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之痒
我是个不太会戴耳机的人。
说不会戴耳机有些含糊,准确的来说,我的耳朵有些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它们只戴的进耳塞式的耳机(即硬硬的那种),入耳式的耳机(软软的那种)戴上去非常松动,会无缘无故的掉下来,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有些苦恼,一是现在耳塞式的耳机越来越少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入耳式,因为耳塞式的戴的久了会不可避免的耳朵痛。二是入耳式的耳机隔音效果比较好,戴上后可以和外界断绝关系,也是很多人选择它的原因。这两个原因也影响了我,导致我即便戴不进入耳式的耳机,在选择新耳机的时候还是买了小米的胶囊耳机。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我是小米粉,在做小米的自来水,那么我再加一句,在购买了很多小米产品之后,我觉得小米产品的质量很一般。
好了言归正传,新耳机邮来以后,果然不出所料,左边的耳朵戴上去还好,起码正常行动的时候它还能坚持在耳朵里,右边的就不行了,我在床上躺着听音乐,头晃动一下,耳机就松动的不行,轻轻一拽线就会掉下来。这种一松一紧的戴法,就导致两边耳朵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大,给人一种违和感。这就是有点强迫症又有点侥幸心理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明知故犯。
在和我的耳机搏斗了一天之后,我几乎放弃了把它调整好的希望,无论我以什么样的角度把它放在耳朵里,用多大的力气把它往耳朵里塞,它总是轻飘飘的挂在我耳朵上,不愿与我亲近,耳机线成了它的救命索,一碰就能掉下来。然而最让我受不了的还是那种声音的违和感。你可能觉得我事儿逼,但是没办法,有点儿强迫症你就能理解。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中国人就是能在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我借鉴了老祖宗的智慧,用圆滑的中庸之道解决了问题。
我把左边的耳机也拽松了。
可能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出妈的智障,我自己也觉得,脑袋没有问题能买自己戴不了的耳机么?但是我觉得,把两个耳机都弄松,是把耳机扔掉外最好的解决办法。
也许会有认为一个耳机松比两遍耳机都松要强,那么这位观众,你认为到点子上去向了,我可以明确的说,相比之下,两边都松绝对是比一边松更让人舒服的。
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也许你不知道耳机一边松是什么感觉,你拽松了试也没用,因为你可以随时再把它戴紧,那就没什么效果。我想表达的是,你作为耳机的主人,对与自己的耳机掌控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耳机一边紧一边松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耳机感觉到的,是完全的无力感,我感觉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耳机,不管我怎么调整它,怎么狠狠的往里塞,受苦的都是我的耳朵,我这个主人形同虚设。
而当我把另外一边也拽松的时候,我掌控一切的感觉就又回来了,因为是我在控制耳机,我有了自己能支配的空间,我可以把耳机拽的再松一点儿,再松一点儿,或者压的再紧一点儿,只要不超过那个度,只要耳机两边的声音能一样大。
你看,这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挺爽的对吧。您接着往下看,说点有代入感的。
我们都或多或少换过环境,无论是老家,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每当要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的时候,都不免对之前生活过的老环境做个告别,拍照留念啊,毕业狂欢啊,依依不舍啊,有的还要没事的时候再回到母校,回到老单位去逛一逛。
你为什么会在你一个已经待够待烦了的环境中愿意多逗留那么一段时间?你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回母校看看?
因为你对于这个环境来说,已经是掌控者了,你从以前的想离开而不能变成想走就走的人了,你可以向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摆资历讲心得了。你从一个苦逼变成一个有选择的人了。
挺爽的是吧?
我无意苛责什么,只是清楚很多人都逃避不了这种感觉,无力改变环境,便埋低自己苦苦熬着,突然某一天发现自己有施展的空间了,便觉得是自己的检查苦熬立下大功,于是便耀武扬威洋洋自得,缅怀过去向仍在苦熬的人传授经验。
其实你不是突然就有发展的空间了,而是自己一天天埋的太低太低,一天天变矮,然后突然发现,天好像比以前高了耶。
你就是我那只拽松的耳机。
有人说中国人的民族性是懦弱,恰巧中国信奉了几千年的中庸之道,于是就有人拿老子孔子说事。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所信奉的中庸之道,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持微妙的平衡,就像当了皇帝后要封兄弟们为侯,建了国后要搞少数民族政策一样,是这么一个稳步发展的策略。但是现在很多人搞成了《上海滩》里许文强说的,“他们烂的不象样,我比他们还要烂。”当你烂到一定时候的时候,搞不好也会洋洋得意,来个附庸风雅,伤春悲秋。
所以我把耳机拽松,不但是智障的行为,而且是很烂的行为。我意识到了,我认错。
看到我认错的人不要洋洋得意,洋洋得意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过了。
说不会戴耳机有些含糊,准确的来说,我的耳朵有些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它们只戴的进耳塞式的耳机(即硬硬的那种),入耳式的耳机(软软的那种)戴上去非常松动,会无缘无故的掉下来,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有些苦恼,一是现在耳塞式的耳机越来越少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入耳式,因为耳塞式的戴的久了会不可避免的耳朵痛。二是入耳式的耳机隔音效果比较好,戴上后可以和外界断绝关系,也是很多人选择它的原因。这两个原因也影响了我,导致我即便戴不进入耳式的耳机,在选择新耳机的时候还是买了小米的胶囊耳机。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我是小米粉,在做小米的自来水,那么我再加一句,在购买了很多小米产品之后,我觉得小米产品的质量很一般。
好了言归正传,新耳机邮来以后,果然不出所料,左边的耳朵戴上去还好,起码正常行动的时候它还能坚持在耳朵里,右边的就不行了,我在床上躺着听音乐,头晃动一下,耳机就松动的不行,轻轻一拽线就会掉下来。这种一松一紧的戴法,就导致两边耳朵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大,给人一种违和感。这就是有点强迫症又有点侥幸心理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儿,明知故犯。
在和我的耳机搏斗了一天之后,我几乎放弃了把它调整好的希望,无论我以什么样的角度把它放在耳朵里,用多大的力气把它往耳朵里塞,它总是轻飘飘的挂在我耳朵上,不愿与我亲近,耳机线成了它的救命索,一碰就能掉下来。然而最让我受不了的还是那种声音的违和感。你可能觉得我事儿逼,但是没办法,有点儿强迫症你就能理解。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中国人就是能在没有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我借鉴了老祖宗的智慧,用圆滑的中庸之道解决了问题。
我把左边的耳机也拽松了。
可能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出妈的智障,我自己也觉得,脑袋没有问题能买自己戴不了的耳机么?但是我觉得,把两个耳机都弄松,是把耳机扔掉外最好的解决办法。
也许会有认为一个耳机松比两遍耳机都松要强,那么这位观众,你认为到点子上去向了,我可以明确的说,相比之下,两边都松绝对是比一边松更让人舒服的。
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也许你不知道耳机一边松是什么感觉,你拽松了试也没用,因为你可以随时再把它戴紧,那就没什么效果。我想表达的是,你作为耳机的主人,对与自己的耳机掌控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耳机一边紧一边松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耳机感觉到的,是完全的无力感,我感觉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耳机,不管我怎么调整它,怎么狠狠的往里塞,受苦的都是我的耳朵,我这个主人形同虚设。
而当我把另外一边也拽松的时候,我掌控一切的感觉就又回来了,因为是我在控制耳机,我有了自己能支配的空间,我可以把耳机拽的再松一点儿,再松一点儿,或者压的再紧一点儿,只要不超过那个度,只要耳机两边的声音能一样大。
你看,这不就解决问题了么?
挺爽的对吧。您接着往下看,说点有代入感的。
我们都或多或少换过环境,无论是老家,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每当要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的时候,都不免对之前生活过的老环境做个告别,拍照留念啊,毕业狂欢啊,依依不舍啊,有的还要没事的时候再回到母校,回到老单位去逛一逛。
你为什么会在你一个已经待够待烦了的环境中愿意多逗留那么一段时间?你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回母校看看?
因为你对于这个环境来说,已经是掌控者了,你从以前的想离开而不能变成想走就走的人了,你可以向刚进入这个环境的人摆资历讲心得了。你从一个苦逼变成一个有选择的人了。
挺爽的是吧?
我无意苛责什么,只是清楚很多人都逃避不了这种感觉,无力改变环境,便埋低自己苦苦熬着,突然某一天发现自己有施展的空间了,便觉得是自己的检查苦熬立下大功,于是便耀武扬威洋洋自得,缅怀过去向仍在苦熬的人传授经验。
其实你不是突然就有发展的空间了,而是自己一天天埋的太低太低,一天天变矮,然后突然发现,天好像比以前高了耶。
你就是我那只拽松的耳机。
有人说中国人的民族性是懦弱,恰巧中国信奉了几千年的中庸之道,于是就有人拿老子孔子说事。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所信奉的中庸之道,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持微妙的平衡,就像当了皇帝后要封兄弟们为侯,建了国后要搞少数民族政策一样,是这么一个稳步发展的策略。但是现在很多人搞成了《上海滩》里许文强说的,“他们烂的不象样,我比他们还要烂。”当你烂到一定时候的时候,搞不好也会洋洋得意,来个附庸风雅,伤春悲秋。
所以我把耳机拽松,不但是智障的行为,而且是很烂的行为。我意识到了,我认错。
看到我认错的人不要洋洋得意,洋洋得意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过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