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将千古泪,化作玉壶冰
2014年夏,京剧《金缕曲》在沪上演,京剧名伶关栋天和麒派大家陈少云联手,火花四溅。两位大师唱功与表演之精妙不必多说,此次新编剧借鉴了话剧、昆曲的表现形式,京剧第一次抛弃了程式的窠臼,直面主角的内心繁复情感,将故事演绎的婉转曲折。而顾贞观与吴兆骞,这一段发生于几百年前的往事重提,依然让人动容。
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吴兆骞因顺治四年的科场案被无辜牵连,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好友顾 贞观恳求纳兰性德,未即许,贞观做《金缕曲》两阙寄兆骞,性德见之泣下,遂为之恳求其父明珠,后经明珠相救,吴得以赎还。
这两首让纳兰容若看哭了的词如下:(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做。)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季子平安否”,一句平常问候,想到朋友在绝塞苦寒之地行路与生活的艰难,念及朋友家中老母幼子,词人忧心忡忡,那个曾经角逐文苑,谈论风生的少年名士已经被生活的磨难摧折成一个病体残躯的潦倒中年,即便归来,又令人情何以堪?觥筹交错的快意难以追忆,政治的黑暗与迫害如同翻云覆雨,个人的命运就在冰天雪地里中无力的苦苦周旋。而天涯之大,又有几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的骨肉团聚呢?比起那些被诛杀灭族的同侪们,尚且留有性命在,还可以有待来年之盼,只是你在绝地苦寒,恐怕难以忍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用典,战国末,燕太子丹为质于秦,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仰天长叹,乌头变白,马亦生角。词人对朋友许诺,纵然救你只有乌头马角的微渺希望,纵然我只是个无能为力的普通文人,纵然时间是二十载这个让人绝望的数字,但我仍然要设法营救你,词至此转慷慨悲壮。
第二阙“我亦飘零久”,话锋一转,从朋友谈到自己,年少成名的贞观与兆骞结识于慎交社,彼此欣赏,结成莫逆,意气风发并立文坛,何等风流。而今我也历经人世风霜,妻子离世,知己久别,两处相思相望,一样凄凉境况。最后,词人勉励朋友,只但愿终有一日,这一番风波能够平息,你平安归来之前,也要记得整理这些年来的文稿,把你的文章与才学流传给后人啊。
全词平常如话,没有泪竭声嘶的悲愤,但却在在是我读过关于友谊、关于人生最最动人的词句了。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评:“华峰《贺新郎》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并赞之为“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认为这两首词虽然不够雅正,却以情动人,可以称为是千秋绝调。
兆骞被遣宁古塔时,贞观二十二岁,洒泪送别,有“必归季子”之句。从那时到《金缕曲》写作之时,贞观辗转江南京师,从未放弃营救兆骞。这样的奔走直到康熙二十年,在明珠、徐乾学等人的斡旋下兆骞才得到特赦,得以归还故土。此时贞观已年逾不惑,已然满面尘土,鬓发如霜。这相隔二十年的重逢!青年人重义气,爱许诺言,并不稀奇,但有几人不改初心,用一生去完成一个对朋友的诺言呢?顾贞观人是这样的深情,而其诗文亦以至情闻名。杜诏评论《弹指词》:“若弹指则极情之致,出入南北两宋,而奄有所长,词之集大成者也。(《弹指词序》)”陈廷焯论贞观:“顾华锋词,全以情胜,是高人一著处。至其用笔,亦甚圆朗,然不悟沉郁之妙,终非上乘。”(《白雨斋词话》)。我却觉得,笔为书写心声,不加修饰的痛苦与悲伤,正是弹指词的好处。
说起来,第一次知道顾还是因为纳兰容若。十年前一本畅销书,写忧郁的病弱贵公子,笔下尽是风花雪月百转回肠,不知打动多少文青的少女心。顾贞观是纳兰至交,“梁汾”这个名字一再出现在纳兰的诗文中,比如那首著名的《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大酺-赠梁汾》、《金缕曲》(酒涴青衫”),纳兰集中,指名道姓写给顾梁汾的诗词就有数十首,而他自己的词集《侧帽集》出自于顾贞观的《侧帽佩剑投壶图》,两人更有同著《今初词集》,焦不离孟的像个上下联。其实纵观两人往来,却是纳兰对顾主动表示倾慕的多。《清稗类钞-师友篇》:“成容若与顾梁汾交契,成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社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一谈辄数日夕。”其激赏可见。顾贞观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但当今对于清词的研究中,后两者远远多于前者,宝珠蒙尘,不免令人叹息。
顾随先生曾将纳兰词比作樱桃,赞其鲜嫩却惜其“无回甘”。纳兰词情真而敏感,意象美极,是第一眼美人。而贞观词却是一种更平实的美,用阅历的眼睛去品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况味。
曹丕在《典论》中说,人终有一死,唯有文章才得以不朽。此时此刻,我读起这两首作于四百多年前的《金缕曲》,胸怀中依然激荡,和纳兰容若在四百多年前在胸中涌动的一样的感动。往事里的那些人,早灰飞烟灭,已化为粪壤或是千古河流下无言的泥沙,而得以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者,是不朽的《金缕曲》,与不灭的真情。
据袁枚《随园诗话》记载,吴兆骞因顺治四年的科场案被无辜牵连,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好友顾 贞观恳求纳兰性德,未即许,贞观做《金缕曲》两阙寄兆骞,性德见之泣下,遂为之恳求其父明珠,后经明珠相救,吴得以赎还。
这两首让纳兰容若看哭了的词如下:(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做。)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季子平安否”,一句平常问候,想到朋友在绝塞苦寒之地行路与生活的艰难,念及朋友家中老母幼子,词人忧心忡忡,那个曾经角逐文苑,谈论风生的少年名士已经被生活的磨难摧折成一个病体残躯的潦倒中年,即便归来,又令人情何以堪?觥筹交错的快意难以追忆,政治的黑暗与迫害如同翻云覆雨,个人的命运就在冰天雪地里中无力的苦苦周旋。而天涯之大,又有几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的骨肉团聚呢?比起那些被诛杀灭族的同侪们,尚且留有性命在,还可以有待来年之盼,只是你在绝地苦寒,恐怕难以忍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用典,战国末,燕太子丹为质于秦,求归。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仰天长叹,乌头变白,马亦生角。词人对朋友许诺,纵然救你只有乌头马角的微渺希望,纵然我只是个无能为力的普通文人,纵然时间是二十载这个让人绝望的数字,但我仍然要设法营救你,词至此转慷慨悲壮。
第二阙“我亦飘零久”,话锋一转,从朋友谈到自己,年少成名的贞观与兆骞结识于慎交社,彼此欣赏,结成莫逆,意气风发并立文坛,何等风流。而今我也历经人世风霜,妻子离世,知己久别,两处相思相望,一样凄凉境况。最后,词人勉励朋友,只但愿终有一日,这一番风波能够平息,你平安归来之前,也要记得整理这些年来的文稿,把你的文章与才学流传给后人啊。
全词平常如话,没有泪竭声嘶的悲愤,但却在在是我读过关于友谊、关于人生最最动人的词句了。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评:“华峰《贺新郎》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并赞之为“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认为这两首词虽然不够雅正,却以情动人,可以称为是千秋绝调。
兆骞被遣宁古塔时,贞观二十二岁,洒泪送别,有“必归季子”之句。从那时到《金缕曲》写作之时,贞观辗转江南京师,从未放弃营救兆骞。这样的奔走直到康熙二十年,在明珠、徐乾学等人的斡旋下兆骞才得到特赦,得以归还故土。此时贞观已年逾不惑,已然满面尘土,鬓发如霜。这相隔二十年的重逢!青年人重义气,爱许诺言,并不稀奇,但有几人不改初心,用一生去完成一个对朋友的诺言呢?顾贞观人是这样的深情,而其诗文亦以至情闻名。杜诏评论《弹指词》:“若弹指则极情之致,出入南北两宋,而奄有所长,词之集大成者也。(《弹指词序》)”陈廷焯论贞观:“顾华锋词,全以情胜,是高人一著处。至其用笔,亦甚圆朗,然不悟沉郁之妙,终非上乘。”(《白雨斋词话》)。我却觉得,笔为书写心声,不加修饰的痛苦与悲伤,正是弹指词的好处。
说起来,第一次知道顾还是因为纳兰容若。十年前一本畅销书,写忧郁的病弱贵公子,笔下尽是风花雪月百转回肠,不知打动多少文青的少女心。顾贞观是纳兰至交,“梁汾”这个名字一再出现在纳兰的诗文中,比如那首著名的《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大酺-赠梁汾》、《金缕曲》(酒涴青衫”),纳兰集中,指名道姓写给顾梁汾的诗词就有数十首,而他自己的词集《侧帽集》出自于顾贞观的《侧帽佩剑投壶图》,两人更有同著《今初词集》,焦不离孟的像个上下联。其实纵观两人往来,却是纳兰对顾主动表示倾慕的多。《清稗类钞-师友篇》:“成容若与顾梁汾交契,成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社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一谈辄数日夕。”其激赏可见。顾贞观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但当今对于清词的研究中,后两者远远多于前者,宝珠蒙尘,不免令人叹息。
顾随先生曾将纳兰词比作樱桃,赞其鲜嫩却惜其“无回甘”。纳兰词情真而敏感,意象美极,是第一眼美人。而贞观词却是一种更平实的美,用阅历的眼睛去品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况味。
曹丕在《典论》中说,人终有一死,唯有文章才得以不朽。此时此刻,我读起这两首作于四百多年前的《金缕曲》,胸怀中依然激荡,和纳兰容若在四百多年前在胸中涌动的一样的感动。往事里的那些人,早灰飞烟灭,已化为粪壤或是千古河流下无言的泥沙,而得以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者,是不朽的《金缕曲》,与不灭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