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读后随记
摘录:
1.当我需要一件自己其实一点都无法掌控的事情时,我的内在就是软弱的、无力的。
2.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3.每天抽出15~30分钟,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这里静静地看着自己,看看自己在想什么。
4.自己先成长,自己先积攒足够内在的空间、内在力量,去承担和接纳你让别人过他自己生活的那种痛心、愧疚、自责,然后你就长大了,就有了更多的内在力量。
5.我们看事情的角度衍生出了我们不想承受的各种情绪,因为不想承受,所以用愤怒的方式找人讨回公道,来逃避我们的难受。
6.(亲密关系)你为对方带来了什么?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并愈来愈自信?还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的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啃噬它?
7.(亲密关系)最美的亲密关系就是彼此帮助,把对方最好、最美的一面给培养出来,让他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上发挥最佳的潜能,充分的地表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8.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9.常跟孩子说: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习,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时觉得很充实、有成就感。
读完有一阵子,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已经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边阅读边在书本里做记号写感想,无论好坏自己觉得舒适就好。
之前虽说就一门考试,也复习得有些焦头烂额,直到现在才想起要自己慢慢记录之前看过的书籍感想。
张德芬老师的书之前买了一套五本,读下来发现对自己比较有价值的是第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和第五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前者是与自身内在相处的指引,后者则是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探讨。从自我内在走向他人外在,是一个人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向外延伸的过程。
No.1 亲密关系之小B
今年年初辞职,准备生个健健康康的小宝宝。这是和小B一起讨论后做的决定,很感谢小B让我休息一年,还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去S医院产检了,我对医院有点排斥心理,去医院看到的人感觉都是病怏怏的,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药水味儿让我深感不适。那次产检是我独自去的,我去挂号的大厅取好完号就去候诊室候诊,已经有好多孕妇在排队做产前检查,我还没拿到医生开的单子只能在一旁等待叫号。
有好些也是丈夫陪同妻子来医院产检的,我坐的位置离分诊台比较近,看到一对夫妇站在一边,只见妻子挺着肚子眉头紧锁,似乎很生气,丈夫一手拿着保温杯一手拿着装产检单子的文件夹。我坐的位置能听见他们俩的说话声,丈夫问妻子,“刚进去看医生的时候有没有问下一次产检什么时候过来?还有挂什么科?”(备注:产科可挂号的产检项有几个,需一一对应,对不上检查项目的话医生会直接叫你去挂号处取消挂号,重新提前一周网上预约或者去现场排队挂号,不仅麻烦而且可能因为没号而延误了检查时间)
妻子显得很不耐烦,口气有点冲,对丈夫说,“要问你去问,我不去!”可能呵斥的声音有点大,坐我旁边的几个人都抬头望向他们俩。那位丈夫低着头从文件夹里拿出母子健康手册去分诊台询问值班护士,好在护士都能回答这问题,他返回来跟妻子细声说了几句,两人就走出了候诊室。
当时心里觉得那位好脾气的丈夫有点可怜,不过孕妇的情绪也是比较多变,还容易烦躁不安。想起之前自己第一次来产检的极度烦躁与小B的呵护体贴形成的鲜明对比,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为何我比起以前更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越来越依赖小B了,生活上也是小B在处处让着我,感觉就像刚刚提及的那对夫妇,“我不去,你去”。原本是理应由我来去解决的问题都希望小B能帮我解决,依赖小B帮我完成。
顿时觉得自己慢慢丧失了独立性,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思考决断能力,渐渐让“孕妇”的身份蒙盖双眼,情绪失控都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害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这种心理总会避让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推诿和逃脱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知最后是否会丧失责任心把一切过错与后果都归咎于小B……
我给小B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而不是互帮互助相互进步,我让整个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也没有让各自变得更加自信,虽然小B一直乐观。这段关系若按照现状持续下去假以时日定会走向崩坏,因为这种关系达不到平衡上升状态,一个人隐忍付出太多而另一个人总是肆意索取。
认识到这个症结的重要性,自己明白要好好反省这几个月的“恣意妄为”,不要因身份转变而让自己情绪失控得理所当然。我没有跟小B说我关于自己的想法,他一直都包容我,说了他的反应估计也是没关系无所谓的,只因为“孕妇”。而且,我觉得语言在现实中的说服力很弱,不如从行动开始,在小事情上磨练心性,不乱发脾气,我变得比之前更多去观照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出引起变化的源头,让自己情绪失控之前把它内化……
相信日子会过的越来越好。
No2. 亲密关系之父母亲人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对父母亲人们的满足都是孝心的体现,对不能陪在父母身边所产生的愧疚感总会让我略微自责……
“孝敬父母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是财奉养,给他们很好的物质生活;第二个是身奉养,能够晨昏定省、嘘寒问暖地照顾他们;最高的层次就是以智慧奉养,父母有她们自己要学习的功课,你不可能一味地迁就他们,委屈自己。”
之前刚毕业出来工作的那段时间, 父亲在单位上班一个月回家两次,而母亲在家,虽说要上班也是很悠闲的,弟弟在市区念高中一个月回来一次,而我上班的地方离家里要七八个小时车程,回家只能等着放长假。那时觉得要是自己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满意而且离家近的工作就好了,可以和妈妈相伴,但是天不遂人愿,总是这样。
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对亲人总是充满愧疚的情感,一旦他们出现什么小状况都会担心着嘘寒问暖。没事的时候也总会想,妈妈在家会不会很孤独很寂寞而无人倾诉,爸爸工作会不会不顺利会不会又抽很多烟喝很多酒,弟弟在学校有没有生病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总之,一切都是在担心那些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每个人都有权力去选择他自己的生活,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自己反而并不能做更多的干涉,去企图成为一个“拯救者”。“每次看到自己又在想要为全家人的的快乐负责的时候,要有觉知,知道自己从小的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又浮现了。”这些话印象深刻,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而且现在偶尔也会出现。
每当这种愧疚感出现,我都会更多地去看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恋家情结还有不时浮现的焦虑感,去看见内心那个更为自私的自己。想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更多是自私的表现,只是为了消除自身愧疚感让自己心安罢了。
转念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程,母亲也有她的课程,儿女已经长大,就要去习惯他们离家远行,重新习惯自己与自己相处,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再是为着儿女家长里短;弟弟也有他自己的课业,怎么去独立解决问题,面对诸多选择如何决断,遇到危机怎么化险为夷,作为亲人更多是作为一个提供建议的人,尽可能让他做出理性的判断;奶奶也有她必须自己面对的功课,爷爷去世,大家都很悲伤,但最伤心的莫过于陪伴爷爷近半个世纪的奶奶了,每次去看望奶奶,她都会絮叨陈年旧事,言及深处还会不自觉眼红落泪,无论我们怎么安慰也无济于事,因为奶奶这道坎还得她自己跨过去,我们能给予的只有尽力的关心与呵护……
不要替别人做功课,对自己对亲人朋友都好,不要剥夺他人的学习机会。明白这点容易,往后要去观照自己内心不要再心生无端愧疚感才是难事。不然怎么会有人说“所有的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1.当我需要一件自己其实一点都无法掌控的事情时,我的内在就是软弱的、无力的。
2.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3.每天抽出15~30分钟,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这里静静地看着自己,看看自己在想什么。
4.自己先成长,自己先积攒足够内在的空间、内在力量,去承担和接纳你让别人过他自己生活的那种痛心、愧疚、自责,然后你就长大了,就有了更多的内在力量。
5.我们看事情的角度衍生出了我们不想承受的各种情绪,因为不想承受,所以用愤怒的方式找人讨回公道,来逃避我们的难受。
6.(亲密关系)你为对方带来了什么?这些年来你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并愈来愈自信?还是拿婚姻的保障、感情的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啃噬它?
7.(亲密关系)最美的亲密关系就是彼此帮助,把对方最好、最美的一面给培养出来,让他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上发挥最佳的潜能,充分的地表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
8.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9.常跟孩子说: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习,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时觉得很充实、有成就感。
读完有一阵子,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已经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边阅读边在书本里做记号写感想,无论好坏自己觉得舒适就好。
之前虽说就一门考试,也复习得有些焦头烂额,直到现在才想起要自己慢慢记录之前看过的书籍感想。
张德芬老师的书之前买了一套五本,读下来发现对自己比较有价值的是第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和第五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前者是与自身内在相处的指引,后者则是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探讨。从自我内在走向他人外在,是一个人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向外延伸的过程。
No.1 亲密关系之小B
今年年初辞职,准备生个健健康康的小宝宝。这是和小B一起讨论后做的决定,很感谢小B让我休息一年,还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去S医院产检了,我对医院有点排斥心理,去医院看到的人感觉都是病怏怏的,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药水味儿让我深感不适。那次产检是我独自去的,我去挂号的大厅取好完号就去候诊室候诊,已经有好多孕妇在排队做产前检查,我还没拿到医生开的单子只能在一旁等待叫号。
有好些也是丈夫陪同妻子来医院产检的,我坐的位置离分诊台比较近,看到一对夫妇站在一边,只见妻子挺着肚子眉头紧锁,似乎很生气,丈夫一手拿着保温杯一手拿着装产检单子的文件夹。我坐的位置能听见他们俩的说话声,丈夫问妻子,“刚进去看医生的时候有没有问下一次产检什么时候过来?还有挂什么科?”(备注:产科可挂号的产检项有几个,需一一对应,对不上检查项目的话医生会直接叫你去挂号处取消挂号,重新提前一周网上预约或者去现场排队挂号,不仅麻烦而且可能因为没号而延误了检查时间)
妻子显得很不耐烦,口气有点冲,对丈夫说,“要问你去问,我不去!”可能呵斥的声音有点大,坐我旁边的几个人都抬头望向他们俩。那位丈夫低着头从文件夹里拿出母子健康手册去分诊台询问值班护士,好在护士都能回答这问题,他返回来跟妻子细声说了几句,两人就走出了候诊室。
当时心里觉得那位好脾气的丈夫有点可怜,不过孕妇的情绪也是比较多变,还容易烦躁不安。想起之前自己第一次来产检的极度烦躁与小B的呵护体贴形成的鲜明对比,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为何我比起以前更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越来越依赖小B了,生活上也是小B在处处让着我,感觉就像刚刚提及的那对夫妇,“我不去,你去”。原本是理应由我来去解决的问题都希望小B能帮我解决,依赖小B帮我完成。
顿时觉得自己慢慢丧失了独立性,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思考决断能力,渐渐让“孕妇”的身份蒙盖双眼,情绪失控都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害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这种心理总会避让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推诿和逃脱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知最后是否会丧失责任心把一切过错与后果都归咎于小B……
我给小B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而不是互帮互助相互进步,我让整个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也没有让各自变得更加自信,虽然小B一直乐观。这段关系若按照现状持续下去假以时日定会走向崩坏,因为这种关系达不到平衡上升状态,一个人隐忍付出太多而另一个人总是肆意索取。
认识到这个症结的重要性,自己明白要好好反省这几个月的“恣意妄为”,不要因身份转变而让自己情绪失控得理所当然。我没有跟小B说我关于自己的想法,他一直都包容我,说了他的反应估计也是没关系无所谓的,只因为“孕妇”。而且,我觉得语言在现实中的说服力很弱,不如从行动开始,在小事情上磨练心性,不乱发脾气,我变得比之前更多去观照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出引起变化的源头,让自己情绪失控之前把它内化……
相信日子会过的越来越好。
No2. 亲密关系之父母亲人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对父母亲人们的满足都是孝心的体现,对不能陪在父母身边所产生的愧疚感总会让我略微自责……
“孝敬父母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是财奉养,给他们很好的物质生活;第二个是身奉养,能够晨昏定省、嘘寒问暖地照顾他们;最高的层次就是以智慧奉养,父母有她们自己要学习的功课,你不可能一味地迁就他们,委屈自己。”
之前刚毕业出来工作的那段时间, 父亲在单位上班一个月回家两次,而母亲在家,虽说要上班也是很悠闲的,弟弟在市区念高中一个月回来一次,而我上班的地方离家里要七八个小时车程,回家只能等着放长假。那时觉得要是自己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满意而且离家近的工作就好了,可以和妈妈相伴,但是天不遂人愿,总是这样。
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对亲人总是充满愧疚的情感,一旦他们出现什么小状况都会担心着嘘寒问暖。没事的时候也总会想,妈妈在家会不会很孤独很寂寞而无人倾诉,爸爸工作会不会不顺利会不会又抽很多烟喝很多酒,弟弟在学校有没有生病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总之,一切都是在担心那些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每个人都有权力去选择他自己的生活,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自己反而并不能做更多的干涉,去企图成为一个“拯救者”。“每次看到自己又在想要为全家人的的快乐负责的时候,要有觉知,知道自己从小的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又浮现了。”这些话印象深刻,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而且现在偶尔也会出现。
每当这种愧疚感出现,我都会更多地去看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恋家情结还有不时浮现的焦虑感,去看见内心那个更为自私的自己。想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更多是自私的表现,只是为了消除自身愧疚感让自己心安罢了。
转念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程,母亲也有她的课程,儿女已经长大,就要去习惯他们离家远行,重新习惯自己与自己相处,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再是为着儿女家长里短;弟弟也有他自己的课业,怎么去独立解决问题,面对诸多选择如何决断,遇到危机怎么化险为夷,作为亲人更多是作为一个提供建议的人,尽可能让他做出理性的判断;奶奶也有她必须自己面对的功课,爷爷去世,大家都很悲伤,但最伤心的莫过于陪伴爷爷近半个世纪的奶奶了,每次去看望奶奶,她都会絮叨陈年旧事,言及深处还会不自觉眼红落泪,无论我们怎么安慰也无济于事,因为奶奶这道坎还得她自己跨过去,我们能给予的只有尽力的关心与呵护……
不要替别人做功课,对自己对亲人朋友都好,不要剥夺他人的学习机会。明白这点容易,往后要去观照自己内心不要再心生无端愧疚感才是难事。不然怎么会有人说“所有的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A big Lil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