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个夜里,品一份安静
钢琴的旋律时急时缓,心情也被牵着起伏不定,最近总想写点东西,无奈要做的事情太多,总是找不到时间,确切地说应该是找不到合适的时间。
恰逢今日风清气爽,夏日里少有的春天气息,若不是院里那棵桂花树枯死,春天的气味便更为浓郁了。
我是个喜欢夏日的人,火辣、热情、释放,即使入了伏的夏,置身被热扭曲的世界,披着一身汗,也会感觉到畅快。
迷上写字两个月了,本应说练书法,可在提及和文化沾点东西的事情时,我总是表现出一份羞涩,这与某些经历显示出来的自卑有关,此生怕是改不掉了。显然以我的经历要说了解书法是不太可能的,起初迷上练字也是见识了瘦金体之后难以自控的热爱,早些年也见过,只不过当时浮躁的心境压过了这次相遇,便不了了之。后来入手之后,又瞎打误撞入了别的字体,虽还是一窍不通,不知其中滋味,也只是凭着别人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去坚持,我想更多让我持续这一动作从而形成习惯的是那个临写的过程吧。握着笔,沾上墨,在纸上勾出线条的同时,心,是很平静的。就像中午睡觉时播放着的一部散文——梁实秋的《旅行》里讲的那样: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 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我之前很难形容写字过程中的那种感觉,直到听到对旅行的这般描述,并觉得竟是如此的对应。
生活中,仿佛要扮演好多角色,有个忘记了名字的导演说过:“剧外的人,是最好的演员”。更有年长的人曾形象的描述:“当你学会扮演,便是懂得承担。”然而,在我行我素与角色扮演之间的过渡,往往是不太明显的。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愿意去演,且演得自然时,回望一下,会感到恐惧,更多的是惊叹。我尚参不透扮演的意义,却在某些时刻仿佛是本能一样,几乎不用去依靠大脑操控,就能演绎的娴熟坦然。唯有在这样寂静的夜里,我完全的感到放松,也终于敢卸下防备,去尽可能的留给自己一点与自己相拥的时间。也许,熬夜的原因,如今能找到最合理的答案吧。也正是在这样的夜里,没有周围事和人的影响,我可以去探究一下灵魂寄居的这副躯体,这一个结合体,应该是喜欢安静与独处的吧。
想起第二次休学时的经历,大概是整十年前的事情,月份还要往前推一点。记得是在一个午饭与晚自习的间隙,应该是突然萌生的想法,在水房打了盆水,将那件白色的沾满汗渍的英格兰球衣洗的干净,挂在宿舍的阳台上。顺手打开窗户,六楼的风大而急了些,吹的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孤零的摇曳,也吹得我有些踌躇,仿佛就连这风也不愿我坚持自己的这份决定,而我终是自作多情了。关了门,楼道竟有了被风吹来的球衣上带着的洗衣粉味道,我应该是不带留恋,头也不回的,渐渐的这份味道越来越淡,我也与这样的环境越行越远了。
宿舍楼与教学楼中央隔着一个小广场,站在这花园中央,左手是教室,右手是宿舍,记得我多看了教室一眼,也不自然的回头看了看六楼的宿舍。地平的落差,只能看到阳台,也恰好能看到那件待干的球衣,我独自微笑一下,以作告别。随后迈出校门的路上,遇到好多同学,半生不熟的人,我以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态度向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微笑,于别人心中的那份尴尬正是我心中的珍惜……这多年期间,我不止一次的去审视这一段选择,不甘心的去搜查当时是否遗拉了什么心情,有关后悔的心情。然而不知是当时做得干净,还是忘得彻底,亦或真的不曾后悔,结局是找不到证据了。唯有当时丢弃的那些人,每每想起,饶有日后偶遇的幻想。出校门的时候,我扔了手机通讯卡,企图给自己制造一份宁静,可那些“狐朋狗友”们自是不可能就这样便断了联系,他们会在发现我的决定后找上门来,却是那些日夜陪伴的人,假装嘴硬的人,即使不知缘由,单凭我这一放手,也忍着再也不见,时过境迁也不曾联络了。或许也正是这份不曾联络,在这样的寂静中,这些人则更显得重要了。或许当时在你心里是我残忍,而谁能猜到十年后的一天,我仍对这样的事情怀有抱歉且久不释怀,验证了那句“先转身的人,往往是先流泪的。”
前些天,闷热的天气强行将人从房子里往出赶,我没有求助空调,甘愿接受这一份驱逐。驾车来到河边,河边自然是有风的,只是这风也被这闷热俘虏,吹在身上瞬间全身哄热了。桥上车水马龙,岸边行人穿梭,繁星走着自己的轨迹,河水潺潺东逝。一切显得自然和谐,各种生物按部就班各安其所。我抬高的自认为这一刻,只有我是安静着的。有太多的情诉,在这一刻,我倾泻给自己,脑子里想着那些平时不敢也没时间去想的人,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想象,为每一个当时想到的人架一个居所。而后,再获取一份慰藉自己的心安理得。仿佛一个逃避了法律制裁的罪犯,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自己给了自己一巴掌,便说服自己觉得认罪了。
心情的复杂纠结,终是因为对知识摄取的太过瘠薄,每一个因结一个果,当年选择不愿在求知路上坚持,所以难以解惑是必然,如今被各种事务占据着时间,被各种剧情拖拽着扮演,自是很难再找到学习的时间,学习到的,也都是要在成就之后遗忘的东西,这样的接受,也显得懦弱了。
梁实秋在《旅行》里提到过一个旅行的伴侣,并用两段文字对哪个“伴侣”的性格进行刻画,而后文末的一个问号给出了这个人的难求。而今,我多么想效仿的去寻:你不必太懂我,那太累了;你千万别一点不懂,我很难感受到你的迎合;你若灿烂,我喜静赏;你要安静,我愿陪伴;你朝夕以待,我志满而归;你坚忠不渝,我至死方休;亲昵时,热火相拥;居异地,两心相映;理性,温婉含蓄;感性,娇弱待惜……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是已遇到?尚在路上?还是岁月终了,你还不曾光顾,不来惊扰?
恰逢今日风清气爽,夏日里少有的春天气息,若不是院里那棵桂花树枯死,春天的气味便更为浓郁了。
我是个喜欢夏日的人,火辣、热情、释放,即使入了伏的夏,置身被热扭曲的世界,披着一身汗,也会感觉到畅快。
迷上写字两个月了,本应说练书法,可在提及和文化沾点东西的事情时,我总是表现出一份羞涩,这与某些经历显示出来的自卑有关,此生怕是改不掉了。显然以我的经历要说了解书法是不太可能的,起初迷上练字也是见识了瘦金体之后难以自控的热爱,早些年也见过,只不过当时浮躁的心境压过了这次相遇,便不了了之。后来入手之后,又瞎打误撞入了别的字体,虽还是一窍不通,不知其中滋味,也只是凭着别人的指点和自己的摸索去坚持,我想更多让我持续这一动作从而形成习惯的是那个临写的过程吧。握着笔,沾上墨,在纸上勾出线条的同时,心,是很平静的。就像中午睡觉时播放着的一部散文——梁实秋的《旅行》里讲的那样: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 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我之前很难形容写字过程中的那种感觉,直到听到对旅行的这般描述,并觉得竟是如此的对应。
生活中,仿佛要扮演好多角色,有个忘记了名字的导演说过:“剧外的人,是最好的演员”。更有年长的人曾形象的描述:“当你学会扮演,便是懂得承担。”然而,在我行我素与角色扮演之间的过渡,往往是不太明显的。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愿意去演,且演得自然时,回望一下,会感到恐惧,更多的是惊叹。我尚参不透扮演的意义,却在某些时刻仿佛是本能一样,几乎不用去依靠大脑操控,就能演绎的娴熟坦然。唯有在这样寂静的夜里,我完全的感到放松,也终于敢卸下防备,去尽可能的留给自己一点与自己相拥的时间。也许,熬夜的原因,如今能找到最合理的答案吧。也正是在这样的夜里,没有周围事和人的影响,我可以去探究一下灵魂寄居的这副躯体,这一个结合体,应该是喜欢安静与独处的吧。
想起第二次休学时的经历,大概是整十年前的事情,月份还要往前推一点。记得是在一个午饭与晚自习的间隙,应该是突然萌生的想法,在水房打了盆水,将那件白色的沾满汗渍的英格兰球衣洗的干净,挂在宿舍的阳台上。顺手打开窗户,六楼的风大而急了些,吹的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孤零的摇曳,也吹得我有些踌躇,仿佛就连这风也不愿我坚持自己的这份决定,而我终是自作多情了。关了门,楼道竟有了被风吹来的球衣上带着的洗衣粉味道,我应该是不带留恋,头也不回的,渐渐的这份味道越来越淡,我也与这样的环境越行越远了。
宿舍楼与教学楼中央隔着一个小广场,站在这花园中央,左手是教室,右手是宿舍,记得我多看了教室一眼,也不自然的回头看了看六楼的宿舍。地平的落差,只能看到阳台,也恰好能看到那件待干的球衣,我独自微笑一下,以作告别。随后迈出校门的路上,遇到好多同学,半生不熟的人,我以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态度向每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微笑,于别人心中的那份尴尬正是我心中的珍惜……这多年期间,我不止一次的去审视这一段选择,不甘心的去搜查当时是否遗拉了什么心情,有关后悔的心情。然而不知是当时做得干净,还是忘得彻底,亦或真的不曾后悔,结局是找不到证据了。唯有当时丢弃的那些人,每每想起,饶有日后偶遇的幻想。出校门的时候,我扔了手机通讯卡,企图给自己制造一份宁静,可那些“狐朋狗友”们自是不可能就这样便断了联系,他们会在发现我的决定后找上门来,却是那些日夜陪伴的人,假装嘴硬的人,即使不知缘由,单凭我这一放手,也忍着再也不见,时过境迁也不曾联络了。或许也正是这份不曾联络,在这样的寂静中,这些人则更显得重要了。或许当时在你心里是我残忍,而谁能猜到十年后的一天,我仍对这样的事情怀有抱歉且久不释怀,验证了那句“先转身的人,往往是先流泪的。”
前些天,闷热的天气强行将人从房子里往出赶,我没有求助空调,甘愿接受这一份驱逐。驾车来到河边,河边自然是有风的,只是这风也被这闷热俘虏,吹在身上瞬间全身哄热了。桥上车水马龙,岸边行人穿梭,繁星走着自己的轨迹,河水潺潺东逝。一切显得自然和谐,各种生物按部就班各安其所。我抬高的自认为这一刻,只有我是安静着的。有太多的情诉,在这一刻,我倾泻给自己,脑子里想着那些平时不敢也没时间去想的人,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想象,为每一个当时想到的人架一个居所。而后,再获取一份慰藉自己的心安理得。仿佛一个逃避了法律制裁的罪犯,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自己给了自己一巴掌,便说服自己觉得认罪了。
心情的复杂纠结,终是因为对知识摄取的太过瘠薄,每一个因结一个果,当年选择不愿在求知路上坚持,所以难以解惑是必然,如今被各种事务占据着时间,被各种剧情拖拽着扮演,自是很难再找到学习的时间,学习到的,也都是要在成就之后遗忘的东西,这样的接受,也显得懦弱了。
梁实秋在《旅行》里提到过一个旅行的伴侣,并用两段文字对哪个“伴侣”的性格进行刻画,而后文末的一个问号给出了这个人的难求。而今,我多么想效仿的去寻:你不必太懂我,那太累了;你千万别一点不懂,我很难感受到你的迎合;你若灿烂,我喜静赏;你要安静,我愿陪伴;你朝夕以待,我志满而归;你坚忠不渝,我至死方休;亲昵时,热火相拥;居异地,两心相映;理性,温婉含蓄;感性,娇弱待惜……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是已遇到?尚在路上?还是岁月终了,你还不曾光顾,不来惊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