店老板从来不扔掉这些钥匙,因为他一直等待着的女友告诉他,如果扔掉一把钥匙,就有一扇门将永远无法再开启。伤心女孩把男友家的钥匙留在了罐子里,和咖啡店老板的女友所留下的钥匙放在一起。自此,伤心女孩离开纽约去流浪。
伤心女孩一路坐巴士漫无目的地向西南方前进。为了生活,她也在餐厅里端盘子,在酒吧里端酒水。她什么都不想,只想着存钱买辆车,然后继续走下去。尽管独自流浪,但伤心女孩还是在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有了交会。在这些短暂的人生交会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不该执着的执着”、“无法离开的离开”、“难以信任的信任”。终于,在离开纽约一年、跨越整个美国后,伤心女孩开着自己存钱买的车,回到了最初离开的城市。她来到了男友的公寓门前,看到了人去楼空的招租启事。她又再次推开了咖啡店的门,那扇她一年前离开的夜晚,没有勇气推开的门。咖啡店老板正等着她,一直都在等着她。
咖啡店老板告诉伤心女孩,他已经把女友留在罐子里的钥匙丢掉了,因为他明白了,尽管将有一扇门无法再开启,但是并不是每扇门都希望被开启。显然,这一年的分离,让他们都对人生有所感悟,都有勇气放下过去的包袱,而这些,都因为那一年前的蓝莓之夜。
《蓝莓之夜》一如王家卫其他的电影一样,有着无声的声音持续回荡在空气中,语言的传递发生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当中,离去的身影总是在在慢镜头中缓缓消逝。电影节奏是流畅的,气氛也是丰沛的。如要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故事结构比较乌托邦,比较完美主义,过于单纯美好,以至于更像大学生所拍摄的实验性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总是这样,人物简单,气氛重于言语。就像唐吉科德一样,尽管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人物始终坚持着追求那份纯真的爱情。这样电影风格是独特的,是美好的,但是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导演,王家卫也许该开始尝试一些大格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